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趋势与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5-17佟祉岳
周 强,佟祉岳
(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目前,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都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尤为突出[1]。程晓堂(2009)认为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是指外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外语课堂教学时产生的话语[2]。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本身。此外,外语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征是: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要求外语教师不仅熟练掌握目的语,并且要与学生进行话语互动,促使学生输出目标语。正因外语课堂的特殊性,学生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师话语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外语语境下,课堂话语既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输出载体,影响着语言学习效果,合理和高效的教师话语无疑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保障[3]。同时,课堂话语可以帮助教师审视自我教学,探索自主专业发展,因此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日益成为学界关心的主题。1952年,Harris首先提出了“话语分析”的概念,早期的课堂话语是伴随着“话语分析”的提出和对课堂研究的关注而发展起来的。国内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较早进行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赵晓红教授,她通过课堂观察、录音和访谈等方式对8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量化数据统计,反映了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基本情况及迫切需要整改的问题。王银泉(1999)指出了教师话语不仅是课堂组织的一种媒介,更是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教师话语对学习者语言输出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4]。周星等(2002)基于质性和量化研究,对教师话语量、提问方式、交互特点及反馈方式进行研究[5]。随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李悦娥(2007)[6]、刘颖(2016)[7]、黄山(2018)[8]基于伯明翰学派IRF话语结构,探讨分析本土化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结构。外语教师课堂话语不同于课堂话语,其关系如图1所示[2]。外语课堂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的场所,既是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又是学习者实践语言输出的主要渠道。教师课堂话语在课堂环境下,是课程实施的层层展开,又是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的综合,具有多维特征。至今为止,国内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研究呈现何种变化趋势,又有哪些新突破?本研究借助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Ⅱ,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绘制可视化图谱,以研究热点、演变路径和前沿议题三个维度为切入点,着力探讨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力图为日后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图1 话语的层次结构示意图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关注从2001至2020年近20年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热点和趋势,着力探讨以下三个问题:①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热点是什么?②近20年来相关研究呈现何种演变趋势?③我国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前沿有哪些?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依据研究需要,笔者以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网(CNKI)中文献作为数据样本,但不包含报纸和学位论文等。在预检索时发现,2000年以前关于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文献数量较少,2001年后逐渐增多,因此将本研究的检索时间设置为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共计20年。为体现研究主题的全面性,研究者将文献检索的范围扩大为知网全部期刊。以主题检索方式进行预检索和正式检索,将主题词设置为:“课堂话语”+“英语教师”/“外语教师”进行检索。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确立主题检索词后,笔者同多名研究者共同研究,在此期间,凡有争议模糊之处,皆与研究者共读文献,分析讨论,确定去留。最后检索到705篇文献,剔除会议纪要、书评等文献,最终确立496篇为有效文献。
本研究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Ⅱ(5.7.R2)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9]。CiteSpace 是在科学计量学和数据信息可视化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款多维、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软件[10]。基于此,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可以科学地分析文献背后潜在的数据内容。由于CiteSpace分析的数据是以WoS数据为基础,因此要对CNKI数据库中样本数据进行转换处理,以获得所需要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热点:关注大学课堂,注重课堂话语功能研究
学术研究热点是以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目的,探寻一组论文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学问或专题[11]。关键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确性,不仅能够反映文章的研究主题,还可阐释不同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之间的潜在联系。本研究利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中的高频关键词分析,探索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已选文献导入到CiteSpaceⅡ(5.7.R2),时间切片设定为2001-2020年,时间分区值设置为1,以“Keywords”作为节点类型,将Top N per slice数值设置为“top 50”,其他参数不变,运行后,显示连线843条,关键词节点404个,密度值0.010 4。在正式检索时,虽设置“课堂话语”为主题词,但教师话语是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话语”的中心度很强,出现频次较高(图2)。
图2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中心性测量是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或进化网络的支点。中心度较高的点通常位于连接两个不同聚类的路径上,以区分网络聚类(陈超美,2009)[12]。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可知:字体越大,中心性越强。依据图2和各节点的高低中心性可得出,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热点依次为:教师话语(.68)、课堂话语(.47)、大学英语(.18)、话语分析(.15)、英语课堂(.13)、元话语(.11)、人际功能(.06)、课堂教学(.05)、个案研究(.04)等。
基于上述关键词,可以得出: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热点是“关注大学课堂,注重课堂话语功能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学课堂是研究的焦点,虽然已有研究也关注到义务教育学段的课堂话语,但与大学课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性。在研究主题上,外教师课堂话语的功能性是研究的中心点(闫涛等,2013[13];郭红伟,2014[14];郭红伟等,2020[15])。但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理论或研究视角,发现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略有不同,如语义波理论(张德禄等,2016)[16]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姜晖,2020)[17]。此外,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对研究热点分布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分析(图3)。分析图3可知,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2014年以前。2014年至2020年期间,即便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但研究的频率和中心性都不高。这意味着自2014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不多,且多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的深化或补充。
图3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热点时间线图谱
2.2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由单一到全面,从分散到聚焦
