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岛潜水作为海洋旅游新业态
2021-05-15张相君魏寒冰邓云成
张相君,魏寒冰,邓云成
(1.福州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2.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福建 平潭350400)
引 言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南北延伸长、纬度跨度大,包含中温带、暖温带、热带和亚热带[1],多样性的气候类型及生物资源有利于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滨海旅游形式日益丰富,其中包括日渐受到重视和喜爱的海岛旅游。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海岛的海洋旅游休闲逐渐成为一些具有丰富海岛资源的城市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海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尤其是随着以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等为准则的生态旅游观念兴起,基于“保护海洋生态”理念的潜水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海岛潜水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应同时注意到的是该行业在我国存续时间较短①1995年3月,中国首家潜水俱乐部——中国国际潜水俱乐部在湛江成立,也标志着我国潜水进入大众休闲的领域,至今有26年的历史,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若干不足。
1 海岛潜水产业初探
1.1 海岛潜水产业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7年底,我国海岛已确认自然景观1 028处,人文景观775处,已建成投入使用各类海水浴场72个,已建成5A级涉岛旅游区6个,4A级涉岛旅游区43个,3A级涉岛旅游区25个[2]。滨海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能够增强海岛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尤其就海岛县、乡而言,滨海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我国12个重点海岛县,比如南澳县、岱山县,旅游所创收入在当地经济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多,甚至已成为支柱产业,因此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尤其是符合生态保护政策要求导向的潜水可以增加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海岛县、乡吸引力,转变传统旅游模式,突出海岛特色,推进乡村振兴。
潜水是以人类为主的陆生动物使用某些装备、采取某种方式从水面进入水下,在水下进行观赏或者完成其它操作,然后按规定程序上升出水的全过程[3],海岛潜水就是依据海岛气候适宜性以及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吸引游客进行海底观光、水下摄影等活动的旅游项目。海岛潜水有益于身心健康,比如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而且能够近距离观察海洋生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进行竞技;更重要的是潜水具有海洋保护功能,即潜水培训里有专门的海洋环境保护的课程,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潜水与海洋的良性互动,旨在减少随意触碰海洋生物、丢垃圾、外部涂抹含有塑料微粒的化妆品等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害的行为,资质合格的潜水员都是合格的“海洋环境保护者”。许多潜水协会也会开展一些海洋类的活动,比如在海洋灾害中组织救援海洋生物、海洋垃圾清理活动等,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逐渐成为海岛生态旅游的特色项目。
1.2 我国潜水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岛数目众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潜水,并主要在南方获得产业性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南北方气候类型不同。北方冬夏温差较大,海水温度并不适宜珊瑚礁等观赏性生物的生长(海洋中有超过1/4的已知生物依赖珊瑚礁生存),气候、生物种类等自然资源的劣势使得北方海岛城市很少将潜水作为旅游项目。而海洋水质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南方海岛城市对海岛潜水的重视程度低,除海南省的三亚潜水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外,其他区域均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无法充分发挥海岛潜水的生态价值以及对本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
除了上述产业发展历史短、地区存在差异以及整体不成熟外,海岛潜水这种新颖的旅游方式在满足愈发扩大的旅游市场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诸如旅游形式单一、生态环境易被破坏、行业发展不规范、“黑潜水”等不正规经营方式盛行等。凡此种种,一方面挤压了正规潜水运营商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安全隐患、消费捆绑等问题[4]。两方面问题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海岛潜水在滨海旅游业中的价值被大大降低。
2 文献回顾
