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
2021-05-17李咏梅
李咏梅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指生长在女性生殖器官的良性肿瘤。因为它含有部分患者的纤维组织,所以称为子宫肌瘤[1]。患者表现为子宫出血、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但现阶段尚未明确该病的病因。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常见的妇科炎症。子宫肌瘤的病理组织特殊,病变为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近年来,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疾病癌变率较低,但仍会对女性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至关重要。过去,开腹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存在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恢复慢、对生育影响大等缺点,不能满足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肌瘤剔除术中也逐步得到应用[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2~66 岁,平均年龄(41.23±8.26)岁;体重46~72 kg,平均体重(59.23±6.19)kg;肌瘤直径5~12 cm,平均肌瘤直径(8.33±1.31)cm;肌瘤类型:14 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10 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7 例患者为阔韧带肌瘤,19 例患者为多发性肌瘤。观察组患者年龄32~62 岁,平均年龄(41.56±2.01)岁;体重42~75 kg,平均体重(59.81±6.45)kg;肌瘤直径5~13 cm,平均肌瘤直径(8.21±1.11)cm;肌瘤类型:15 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11 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5 例患者为阔韧带肌瘤,19 例患者为多发性肌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女性;②术前B 超检查肌瘤直径均<10 cm;③所有患者均有腹腔镜手术指征;④切除的肿瘤组织经病理切片证实;⑤患者能与手术人员有效沟通;⑥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患者;②语言沟通障碍,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③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诊断性刮宫诊断为宫颈、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患者;④合并血液病患者;⑤停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2 周患者;⑥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患者;⑦患者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⑧过敏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术前患者仰卧,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使用规定的工具进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根据下腹部切口情况,用冷刀切开患者子宫,成功摘除子宫肌瘤后缝合。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麻醉成功后,取低髋高膀胱截石位,在患者脐周分别做10 mm 切口和脐与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做5 mm 长切口放置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必要时在耻骨联合上方做5 mm 切口。然后根据患者子宫肌瘤的大小和生长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①带蒂浆膜下肌瘤电凝后切除,薄的带蒂子宫肌瘤可直接用双极电凝止血;②带蒂厚的子宫肌瘤可用2-0 微荞线“8”缝合止血;③浆膜下或无蒂肌瘤切除前于肌瘤旁用穿刺针注射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溶液2 ml。患者宫体收缩后,用单极电钩在肌瘤突出处作纵向切口,直达肿瘤组织。手术人员将肌瘤向外拉起后,用肌瘤锥体将假囊分离至底座,将肿瘤向一个方向旋转,电凝后将底座切断。子宫肌瘤脱落表面电凝止血,子宫全层采用间歇“8”字缝合或连续床垫内翻缝合。如果子宫肌瘤较多且位置相隔较远,应逐一切除缝合。剥离的肌瘤用电动研磨机切割,然后取出,最后冲洗止血。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术后出血和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其中1 例术后感染;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其中3 例术后感染、3 例术后出血、2 例疼痛;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肌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常见病,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尤其是中年女性。其特点是继发性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2,3]。因此,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其生活质量,特别是满足其生殖需求。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实性良性肿瘤,由平滑肌组织增生引起,有单发和多发,主要症状有白带增多、贫血、低血糖、月经增多、子宫出血,除了给患者带来疼痛外,还会造成精神压力,甚至不孕[4,5]。传统的子宫肌瘤手术是开腹手术,其创伤大,出血多,腹部瘢痕明显,盆腔广泛粘连的可能性较高,虽然开腹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肌瘤,防止了肿瘤的恶化,但疼痛剧烈,恢复时间过长[6,7]。术中大量出血容易影响盆腔环境和胃肠功能,导致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增加、创伤较大、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加[8]。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妇科普查的广泛开展,子宫肌瘤可以早期发现,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要求保留子宫,希望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瘢痕大等特点[9]。因此,寻求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是广大妇产科医生和学者关注的领域之一。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临床妇科疾病,特别是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腹腔镜可以清楚地定位肌瘤的位置和数量,有利于肌瘤的清洁、切除。其切口小、出血少等特点更能满足女性的影像要求,还能减少生理功能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0]。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腹部无创伤、外形美观等优点,并将子宫的全貌显示在屏幕上。医护人员全面掌握患者子宫肌瘤大小和位置,在子宫肌瘤切开前,在子宫肌瘤部位注射少量加压素,减少术中失血量,有效保留患者子宫和生殖功能,确保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虽然腹腔镜手术非常普及,但开腹手术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医生不仅要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法,还要结合患者的相关检查和测试,确定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手术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关手术室设备的配套设备,然后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2.21±11.28)ml、肠道恢复排气时间(16.45±1.21)h 和住院时间(8.41±2.25)d 均优于对照组的(121.21±22.01)ml、(19.21±2.12)h、(11.44±3.0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应激反应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