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负韶华 不辱使命

2021-05-17

内蒙古林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笤帚入户驻村

201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向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员的通知》,126 名自治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选派到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这三个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苏大可便是其中一员。

满怀激情 奔赴帮扶地

苏大可1988年出生,2013年自内蒙古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聘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从此立志要在林业科研上成就一番事业。接到驻村帮扶任务通知时,他正在秦岭的深山老林里,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科研人员参加植物分类知识实践培训。虽然感觉有些突然,但他仍欣然接受了任务。他说:“院党委让我去基层锻炼是对我的信任,我要把新的工作环境当作新的起点,到了那边做好本职工作,不给单位丢人。”

为了赶时间,苏大可从集训地回到呼和浩特市后,简单收拾行装,未来得及回临河市与父母妻儿辞行,便匆匆奔赴驻村帮扶地。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姜家湾村,他背个书包,戴个草帽,几经辗转。尽管满身疲惫,但想象着乡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生活画面,想象着能在农村这广袤大地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使帮扶对象走出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幸福场景,苏大可不禁意气风发、豪情满志。

初到帮扶地村部,映入眼帘的便是村部大院中央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村部正房坐西北朝东南,有三间办公室、一个会议室、一个村卫生室、一个党建室。“驻村干部之家”是西房,有宿舍、厨房、餐厅。宿舍刚交工,彩钢房顶,窗帘、窗纱还没来得及装,屋里只有两张简易的单人床和床头柜。村部唯一的自来水取水处,每天只有上午十一点供水半小时,水龙头下面有个大红塑料桶用于储水。院里旱厕苍蝇乱飞。站在院门口眺望,除了零落的住户,便是茫茫的庄稼地,想买些生活用品都得跑出3 公里以外。虽然村主任热情地给他提供了全新的床单、被罩、脸盆、毛巾、香皂、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但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见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暖气房、抽水马桶,习惯了出门就是饭店、超市等便利舒适生活的苏大可,眼前的情景着实让他傻眼了。

总书记明确指示驻村工作队不能给基层增添负担,所以他在村里的个人生活保障坚决不靠村两委。于是,他又从家里带来了春夏秋冬四季衣服、被褥,从网上购买了布衣柜,在超市买了插线板、电热水壶等生活用品,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开启了驻村帮扶工作。他说:“我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不管从哪来,驻得住是根本。三天两头跑来跑去不是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想到这一驻就是三个多月,连国庆假期也没有回家。

认真细致 遍访贫困户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苏大可认真学习自治区组织部印发的脱贫攻坚工作资料,什么是“两不愁、三保障”,什么是“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这些国家的方针政策搞清楚了;什么是一般户、什么是建档立卡户、什么是稳定脱贫户,这些基本概念搞清楚了,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努力协助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开展入户调查、收支测算、档案整理等工作,详细了解帮扶户的家庭情况,做到因户施策,让帮扶户从内心感到满意。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定地扎根基层、勤劳务实,把自己的眼界、知识运用到脱贫攻坚实战中去,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苏大可制定了姜家湾村建档立卡工作计划,遍访是首要工作。入户问询、填写农户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条件、收支状况等,这项工作看似容易,做起来却是件辛苦事。农民兄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找他们就得白天追到地里,晚上跟在他们养猪喂狗的身后问询。了解家庭基本情况的同时,还不忘向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让农民深刻认识到国家是来帮他们的。每户调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回到驻地汇总归档后多是半夜了。全村常住户籍人口有297 户712 人,8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要做到人人都认识、户户都了解有些难度。为此他还发明了一套工作方法:在每次入户结束后,邀请全家人拍张合影,回村后,在合影的左下角标注姓名和基本情况。结合照片右下角的时间水印和入户记录表,可以快速回忆起第一次入户时的情况。每天坚持写民情日记,特殊户和事件都会在民情日记中做特别的记录,遍访效率极大提高。