国内对海岛潜水研究的文献基本是立足于三亚等经济发达、旅游行业相对比较成熟的海岛地区,从问题入手进行回顾、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予以展望。整体而言,已有研究可见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谋划和分析。(1)宏观方面,主要是张海娥等(2013)对我国休闲潜水如何发展的研究[5];刘春梅(2018)对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潜水旅游的研究[6];以及苏雄(2019)对我国潜水旅游战略的研究[4]。(2)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孙忠利(2018)以体育旅游的大方向为起点,对我国潜水旅游的发展以及治理现状进行的解读[7];苏雄(2018,2019)对我国2018年之前的已有文献梳理和经营现状分析[8-9];刘平小等(2013)对我国潜水装备发展史的研究[10]。相关研究分别从政策背景、生态旅游、潜水安全等角度对我国潜水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但国内文献实际上并没有过多关注海岛县潜水行业发展进程,也没有进行相关的优劣势分析,同时缺乏对国外潜水行业发展模式的整体梳理以及分析借鉴。
国外相关文献集中于潜水行业中的生态因素,并从正反两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正向方面,已有研究明显注重海岛潜水中生态的环境因素。比如Johanna等(2018)是从鲨鱼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等为切入点来讨论马尔代夫潜水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11];Mohd等(2009)从海洋公园的建设入手论证了马来西亚的特色岛屿发展模式[12];Yar等(2017)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分析恩加诺岛海洋生态对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潜水和浮潜)的适用性[13];Serena等(2017)主要分析潜水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实现莫桑比克和意大利潜水旅游运营的可持续发展[14]。(2)反向方面,相关研究则是以社会化的分析讨论海岛潜水对当地社会带来的相关风险及如何应对此类风险。比如D.Dimopoulos等(2019)主要从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潜水行业风险来分析东非海域旅游发展的特色[15];Renoldy L P等(2019)主要通过评估该社区的区域承载能力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概念的普及[16];Kay等(2015)则重点分析了潜水运营商的协作管理方式对潜水旅游以及生态持续发展的发展的重要作用[17]。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借鉴国外重视生态因素的研究视角,主要以海岛特别是小型海岛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同时立足国内已有研究中对中国海岛潜水如何获得发展的重视,以潜水在拉动海岛经济发展、提升重点海岛县旅游经济发展质量以实现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内容,梳理影响海岛潜水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比国外较为成熟的海岛潜水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总结我国海岛潜水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我国海岛潜水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3 海岛潜水产业的关键因素
潜水产业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向,能够增强海岛城市综合竞争力,其发展需要适宜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其中前者是产业的基本条件,后者是其发展条件,二者同时具备才能发挥潜水产业的优势,为海岛城市带来生态收益和经济收益。
3.1 基本条件
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是自然资源环境,包括气候、水质、空气、土地等,潜水行业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赖周围海域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程度。潜水的海洋生态旅游适宜度参数主要包括海洋透明度、珊瑚群落覆盖率、海洋生物种类、珊瑚深度等,也即污染物和沉积物少的高能见度的海洋,高品质的珊瑚礁栖息地、独特且丰富的海洋生物以及海草、珊瑚、红树林等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15],才能为游客带来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形象。环境资产对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福祉非常重要,健康且良好的海洋才是潜水行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3.2 发展条件
除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外,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消费环境、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发展性因素方能构成一个健康的行业体系。海岛潜水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应对该行业对社会产业结构的冲击,健全公共基础服务并完善潜水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做好重大事故风险预防;潜水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在制定合理价格的基础上提供系统的潜水教育和培训服务,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同时丰富营销手段、拓展推广平台与受众面,注重高层次服务设施的建设,比如星级酒店、高端娱乐场所,乃至海底景观等,以保障整个潜水行业体系的运行。
