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空间分异
2021-05-16陈姝帆王雁楠苏子晓
孙 康,陈姝帆,王雁楠,苏子晓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116029;3.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引 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伴随而来的是天然渔业的捕捞强度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先后冲破海洋渔业的资源禀赋,严重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窗口期[2]。从海洋渔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把握发展机遇,还是应对时代挑战,推动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在海洋强国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内众多学者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予以较多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结构方面。王波等(2019)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进与海洋渔业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演进的内在机理[3];乐家华等(2019)认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以第一产业为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导致我国渔业经济国际竞争力低下,不利于长期发展[4];周洪霞等(2017)对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布局及其变化特征分析后得出,渔业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种养殖投资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渔业经济发展[5];张红智等(2018)从渔业多样化和专业化两个角度对渔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保持渔业经济发展的最优规模,才能对渔业产业结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6];王波等(2020)在建立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计量模型基础上,证明提升产业结构,能够促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作用更为显著[7];平瑛等(2018)分别分析了渔业三大产业变动对提升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测我国渔业经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8]。二是从资源利用及增长方式方面。生楠等(2016)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探究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发展受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海洋资源特性出发[9];宋婷婷(2017)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分布规律为基础,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认为我国海洋渔业技术和资源配置水平有待提高[10];郑建明等(2012)对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开发利用进行分析,说明产权对于资源效率提高极为重要[11]。三是从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冯浩等(2017)使用C-D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得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为高度粗放的结果[12];王邵萱(2017)实证分析了海南省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认为海南省海洋捕捞渔业明显依赖于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应该减少投入,提高产出[13];陆佼等(2017)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传统的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是线性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来发展必须遵循政府掌舵、社会划桨的原则[14];范小建(2007)认为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加强政策和渔业经济两个角度来入手[15]。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与海洋渔业资源、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但鲜有文献围绕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展开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产业结构熵指数,分别从增长的基本面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果两方面,构建涵盖海洋渔业质量发展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为有效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16]。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方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增长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前者偏向经济的短期增长,后者侧重经济的长远发展。不论是生产要素的流动还是技术发生变革与创新,均会引起经济快速增长或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交替出现,然而所有的经济资源或要素均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被组织。在既定条件下,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时,经济资源或要素的配置方式会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基于该理论,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纳入质量的评价体系中,获得如下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程:
式中:Y代表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X代表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Z代表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果,这两个指标构成了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测算方程。在方程(2)中,A表示增长的强度,B代表稳定性,Ψ表示合理化,Δ表示外向性;在方程(3)中,E表示人力资本,Φ代表社会成果。
由于上述指标具有不同性质,直接加总无法反映不同作用力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结果,本文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无量纲指标评价值,然后对总量赋予一定的权重以得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我们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经济脆弱性指数,借鉴使用了均等权重法赋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透明但权重分配具有随意性[17]。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的权重(α和β)均为0.5,增长基本面4个指标权重(γ)都是0.25,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权重(δ)各为0.5。
1.2 产业结构熵指数
熵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概念。在信息论中,系统中因素的活跃程度越大,熵值就越大。产业结构熵是信息理论中熵概念的扩展和应用,用来刻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熵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时期,i表征海洋渔业产业的种类,i=1,2,3,…n,Wit为各个海洋渔业占整个海洋渔业产值的比重,ei即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熵数值。由(4)式可以看出,当各个产业的产值占海洋渔业产业总产值的比例相同时,产业结构的熵值最大。每个海洋渔业产业的产值越相近,每个渔业产业的发展程度就越相似,所获得的熵值就越大。如果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那么熵值就会变小。换句话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熵值越大,表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越多样化,各个产业的发展程度也就越协调。反之则说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当中某个产业的发展较其他产业突出,产业间发展水平不协调,各个海洋渔业产业部门发展程度差异较大[18],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1.3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生态指标方面的海洋渔业经济非期望产出数据从2003年开始更新,本文选取2003—2017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的海洋渔业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测度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上述变量数据均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由于年鉴中未单独列出海洋渔业经济生产总值、海洋渔业产值、海洋渔业工业与建筑业、海洋渔业流通与服务业等数据,为获得精确地研究数据,通过文献检索,根据王波等在《产业结构演进对海洋渔业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文中对海洋渔业相关产业数据的方法进行处理。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2002年为基期,采用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平减。