殚精竭虑 为村民寻出路

通过入户调查,姜家湾村有多少户多少人,实施了哪些扶贫项目,落实了哪些扶贫政策,苏大可都摸清了。在去过村里的笤帚苗制品厂后,他了解到笤帚苗耐干旱、易成活、生长周期短,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有着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巴林左旗也被称为“中国笤帚苗之乡”。“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是该地广大民众较为普及的传统手工技艺,2017年12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将产业做大,切实让村民增收,摆脱贫困不返贫,苏大可陷入深思。

2019年8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赴巴林左旗调研笤帚苗产业,充分体现了自治区政府对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关心与支持,姜家湾就是当时的迎检村,苏大可认为这是契机。

他从淘宝上查询到网上卖手工笤帚的店面不多,产地多在山东菏泽,内蒙古几乎没有,所卖笤帚款式也不如姜家湾笤帚苗加工厂生产的好看。他与厂长多次探讨,认为通过网上开店拓展销售渠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建议将村里笤帚苗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制造工序、各类产品原原本本地放在网上,从笤帚苗种植、生产到笤帚的设计、手工编扎,再到仓储、销售全流程一一展示。淡化笤帚的功能性,强化其艺术性、文化性,将主要目标客户放在城市。另外还可利用笤帚苗制作多种多样的艺术品,延伸产业链,从简单模仿别人制作的款式,逐步加工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笤帚苗系列产品,出精品,创品牌。有了订单就有了收益,自然能调动农民种植笤帚苗的积极性和来厂工作的热情,必将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诚心诚意 精准施策帮扶户

按照组织要求,每位驻村工作队员都要有自己的帮扶户。苏大可的帮扶对象是带着一个孙女的老两口一家,孙女刚念小学一年级。

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很到位,帮扶户的生活不存在问题。因户施策,“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苏大可把帮扶工作重点落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看到孩子在炕上弓着腰做作业,便立刻从网上买来学习桌椅,有空就陪孩子做作业;看到孩子写字不是很工整,便买来硬笔字帖;得知他们都没有看过电影,便趁国庆放假,自掏腰包买票开车载着他们去旗里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陪孩子看阅兵式,启发孩子从小就要热爱祖国……他说:“我做的工作也许只是皮毛,但我想让孩子知道,世界很美好,只要肯努力,美好生活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平日里,苏大可还时不时提着大米到帮扶户家里去“蹭饭”,家里寄来的稀罕水果、巴彦淖尔特产等总是最先送到老婆婆和孙女手中,得空就帮助老人干些农活和家务。诚心相待,温暖相伴,长久的相处,孩子见到他总是亲切地唤他“叔叔”,感觉他就是自己的亲人。

无私奉献 驻村帮扶无小事

遍访建档之余,去镇里开会办事也是驻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家湾村距隆昌镇十几公里,为了工作方便,苏大可把自家车开到了驻地。工作之余他便成了村里的“勤务兵”,时而兼职司机,时而兼职快递员,经常无偿地开车为大家服务,有人要给他加油钱,每每都被他回绝了,“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能帮到你们,我很开心!”村民们很感动,说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舍家弃业从大城市来到这个贫瘠之地扶贫,奉献自己,真不容易。

驻村帮扶,琐碎的工作很多。清明上坟时村民不小心引起火灾,苏大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夏季庄稼遭到暴雨冰雹袭击,他第一时间入户询问灾情,帮忙善后;秋天收获时他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收割庄稼、询问行情;冬闲时节,“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他与村民一起看表演,体会党中央对贫困人口的关怀……

驻村一年有余,苏大可瘦了30 多斤,从一个清秀的科研人员,俨然变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村汉子。说起驻村工作感受,他说:“全国二百余万驻村工作队员,我只是其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一个。驻村工作使我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感觉人生就要经受多种历练,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从纸面严格落实到基层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那种亲力亲为的快乐,也深深地感受到舍小家、得大爱的那种无上荣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不变的是他那颗真诚的扶贫之心。2020年,苏大可同志由于长期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受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嘉奖。

2021年,苏大可将再接再厉,书写驻村帮扶工作新篇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笤帚入户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盗窃罪中关于“入户盗窃”的认定
冬夜听雨
天价笤帚的秘密
天价笤帚的秘密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扶不扶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