基于上述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图谱,在控制面板中Layout菜单中选择Timezone View,依据年度文献量,将时间切片设置为2年。此外,为防止网络太密,重点不突出,在Pruning区域首先对每个切片的网络进行裁剪,并运用最小生成树算法(MST),以此降低网络密度,提高网络的可读性,形成2001-2020年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关键词热点演变图谱(图4)。
图4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关键词热点演进图谱
依据图4,可将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热点,归纳出课堂话语研究发展的三个时期:
初始时期(2001-2007):在此阶段,以“教师话语”“课堂话语”“课堂教学”“话语量”“话语分析”“大学英语”“互动”和“反馈”等为关键词。在此期间,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主要聚焦以下研究热点:首先,界定教师话语概念,基于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围绕“话语量”“提问方式”“交互调整”及“反馈方式”等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周星、周韵,2002)[5];其次,研究对象具体化,多为个案研究,注重课堂提问类型,意识到教师可通过提问使学习者参与交流,还帮助学生调整目标语,使其更有可理解性;此外,胡青球(2007)[18]基于伯明翰学派的IRF会话结构,剖析三段式会话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的利弊,并提出可参考性建议,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时期(2008-2015):在此阶段,热点词逐步增多,达致顶峰状态。主要分布在“课堂提问”“语料库”“言语行为理论”“小学英语”“多模态”“元话语”“会话分析”等热点词上。通过上述热点词,不难发现:此阶段的研究热点多基于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如何安平(2011)[19]基于短语理论视角探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张立新(2012)[20]基于ELAN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逐渐严谨化和多样化,由单一研究方法转为基于语料库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如闫涛、张丽云(2013)[13]基于语料库的高校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多维功能机制研究。此外,研究对象也由大学英语拓展到小学英语,这表明“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逐步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这与国家提出的注重基础教育,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有紧密关系。
聚焦时期(2016-2020):热点词频在此时期多体现“初中英语”“优秀教师”“翻转课堂”“应用”“优化策略”等。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不仅是前一阶段研究的深化和拓展,而且更具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扩大到初中英语,依据二语习得理论,初中学段是外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更多学者将研究对象逐步聚焦于初中外语课堂。并对专家型或优秀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个案研究,力图改进教师话语,使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图5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2.3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前沿议题:对象扩大化,视角多元化,方法多样化
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ier)代表了一个领域的思想状况[12]。研究前沿以强调新趋势描绘突变性为特征,以新的理论趋势或新主题的涌现为呈现状态,分析该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可通过分析关键词突变[11]。本研究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5.7.R2),设置恰当的阈值,利用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分析。同时,为清晰化突现重点专业术语,采用寻径网络算法(PFNET),对每个切片网络进行综合裁剪,得到突变专业术语40个,连线551个,密度0.006 8(图5)。基于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参照中间中心性(高于0.08)发现下列突显词汇:“教师话语”“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策”“课堂话语”“话语分析”“英语教学”“英语课堂”“人际功能”“课堂教学”。虽“教师话语”出现频次较高,但其中心性(.31)却低于“大学英语”(.63)。依据上述讨论和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前沿议题:
首先,研究对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单一研究对象逐步覆盖到基础教育学段。如前讨论,在初始时期(2001-2007),有关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大多以大学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当时研究者多为大学外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样本数据。在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步聚焦基础教育阶段。刘宏刚等(2020)认为基础外语教育是外语教育的根,注重基础外语教育,将会提升整个外语教育的质量[21]。同时,随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也逐步丰富。在初始阶段,研究多探讨于课堂话语的概念、意义等。在发展阶段中,多数研究聚焦于反馈类型和话语结构等(许莉,2014[22])。随后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侧重于课堂话语的应用与提升对策(张光陆,2020[23]),还以批评话语分析为切入点,集中阐释课堂话语权力关系下的教师话语霸权,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话语。
其次,基于不同研究视角也是探讨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必选研究热点。纵观20年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视角由单一视角转变为多视角相融合。何安平(2003)[24]参照布鲁姆认知发展理论,基于语言学视角,探寻教师话语的部分语言特征;肖肃(2003)[25]和寮菲、冯晓媛(2005)[26]基于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分别探讨课堂成功交际的解释力,并对话语认知语境和课堂交际效果进行分析。随后,课堂话语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认知视角、社会视角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和社会视角主要描述教师互动话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从属语言学,主要阐释教师互动话语特征。认知视角强调教师话语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探究课堂互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力图建构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桥梁,内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习得。基于社会视角分析教师课堂互动话语,实则是探讨教师话语如何发挥支架作用。此外,近几年的研究视角呈现多种理论融合的现象,王永祥(2016)[27]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系统论等视角,探讨课堂语言教学调控,概述强化课堂教学言语的策略。
最后是研究方法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多数研究由最初的理论思辨性研究转为实证主义研究。在初始阶段,研究者多采用思辨研究描述课堂话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但随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后续研究者多转向实证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通过观察、录音、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以主位视角获取样本数据。同时,研究者也基于语料库语言学进行课堂话语分析,因为语料库语言学能从大量真实的语料中快速地提取出批量性语言特征与统计学结果。随着科技发展,多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语料分析,如何安平(2011)[19]基于语料库短语理论视角,采用计算机自动切分语块法,对教师课堂会话语料进行分析。
3 结语
本研究基于可视化分析视角,分析了近20年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话题热点、发展趋势及研究前沿。关注大学课堂,注重课堂话语功能研究成为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体现为逐步全面,不断聚焦。此外,前沿议题表现为研究对象扩大化、研究方法多样化及多种研究视角相融合。现有研究多以学生的文化背景探讨对课堂话语的影响,很少关注教师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性格特点及二语水平等个性化特征如何影响课堂话语和课堂权力关系。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基于批评语言学视角,探讨外语课堂师生话语权利关系,结合语言政策和社会意识形态把“语篇”维度的静态描述,发展到“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维度的动态分析。此外,未来研究还要注意增加混合研究的比重,融合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结合三角互证,使定性和定量数据相互印证,加强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研究[3]。最后,由于文献发表往往存在滞后性,对学科领域的现状研究和趋势预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议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方式,弥补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现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