4 知名海岛的潜水产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潜水开始在欧美国家盛行,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海岛国家和海岛地区比如马来西亚、夏威夷等,并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娱乐方式。这些地区注重打造适宜潜水业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法律政策保障以及服务配套设施,使得该娱乐方式满足“有闲、有钱、有心情”的高端消费人群需求,尤其是满足了此类消费群体的金融、经济等“高薪高压”行业的放松减压需求[5],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行业模式,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潜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1 潜水环境
4.1.1 自然与人文环境
优质的海洋环境是发展海岛潜水的基本性条件,也是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潜水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游客的基础。马来西亚拥有很多高质量的海滩、漂亮的浅珊瑚礁、珍稀的海洋生物,仙本那的马达京岛(Mataking Island)、诗巴丹岛(Sipadan Island)(该岛较好的潜点分布在北面,见图1左)、热浪岛(Redang Island)等独具特色的岛屿已成为马来西亚旅游的亮点;马尔代夫是一个珊瑚环礁群岛,被称为“千岛之国”,珊瑚和鱼类资源丰富,而且“一岛一酒店”的旅游模式使本地特色突出,该岛拥有很多天然潜水点,水肺潜水和浮潜较为发达,也被评为世界顶级潜水目的地之一;马耳他潜水产业发达,潜点分布较多(图1右),除了暗礁、洞穴、裂隙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外,位于戈佐岛的吉干提亚神庙等古老的、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庙和神殿也增加人文风情;夏威夷作为美国唯一的群岛州,气候温和、珊瑚礁物种丰富,保有明显的土著文化遗迹,该岛的潜水能更好地展现美国风情。
图1 诗巴丹潜点分布图(左)马耳他潜点分布图(右)
4.1.2 政策与法律环境
国外海岛国家或海岛地区政府重视潜水的价值,在政策上鼓励潜水产业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比如马来西亚政府注重旅游业的宣传,而且取消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启动“电子签证”(从马来西亚旅游官网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办理签证,直接打印携带入境),减少出行的门槛和手续,甚至在MH370失航事件以后,专门针对中国人提供免签、落地签等优惠,争取中国游客的回流[18]。吉隆坡、槟城等城市的机场、酒店(含海岛酒店)、便利店等都引进支付宝以适应中国游客的支付习惯;马尔代夫旅游法律制度完善,除了岛屿租赁、旅行代理、旅游税费等,还规范了潜水中心和旅行社管理等相关产业,要求获得旅游部颁发的经营旅游村许可证方可经营旅游村,并对潜水运营商的身份、潜水运行的规则和潜水注册程序予以明晰;马耳他是欧洲上唯一一个拥有四位一体属性的国家,即欧盟、申根国②申根国,是申根公约的缔约国,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边境管制,使得持有任一成员国身份证或者签证的人可以自由出入申根区,可以有效地减少旅游成本。、英联邦和欧元区,对欧洲大多数国家提供免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条约环境。而且在发展旅游业时注重海岛规划,积极修缮历史景观,与商业机构合作向外推出本地旅游业及潜水产业,以扩大国际知名度,同时政府积极的参与国际旅游博览会,为马耳他参展商提供优惠费率和良好的参展条件[19]。
潜水产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海洋环境,因此海岛地区政府对海岛生态进行严格管理与规范。马来西亚政府在1974年就出台了专门的《马来西亚环境质量法案》,海岛规划、海岛开发许可、海岛环境基金、海岛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构建比较完善,而且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设立了很多海洋保护区,优良的环境质量使该地潜水具备内在生命力的同时,整体旅游政策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形成了外在推动力,双向互动促进潜水行业发展;马尔代夫政府基于对鲨鱼数量、种类的下降及其后果的担忧全面禁止该水域的鲨鱼捕捞活动,于2010年建立了鲨鱼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行为以保护鲨鱼,很多潜水员也直接参与鲨鱼保护活动[11],使得诸如观看鳐和鲨鱼之类的海洋巨型动物群项目成为该地潜水旅游的新特色;帕劳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个岛屿,注重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的保护③2020年太平洋国家帕劳禁止在该国使用和出售含有氧苯甲酮等常见成分的防晒霜,这些物质都是已知的污染物质,会对珊瑚礁、鱼群和海洋都会造成破坏,因此禁止游客和居民使用。目前美国的夏威夷、荷兰加勒比岛博内尔岛、美属维尔京群岛都宣布了禁用防晒霜的法令,生效时间在2020年3月和2021年。,为了规制长期以来的过度捕捞行为,帕劳政府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20],潜水环境良好;加勒比海域周围沿岸分布众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岛,沿岸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来自旅游业,该海域的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为该地潜水提供优质海洋环境,并拉动沿岸各国经济发展。
