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真正起点在哪里
2021-05-17吴宇
南京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今年已有整整640年的历史。徜徉在明孝陵园区,人们不由得赞叹其神道石刻庄严肃穆,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地面建筑气势雄伟,体现了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南京明孝陵与北京明十三陵一道,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明孝陵是举世闻名的景点,但绝大多数游客都是经由四方城(神功圣德碑亭)进入游览,恐怕并不知道明孝陵的真正起点在哪里。
湮没的一段神道
南京中山门外卫岗东坡北侧,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名日“下马坊”。牌坊额上横书“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提醒谒陵者,这里是朱元璋孝陵的入口,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神道,以保持陵园的肃穆庄严,违者以大不敬论。当然,那时的老百姓不能靠近,更没有机会进去看看,只有高官才有资格拜谒。如今,下马坊一带已辟为遗址公园,成为附近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有人会问,既然是入口,那肯定会有一条大路从下马坊通向明孝陵,为什么现在找不到这条路?没错,从下马坊到明孝陵外郭城正门“大金门”(现四方城对面),曾有一段长逾千米的神道,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遍布着各种现代建筑,我们已无法在地面上找出神道的痕迹了。这段神道的具体走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个谜。直到2002年,通过专家学者的努力,这一历史悬案的破解才有了眉目。
从地图上看,下马坊不仅在大金门东南方,门向也朝东,且与大金门、明都南京东大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在空间上呈三角形。如果从朝阳门出去谒陵,要先经过下马坊门内向西的朝阳门外大道,再折回头正式入坊门,向西由神道前往大金门,这显然不合理,令人费解。经过专家考察确认,现在中山门外宁杭公路一段在明代就是朝阳门外大道,下马坊横跨大道而建。也就是说,下马坊向西的神道原先是利用了朝阳门外大道的一段。同时,专家根据明代史料,确定大金门外神道是从大金门外直接向南延伸至朝阳门外大道,再与下马坊向西的神道相连接。
至于下马坊为何门向朝东,专家认为,当时朝阳门内是皇宫所在,这一带没有居民区,当时很少有人从朝阳门进出,所以除特殊情况,明代一般谒陵官员应是从都城南面的正阳门(今光华门)或通济门出去,然后向东绕行,到孝陵下马坊以东后,才可以按正常路线由坊门进入神道及陵区。
那么,为什么今天很多游客会认为四方城是明孝陵的起点呢?原来,1 926年国民政府修建中山陵时,开辟的园陵大道正好把明孝陵的大金门和四方城隔开。四方城又设了停车站,游客下车后往往以为四方城就是明孝陵的起点。
古代的“入园须知”
作為明代陵墓之首,壮观宏伟的明孝陵实至名归一一它曾经四周都筑有高大的围墙,陵园内享殿、楼阁巍峨壮丽,鳞次栉比。
如此大的陵区,管理起来也并非易事。明廷在此专门设立了神宫监,由太监负责定期的祭祀与维修;在下马坊附近还专门设立一个军事机构——孝陵卫,来保卫孝陵的安全。尽管孝陵卫的军队机构设施早已不在了,但孝陵卫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现代,规划者们常常制定规章以规范景区内游客们的行为。有趣的是,下马坊边树立的“禁约碑”,在碑文中早已有对陵墓景观管理方面的相关条例,体现古代中国环境规划设计的思想。所不同的是,碑文并非一般性的规章,而是明确的法规。
不过,这块禁约碑的设立已是明朝末年。彼时,农民起义已严重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崇祯皇帝召集大臣议政,言称孝陵龙脉被凿,王气尽泄,以致社稷动摇。他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下旨立碑,重申保护孝陵,严禁破坏孝陵龙脉,内容禁约九条,“违者处死”,以让明太祖在天之灵庇佑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可是,这块禁约碑却带来了崇祯皇帝意想不到的事。按照新规,陵内遭雷击火烧或枯死的树木,务必立即运走并及时补栽,神宫监的太监奉命清除朽木之际,不分皂白,数百年参天大树悉数遭伐,陵园杉板居然沿街贱卖。当时百姓私下纷纷议论,说皇帝伐卖祖宗坟树,乃不祥之兆。结果碑立了不到3年,李自成就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北京的景山上吊自尽了。看来,江山社稷的安危不是祖先能保佑得了的。
明亡之后,社会动荡,作为前朝的帝陵,明孝陵几乎成了无主之墓,守陵太监及禁卫军纷纷散去,一时出现管理真空。原来的禁区成了自由区,百姓公然在明孝陵内外放牧、种植蔬菜。一位清代诗人曾这样感叹, “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径泣铜驼”,可见当时明孝陵已是凄凉一片,与往日的隆盛不可同日而语。
谁移动了下马坊
走进下马坊遗址公园,游客不难发现,下马坊的位置在禁约碑的西北方向。事实上,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孝陵整体建筑完工后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的500多年间,下马坊并非在今天这个位置,那它原来究竟在何处呢?
其实参考一些拍摄于清末或民国早期的老照片,就可以揭开谜底。下马坊的实际位置是在禁约碑的西南方位,即宁杭公路的正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使其从公路中间平移到了路边一侧呢?
根据资料显示,下马坊曾被人为推倒过,其说法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说法称,在民国时期,蒋介石夫妇常经宁杭公路前往汤山温泉沐浴,汽车来往都要从坊下穿过。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的首都警察厅东郊警察局给陵园管理委员会发公函,大意是下马坊横跨公路,恐怕有车辆撞触危险,要求予以拆移。在拆移过程中,推土机将石牌坊推倒,横额断成两段,两根石柱折成四段,堆放在公路北侧,石柱础被遗留在公路上。第二种说法称,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用坦克将下马坊推倒。
1 978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决定维修中山陵、明孝陵二陵,在明孝陵维修工程中,有重竖下马坊建设项目。1 979年,经南京市公安局批准封锁交通,从宁杭公路路基下挖出石柱础,北移20米,与其他石构建一起用粗钢筋做榫修复,然后重新竖立。直到今天,下马坊横额、石柱的断裂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责任编辑: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