表1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熵指数计算方法
2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市场消费需求升级,海洋渔业供需矛盾加剧,具体表现为海产品总量供给充足而有效供给不足,对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有必要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量。基于上述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方程(1),构建包括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其中基本面可以解析为经济增长的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和外向性;社会成果则可以解析为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见表2。
表2 海洋渔业质量增长指标体系
关于增长基本面的二级指标解释如下:
(1)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强度采用人均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测算。该指标用来衡量产出水平,较高的产出水平表明相应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更繁荣,渔民生活水平较丰裕,生活质量更高,相应的渔业经济增长动力更充沛。
(2)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由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的倒数换算得到。变异系数是衡量风险程度的尺度,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19]。变异系数体现了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为得到更准确、真实的结果,采用5年期滚动窗口计算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小,该地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越稳定[20];变异系数越大,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越不稳定,该地区贫困率越高,渔民的生活负担愈重,发展趋于不公平。
(3)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合理化指标采用结构熵衡量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间接度量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熵指数越大,说明海洋渔业发展趋于多元化、产业之间的发展程度较为协调,产业结构更合理[21],投入与产出水平越契合,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进而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4)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外向性采用水产品贸易净出口占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来测算[22]。大量研究发现外向型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干中学、技术引进、竞争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外向性也会增大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关于社会成果的二级指标解释如下:
(1)人力资本采用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技术人员占编制人数比例衡量。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人力资本通过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技术进步,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体现于一方面可以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个人教育支出和个人健康支出;同时经济增长又通过调节税收和财政收入,进一步影响财政的教育支出和健康支出。在海洋渔业经济中,海洋渔业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使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出的价格更低廉、品种更丰富;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海洋渔业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刺激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3]。
(2)生态资本采用海洋渔业负效应,即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估算值表征。其中对海洋天然渔业经济损失的估算依据《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公报》(鉴于海水养殖部分的非期望难以测度,本研究尚未包含该部分生态资本)。污染作为海洋渔业的非期望产出,属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体现绿色发展程度越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小,同时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生态资本越高。
3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时空维度分析
3.1 评价结果
将海洋渔业质量增长指标体系(表2)及相关数据分别代入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方程(1)~(3),其中合理化指标(由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熵指数来表征,计算方法见表1),得出我国沿海11省(区、市)2003-2017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见下表。
表3 显示,研究期开始的2003年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 分 别 为:0.32、0.25、0.33、0.30、0.31、0.29、0.27、0.28、0.26、0.21、0.26,其中辽宁省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最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增长质量最低;研究其结束的2017年排名靠前的均为中部沿海地区,从高至低依次为江苏、天津、上海,其指标分别为0.48、0.38和0.35,上海是唯一一个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超过0.45的省份。排名靠后的省份河北、海南、山东,相应的经济增长质量是0.27、0.28和0.30;2003-2017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改进幅度最大的地区上海、广西和广东,分别增长了0.18、0.14和0.07。没有出现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倒退的地区。
3.2 时间维度分析
从时间演化视角来看,2003—2017年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经济平均增长质量指数呈现波动中上升的特征。在研究样本所属时间范围内,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显示出较为完整的四个周期。第一个周期:2003—2005年,第二个周期:2006—2008年,第三个周期:2009—2011年,第四个周期:2012—2015年,新周期:2016年至今,见图1。
表3 沿海11省(区、市)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间序列演化来看,2003年我国全面启动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抓住机遇,着力发展渤海沿线经济,并逐步向环黄海和渤海扩展,进一步带动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辽宁省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其海洋渔业增长质量达到新高;广西由于其以大宗淡水鱼加工为主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冷藏和冷冻的吨位都处于全国中低水平,抵御自然灾害与经济风险的能力较低,导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在沿海11省(区、市)中最低。
图1 2003—2017年沿海11省(区、市)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时间演化
