档案见证天安门广场变迁
2021-05-17沙敏
沙敏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农历十一月,“拓北京南城”,城墙南扩后首先兴建的是大明门和千步廊,随后是大明门内两侧明朝衙署的兴建。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皇家禁地,仅设三门。即由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千步廊红墙围成的封闭的“T”形广场。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广场之一。
从“T”型广场到天安门广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天安门)建成后,沿袭之前宫廷广场的建筑规制,将其前边的空地用宫墙围护,在皇城与宫城之间建造了一个狭长的宫廷广场。在广场的东西两端和最南端,分别建有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红墙三阙的皇城城门。面朝东的门称为“长安左门”、面朝西的门称为“长安右门”、面向南的门称为“大明门”。三门规制相同,相互之间形成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成为朝廷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皇城要地,国门之地。明清时期,大明门是皇族宗室参加庆典的必经之门。冬至去南郊天坛祭天、夏至去北郊祭地、仲春去先农坛亲耕等,都从大明门出行。
大明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于宫廷广场的最南端,与正阳门相对,称为“国门”。大明门建成时,受明成祖朱棣之命,大学士解缙为其题写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正阳门、进入大明门后,用弓箭射中承天门的匾额,明朝被推翻。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9月,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并在刻有大明门的石匾背面,凿刻上“大清门”三个字悬挂在门额上,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中华门”。
天安门布局古今对照示意图
“T”形广场上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是皇城通往内城东西部的主要通道。文武百官上朝取道长安左门进入天安门,过端门、午门、太和门后上殿。长安左门被称为“龙门”,长安右门被称为“虎门”。
“T”形广场内,承天门和大明门之间约为1000步,因此得名为“千步廊”。承天门和大明门之间用石板铺成御道。
官署之地,礼法之地。据清代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大清门之内,千步廊東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檐通脊”。
明宣德五年(1430年),在“T”形的宫廷广场内,首建礼部后,将明代“五府六部”移至宫廷广场两侧,遵照文东武西规制,东边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西边有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衙门。
清代的官署机构,多沿用明代的衙署,按“文东武西”规制,东侧官署沿用旧制不变,西侧变化较大。清朝采用八旗兵制,不再设立五军都督府,废除了锦衣卫,在旧址设立了刑部,因而这条街称为“刑部街”。在这条街上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判机关,改称为“司法部街”。
清朝末年的千步廊
宫廷广场内两侧,为明清两朝衙署所在地,也是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东侧的礼部,负责在此审核乡试、会试,称为“磨勘”。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取得殿试资格。每隔三年的农历三月,朝廷都要举行一次殿试,前十名考卷送皇帝过目,前三名进太和殿等传呼,在天安门前金殿传胪,出长安左门有临时搭建的棚内金榜题名。
西侧的刑部,是审判犯人的地方。在此进行的是“朝审”和“秋审”。“朝审”“秋审”的对象不同,“朝审”是复审刑部在押的直隶与京师的死刑犯,“秋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早一些。审判官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中央各部院的长官。“朝审”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将已判死刑尚未执行的重囚犯罪情节,摘要制册,送九卿各官详审,分列“情实”“缓决”“可疑”“可矜”等四类,上呈皇帝裁决。“秋审”是在农历八月霜降后,由皇帝进行裁决,裁决书经长安右门公布,犯人验明正身后,从长安右门押赴菜市口,长安右门在民间称为虎门。1951年10月,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指挥部建议拆除和异地重建,1952年长安左门(东三座门)和长安右门(西三座门)均被拆除。
天街之地,屯兵之地。清代,在“T”形广场南端的大明门南面,与正阳门北面之间,有一块方形的场地。横亘着如棋盘的街坊,明代时用木栏围成。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将方形的场地四周,围成石栏。据《钦定日下旧闻考》:“大清门外俗称棋盘街,乾隆四十年修葺周围石阑,以崇体制。”这处街坊中间有路通往东江米巷与西江米巷(今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望去,广场犹如一副棋盘,通道恰似“楚河汉界”。明清时期的棋盘街上,商贾云集。有诗为证:“棋盘街阔静无尘,百货初收百姓陈。向夜月明真似海,参差宫殿涌金银。”此处地理位置优越,繁华热闹,被称为“天街”。天街也是皇帝出宫大典的屯兵之处,发挥此功能时要实行宫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入侵者当成了屯兵耀武之地。
1914年5月,北洋政府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
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据档案记载,民国时期还曾在天安门前栽种了各种花木,天安门广场曾变身为花园。其中有珍珠梅753棵,黄寿丹457棵,榆叶梅、兰芝共387棵,白紫丁香724棵,黄刺梅170棵,各种花木总共2493株,扦松3606棵。
