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现状分析研究

2021-05-17孙康泰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布局科技

文/ 孙康泰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加速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

围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面向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产业科技创新新态势、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调整、科技体制改革新进展,加快构建适应农业科技新特点、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基地和载体,推动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突破,支撑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高端农业产业,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构建形成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组成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2019年,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98个,其中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53个(学科类21个,企业16个,省部共建15个,港澳共建1个),占总数的10.6%;布局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8家,其中农业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家,占总数的20.6%;布局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0家,其中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家,占总数的23.1%;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46家,其中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6家,占总数的24.6%。这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重点方向、重大产业应用,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布局。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4年开始建设,截至目前,科技部共批复建立49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农业领域5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着力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目标定位是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经过多年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野外科技工作者,支撑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国家研究试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科技部共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8家,其中农业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家。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1991年启动,主要依托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及高等院校等科研开发实体组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共84家。主要任务是开展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培训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开展技术咨询,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目标定位是成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出成果、出人才的主力军,成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2007年开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工作,并分别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分四批遴选了146家联盟开展试点工作,其中农业领域试点联盟36家。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目标定位是成为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及规划布局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自2001年由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实施,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探索现代农业机制创新,集聚优势科教资源,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创新创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定位是打造成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打造中国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年至2005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先后批复建成四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27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布局主要从三个方面重点把握:一是要立足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并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部署布局建设示范区。二是要面向农业发展重大问题,要围绕干旱绿洲农业、高原山地农业、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红壤土地综合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国家农业发展重大问题强化示范区布局。三是要结合农业区划,要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并结合《中国农业综合区划》加强示范区布局。到2025年,布局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家,同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家,带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到3000家,实现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全覆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地级市(州)全覆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级全覆盖,基本形成国家、部门、地方梯次接续发展的农业科技园体系。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培训职业农民的大课堂、成果示范推广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园区落户,培育世界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总体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成果逐年增加,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日趋完善,为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进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与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发展需求还存在诸多挑战,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深层次的问题,整体上,与美、英、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还处于追赶阶段,综合实力尚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适应农业国际竞争需要,主要表现为:(1)科研平台基地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体系化布局、系统化建设不够,并在农业新兴、交叉和重大领域布局比较薄弱;(2)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有待深化,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支撑不够;(3)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重大原创性成果少,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国际竞争需求;(4)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整体较低,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基础及条件建设较为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优化布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5)尚未完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支持结构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政策建议。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及资源分散、创新效率较低、创新成果碎片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科技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等问题,构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提高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

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加快构建新型创新平台体系,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围绕国家目标,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开展基础研究、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面对新一轮现代农业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带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创新,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是要系统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协同的融通发展。要瞄准农业科技创新趋势和国际农业科技竞争前沿,聚焦保障国家粮食、食品、生态安全的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学工程和农业重大需求,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新材料、农业生物安全评价、农业生态与气候等重点农业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形成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基础与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布局,成为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要围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食品制造科技创新等需求,推进应用基础研究与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协同,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农业新材料、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制造、农业环境修复等领域,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带动和支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突破为核心,推进农业先进技术与成果集成示范、辐射扩散、产业化转化,形成贯通研发到转化、成果到产品、产品到市场、资本与收益等产业链环节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布局,促进科技经济融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要围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需求,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创新服务等方面优势,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的数据、检测与标准、成果与人才培训、技术扩散辐射等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利益机制、共享机制,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是创新建设管理及资金支持模式,保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可持续发展运行。要结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功能定位,按照先试点建设再全面推进的思路推进布局,在总结试点建设的做法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建设工作指引,明确建设方式、内容、目标、遴选机制、评估考核、保障措施等要求,为科学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奠定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等支持渠道,在评估考核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科技创新、建设及运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给予支持,要发挥好基地平台的行业科技资源集聚等优势,将平台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渠道。支持平台基地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推进科技产业融通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布局科技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云南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
Face++:布局刷脸生态
Lumileds汽车照明:新布局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