2006年上海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为0.46,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借势独特的经济区位、科学的产业布局和明显的技术优势,上海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沿海省市。但由于上海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形成海陆整体发展规划机制,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在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虽在2008年略有回升,但在2009年呈现断崖式下降,海洋渔业经济质量仅为0.21。除上海市以外,2009年我国渔业经济形势的总体较为稳定,在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带动下,国内生产和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外向型的加工出口在遭遇大幅下滑后出现好转。2011年辽宁省的海洋渔业经济质量为0.5,渔业经济的重心围绕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进行调整,抓住需求拉动和价格上升的有利时机,增加渔业投资;抓住保增长、调结构、提收入的发展主线,依托“五点一线”,继续完善产业规划,充实项目储备,稳步推动渔业二、三产业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24]。
3.3 空间维度分析
从空间尺度上来看,2003—2017年沿海11省(区、市)海洋渔业经济平均增长质量指数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空间差异,如图2。
图2 2003-2017年沿海11省(区、市)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空间差异
第一周期:2003—2005年,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呈降幂排列的小幅波动态势。三个区域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在此周期内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小幅波动,原因主要在于SARS疫情的爆发,导致局部沿海地区受灾严重,部分水产品出口受阻,其中SARS疫情的爆发源头,泛珠三角地区海洋渔业出口受到的冲击最大,导致其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最低。
第二周期:2006—2008年,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2006年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台风较为活跃的一年,浙江和福建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25],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后国家支渔惠渔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海洋渔业增长质量出现不同幅度上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渔业生产、运输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同年,受雨雪灾害的影响,部分水产品生产区损失惨重,导致2008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在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同时出现下降态势。
第三周期:2009—2011年,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呈缓慢波动上升态势。此周期内观赏鱼产业逐渐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休闲渔业的发展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
第四周期:2012—2015年,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小幅下降态势。此期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缓且漫长的波动周期,此时全国渔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渔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虽然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但渔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渔业资源萎缩、出口竞争力日趋变弱,造成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增长缓慢。2012年伊始,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态[26],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2013年出现小幅下滑。
2016年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开始缓慢向高质量发展新周期进军。2016年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开拓了互联网现代渔业发展新方向,次年海洋渔业经济开始攀升。根据我国海洋渔业经济这四个周期的变化及2016年开始的新阶段特征,不难发现每个周期的跨度逐渐拉长。
4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展望
4.1 区域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维持不平衡态势
中国海洋渔业地区间经济增长质量依然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图2描绘了2003—2017年泛环渤海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演化过程。从2010年开始沿海各省市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态势,且在2011年有所缓和,预计在短期内各省市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不均衡的态势将处于长期保持不变的状态。从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增速、规模以及人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来看,中部沿海地区均大幅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区,并且中部沿海省市区产业建设的发达程度与科技水平也较其他省区市而言更高。所以,中部沿海省市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强度以及合理化程度,均处于领先地位。从社会成果方面而言,人才向经济向好地区流动是大势所趋,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在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方面也依然会维持对辽宁、广西、海南等地的领先优势。由此判断未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和广西虽然短期内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较好,但伴随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其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脚步逐渐平缓,表明辽宁和广西是缩小我国地区间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差距的目标区域。
4.2 经济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6年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开始进入新的缓慢增长周期。从前四个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波动周期来看,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周期时间跨度逐渐拉长,意味着未来较长时间内将进入稳定上升通道。从产业结构来看,对实体经济贡献更大的第二产业2017年占比超过一、三产业的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第三产业比重达44%。因此,未来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相对平稳,同时对于更高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速度,能够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强度与合理性奠定数量基础。
在未来政策的引领方面,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贯彻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27],必然使得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强度、稳定性和外向性得以提升。2017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7.9%,进出口总量累计增长11.6%。2017年水产品出口额累计增长2%,出口量累计增长2.4%。数据分析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正得到逐渐地缓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十三五”之后,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妥善处理好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发展重心,推动低碳经济循环发展。以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提质减量、增效增收为主要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向保护资源、健康养殖、做强产业、适度捕捞的方向发展,着手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生产形式的转变,提高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强调企业往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提升渔业产业发展的竞争水平和投入产出比,向高效产出、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环境友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前进。综上所述,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2016年开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