爱国之地,集会之地。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的做法,即将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北京学生的爱国举动,带动了全国各界人士进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的爱国斗争。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槍杀带领工人冲进工厂要求复工的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后又杀害了示威游行的学生、工人等13人,此即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由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北京20余万人于6月25日集聚在天安门前,成立“沪案后援会”,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新高潮。
1926年2月,北京群众又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反对军阀吴佩孚出卖民族利益的示威游行。
20世纪20年代的司法部街
1928年,北伐胜利。7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8月24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悬挂个人画像。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高喊“反对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到新华门向北平当局请愿。
1947年5月,北平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天安门广场已成为爱国运动的核心会场。
天安门广场的历次整修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曾进行过多次不同规模的扩建与改建,其中大规模的建设有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次整修天安门广场。1949年7月,为筹备开国大典,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整修。整修工程包括:开辟一个4公顷,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清理广场地区多年遗留的渣土和障碍物,修缮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清理楼顶上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面红墙;修建升国旗的设施,修补天安门的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路面1626平方米;进行美化环境,种草、种树等绿化工程。整修工程于当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
1950 年的天安门广场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天安门广场首次进行大规模建设。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长期斗争中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在天安门南463米、正阳门北440米的中轴线上,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竣工、5月1日揭幕。毛泽东为纪念碑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造型设计是在广泛听取来自全国建筑、美术、文艺各界人士的意见后,从240多个方案中选出8种方案,并集中优选3个设计方案制成1∶5的模型,树立广场,征集全国人民的意见。纪念碑还从建筑上改变了我国碑祭性的建设坐北朝南的风格。
周恩来在审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时,面对朝向前门的模型说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面向天安门,面向人民的广场。于是,纪念碑改变了原有的位置,成为我国唯一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纪念碑。1977年建成的毛主席纪念堂,采用的也是同样的建筑风格。
1949年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较窄,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
20世纪50年代关于天安门广场规划的十个方案和苏联专家的意见。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在广场中准备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据档案里记载,1954年9月8日,市政府召开会议,约请苏联专家安德列耶夫、吉斯洛娃、克拉夫秋克(中央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专家)和巴拉金等四位建筑专家,对天安门广场改建规划的十个模型提出意见。座谈会提出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保留古建问题,并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协调起来。天安门是中国中心的代表,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在政治意义上虽比不上天安门,从模型上看比例尺太小,但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觉得它们很重要,第二方案中拆掉正阳门和箭楼的方案是不可取的。
1958 年扩建前后的天安门广场
二是广场上的所有建筑高度问题。无论是哪一个方案,都是天安门前一带比较低(5至6层),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比较高(10至12层)。这样设计,层数低于周围的一半值得考量,从东长安街上看很明显,南面是2至3层,北京饭店是七八层,在广场中心建7至8层的建筑比较合适。第五方案中提出的绕广场周围的两座高建筑为广场增色不少。第七方案平面布置太挤。第八方案中的高楼,切断了南北两部分,将中心放在高楼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个方案不可取。第五方案和第八方案需要继续修改完善。
三是广场大小问题和形式问题。各国的广场,一般都是五六公顷,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将广场修建得大些。广场的形式以半圆形为主。围绕广场面积,专家们在会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克拉夫秋克认为广场应计算走廊包围的部分,因为走廊有三四尺高,人在广场里感觉到它是包围着广场的。而巴拉金认为应从包围广场的建筑物算起,因为走廊不过是广场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家意见没有统一。关于广场大小问题,有专家认为广场内不但要能容纳100万人开会,而且要能容纳100万人跳舞,所以必须得很大;而有的专家则认为第九方案的40公顷实在太大,不像广场而是像列宁格勒的练兵场。
1955年,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建,拆除西皮市东侧红墙。