4.2 潜水特色服务与设施
斐济大多为珊瑚环绕的火山岛,海水温度适宜、能见度高,其潜水的特色项目之一是鲨鱼浮潜,是鲜有的可以在潜水时徒手喂鲨鱼的地区;印度尼西亚的达湾岛,拥有多种海龟、鲨鲸、无毒黄金水母等多种珍贵海洋生物,天然潜水点多,提供的高端服务能够满足世界各地的游客,比如中国火锅等国际化的饮食,成为该地潜水产业的亮点;马尔代夫作为一个群岛国家,提供专业的潜水培训与服务,2017年该国注册了230所潜水学校(包括潜水学校以及学校内专设的潜水部),其开设的课程涵盖PADI(潜水教练专业协会)认证、医药急救、潜水基本知识等,甚至有汉语、英语、德语、荷兰语、日语、韩语、法语和俄语等语言可供选择。同时人工珊瑚、人工潜水点等人造景观丰富,服务设施设计新颖,比如鲁滨孙岛(Robinson Club)在海底安装有照明设备使游客可在夜间观赏海洋,提高本地吸引力,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马耳他注重基础设施比如机场、星级酒店、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建设,鼓励航空公司推出廉价航班,提高水空双向可达性,从而保证该地区的可通达度。
4.3 有益经验借鉴
通过对相关国家旅游业以及潜水行业发展模式和优势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外海岛潜水行业发达的主要因素以供我国参考:(1)政府在海岛潜水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其政策导向以及相关措施为该地潜水行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政府向外推广企业进行旅游宣传增强公信力的同时,电子签证、落地签、免签、免税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了一部分游客。同时注重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潜水运营商的资金投入与运营负担。而且旅游法律体系构建比较完善,能够更好地管理、预防、处理紧急状况并规制潜水行业,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与保障。其次是政府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出台专门的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比如禁捕区的设置、每日上岛限制人数等,维护海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本地环境资产的价值。(2)潜水运营商提供食宿、培训、娱乐等一体化的服务,高端服务设施齐全。而且,在传统的游船、浮潜以观赏珊瑚群和海底生物以外,积极拓展新的旅游项目,比如斐济的“徒手喂鲨”以及马耳他基于其历史背景开展的观赏沉船等活动,提高游客的可选性和期待感。
5 我国海岛潜水产业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潜水作为休闲旅游方式最初面向高端消费人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面向的顾客群体也在慢慢扩大。我国12个重点海岛县包括潜水在内旅游业知名度不高,其基础问题在于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娱乐设施与场所较少,交通网络的可通达性不强,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科技创新投入度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旅游产品比如制作精良的宣传视频;营销力度不够、方式单一,缺乏长期性的规划,使得本地旅游信息不能有效扩散[21],也无法在国际层面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接。我国的潜水行业与国外海岛潜水胜地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旅游业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制度构建、产业营销等方面存在缺陷,使得潜水行业发展滞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5.1.1 潜水政策环境缺失
我国潜水行业出现的时间较晚,潜水相关法律体系横跨旅游、体育、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但实际上直接涉及潜水的法律尤其是地方立法极少。而且潜水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的法律规制呈现碎片化的现象,潜水旅游更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然而《旅游法》作为旅游基本法中只有一条专门提到潜水,且属于行政许可类别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七条: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经营许可。,偏向于举例式的规定(相较而言,马尔代夫旅游法中有专门的潜水的一章,法律规制会更全面)。而规范政府方面则侧重于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协调,鼓励相关政府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咨询与服务系统等,内容太过于宏观,很难对潜水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起到具体的引导作用,本质原因可能是缘于对于海岛产业发展认识的局限性和政策工具的遴选角度问题;部门规章方面主要有于2005年6月出台的《全国潜水活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共32个条文,实施至今对越来越发达的潜水旅游的发展规制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比如《管理规定》只有规范潜水俱乐部而缺乏运营商的内容,而且条文整体概括性比较强,针对性不足;在地方层面,基本上只有潜水行业发达的地区比如海南省三亚市潜水法律体系构建相对而言较为完整,包括《海南省潜水经营管理办法》《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海南省旅游安全管理规定》《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潜水行业管理办法的通知》《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潜水活动珊瑚礁生态损失补偿办法的通知》等,当然也存在法律规定较为滞后、法律体系存在缺口等问题。