20世纪50年代末期第二次改扩建。天安门广场较大规模的改扩建是在1958年。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58年6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给中央写了请示报告,提出改变北京市的城市面貌的计划,内容之一是拓宽天安门广场。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改建和扩建天安门广场,扩建观礼台,并在广场西侧修建全国大会堂,东侧修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审查了天安门广场建设规划模型。
1958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与扩建。拆迁的范围是东到东公安街、西到旗守卫、司法部后身,拆除了公安街、西皮市等十几条街巷胡同。1959年,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从昔日窄小的宫廷广场面貌,变身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人民广场。
1958年9月,进行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前的观礼台的设计。10月25日开始施工,到1959年9月,工程全部竣工。在天安门广场上修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整修。天安门广场第三次改扩建是在1976年冬,建设了毛主席纪念堂,拆除了前门楼与纪念碑之间的松树林。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广场。
1999年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1999年,北京市政工程设计总院承担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设计工作,工程包括更换广场地面铺装、天安门广场水景(含扩音系统)、广场内照明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照明三项。
1999 年混凝土浇铸的国旗台
广场地面铺装范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天安门城楼至长安街北边线,面积为1.6万平方米;第二部分为长安街南边线至正阳门,面积为15.23万平方米;第三部分为历史博物馆西广场,面积为0.6万平方米。合计面积为17.43万平方米。新更换地面铺装的结构为国标151号浅粉色天然花岗石材,厚15厘米。地面换新装、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方的游客。
天安门广场见证新中国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70余年的光辉历程。
庆典之地,阅兵之地。天安门广场是举行国家庆典之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的阅兵之地。自新中国成立后至2020年,天安门广场共举行过16次阅兵,每次阅兵式都有不同的特点。
历年阅兵式,出现许多第一次。
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公开亮相,参与人数1.64万人,受阅装备主要是缴获的武器。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1954年伞兵方队首次亮相;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彭德怀元帅身着崭新的礼服在杨成武上将的陪同下检阅了陆海空三军。1956年的阅兵式,是唯一的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阅兵,阅兵部队乘坐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雷达探照灯部队初次公开亮相。1957年的阅兵式,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举行的阅兵式,此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连续24年未举行阅兵。这次阅兵,受阅部队由46个方队组成,共1.037万人。其中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令世人瞩目。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阅兵式,这是首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
礼仪之地,记忆之地。天安门广场,见证无数历史时刻。
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开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97年,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为迎接香港回归,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联欢晚会。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欢呼庆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21日,为纪念地震中遇难同胞,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经过天安门广场,走向奥运会主会场。
2019年,国庆70年庆典举世瞩目,在长安街沿线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观礼活动和联欢活动盛况空前。
国礼之地,升旗之地。每天太阳升起时,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我国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一直沿续下来。
开始时,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由北京市供电局负责。1977年5月,升国旗仪式由北京卫戍区部队负责。1982年12月,原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3人负责升国旗,被譽为“国旗班”。1991年5月,武警国旗班扩编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升旗方队由36名护卫队员组成。2018年1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首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执行。
进入新时代以来,天安门广场和国旗卫士们,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海内外的游人,迎接新征程。(责任编辑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