而大部分海岛县政府因资金不充裕而且对潜水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愿或者没有精力在海岛潜水这一块投入过多,也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不能成为该地潜水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力量。
5.1.2 海岛潜水特色不突出,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旅游同质化,即不同地区同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相似程度比较高,包括营销模式、纪念品风格、旅游项目等越来越趋同[22],呈现“千景一面”的困境。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旅游创新能力有限,创新人才缺失,而且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无法形成本地特色品牌以形成长足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于我国整个旅游法律制度框架不健全,对旅游创新的保护意识不足,使得一些稍见成效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甚至是抄袭,从而导致了旅游同质化的现象。我国在海岛潜水也存在创新不足、特点不突出的难题,汕头市的南澳县是我国12个重点海岛县中潜水发展相对来说较好的,比如说南彭列岛海水能见度高、水流平稳、生物资源丰富,比较适合浮潜。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该岛提供的潜水产品以观赏为主,地域特色不明显,加之潜水的配套性措施包括住宿、交通、娱乐等较少,限制了游客的选择性,导致该地潜水可替代性高。尤其是该岛与海南省地理位置相近,相较于潜水行业模式成熟、知名度比较高的三亚,南澳县的潜水行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5.1.3 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现状下,海洋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高质量的海洋环境能够为潜水者提供高品质的潜水体验,潜水反过来能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海洋环境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大量污水排放、海洋资源过度开采、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等行为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导致了良性关系逐渐转向恶性循环,进而限制本地潜水行业的发展。潜水主要分为培训潜水和体验式潜水,培训潜水较为规范,而体验式潜水又被称为“遛狗式潜水”[4],属于“快餐式休闲”,整个培训过程被简化,不能提供专业且规范的海洋教育,而且容易被旅游团捆绑,一部分海岛旅游运营商为谋求经济利益大规模发展“体验式潜水”并使其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旅游附带产品,忽略了潜水本身的生态价值,甚至会导致海岛生态失衡、海洋环境受损。
5.2 发展建议
滨海产业中潜水业的发展丰富了海岛旅游项目,但因其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而且其本质上为高端消费,我国潜水旅游主要面向的是中低市场,随着受众的增加和客户需求的泛化,对潜水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潜水运营商“自觉式”的规范管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又需要政府层面规范对潜水行业的管制,出台相关政策法律以完善潜水旅游的法律环境;海洋环境作为海岛旅游的基本资产,是不同地区旅游业竞争的大前提,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潜水知名度。
5.2.1 完善潜水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我国潜水法律体系整体上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依托于《旅游法》的海岛潜水在整个旅游法律体系中存在一定空白,所以应考虑从海岛生态资源视角重塑相关宏观法律制度,特别是可以考虑把海岛生态产业化作为制度设计的主要突破口。在地方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了设区的市在不与宪法法律精神相冲突的情况下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2条第2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其内容涵盖潜水,即地方政府在海岛潜水立法方面实际上是有主动权,但现实中却呈现不作为的状态。因此需要增强地方政府的立法意识,结合本地情况出台与潜水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对海岛潜水行业的运营条件、装备标准、应急措施等设置最低限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法规环境;在政策方面,由于我国潜水大部分是企业与个人投资,政府对其扶持力度不大,使得一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潜水的生态价值。因此政府尤其是设区的市需要发布引领性政策,引导潜水运营商的发展,比如通过资助、贴息等优惠措施鼓励潜水企业的发展,加强招商引资,适当放低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潜水项目。同时,也应重视潜水运营商的环保投入,给予潜水运营商一定的“绿色补贴”,减少生态成本与环保压力以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实现“地方立法先行,政策引导潜水”。
5.2.2 加大创新驱动潜水旅游项目发展
潜水旅游发展潜力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助力剂”,然而现实中潜水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并未得到海岛城市的重视。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岛优势明显,海岛潜水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虽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北方海岛限制比较大,但南方海域的气候、环境等比较适合海岛潜水的发展。因此,我国应重点发展南方海岛城市,包括汕头市的南澳县、北海市的涠洲岛、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潜水不发达、行业活力未充分激发出来的海岛城市和重点海岛县。虽然与海南省潜水环境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较为温和的气候和海水也提供了季节性潜水的基本环境条件。因此,在滨海旅游中增加新业态——海岛潜水,借助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相应的服务并扩大本地旅游的顾客群体,增加新颖度。在一些地势不太平坦、难以形成天然潜水点或者天然潜水点较少的海岛,可以增设人工潜水点,建设人造珊瑚群、人造礁石、人造红树林等仿真海洋景观,既降低了维护管理的成本又在可控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增加新的景观,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相结合,提高潜水景观丰富度和独特性。单一地欣赏海洋生物等传统的潜水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旅游项目可替代性提高,现代旅游行的同质化的危机也在不断弱化海岛的吸引力。因此,要重视旅游项目尤其是海岛潜水的创新,融入本地特色并增设新的潜水项目,比如可考虑引进水下军事博物馆,水下展览坦克、装甲车等军事装备不仅使潜水爱好者耳目一新,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军事爱好者”,扩大潜水的游客群体。此外,还可增加水下足球、水下拳击、水下麻将等水下项目,提高潜水吸引力。其次构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制度,在鼓励旅游创新的背景下强化创新的法律保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为基本制度框架,适当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商标保护,充分发挥海岛潜水经济利益以驱动创新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
5.2.3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教育
潜水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向,依赖于高质量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但我国潜水行业发展不规范,海洋保护教育的缺失威胁海岛生态平衡,因此需要加强潜水尤其是“体验式潜水”中的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是营造海岛生态保护的社会环境,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在政府生态保护的政策引导下,增强个人对海岛环境保护的整体认同;另一方面是管理潜水运营商,潜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高昂又漫长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潜水员的培养需要5~6年。然而中国的潜水发展历史仅20多年,加之潜水行业薪酬随着淡季和旺季波动较大,现有的休闲潜水教练不能满足潜水发展的现状[7],导致我国潜水行业呈现一种人才缺失的状态,因此需要加强潜水方面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在筛选教练上,除了合格的潜水资格证书、救生员证书、潜水经验以外,还需考察生态意识,同时适当提高教练的薪金和福利待遇,以完善我国的教练筛选和保障机制。在引导游客进行海岛潜水之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游客意识到海洋生态的脆弱性、易损性,减少、预防潜水活动中的野蛮行为,在保护海洋的前提下体验海洋之美。
6 结 语
生态旅游趋势下的海岛潜水是海洋旅游业发展的亮点。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知名海岛潜水发展经验可知,我国潜水行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但这同时意味着潜水业作为海洋旅游新业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拥有11 000多个海岛[23],拥有这些海岛资源的地方政府应重视潜水旅游的发展,并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法律体系的构建,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利用大数据手段予以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潜水发展体系,增强中国海岛县潜水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