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调查及策略研究
2021-05-15张淑二张敏孙仁修齐超刘展生山东省畜牧总站
文│张淑二 张敏 孙仁修 齐超 刘展生(山东省畜牧总站)
2019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全省资源保护现状,找出制约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瓶颈”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政策及建议。
自2020年5月接受调研任务以来,调查人员先后深入全省13个市31个县区的40家保种场、保护区及活体基因库,与基层主管部门负责人、保种场区库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十三五”以来各保种场、保护区及活体基因库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及政策落地等情况,以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山东省制定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资源基本情况
1.概况。山东省地处中温带,濒临黄渤海,气候适宜,丘陵、平原及山区交错,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全省拥有畜禽遗传资源38个(犬、猫不再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18年以来重新确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50个(2019年渤海马及渤海黑牛东营保种群灭失),遗传资源保护区8个,遗传资源活体基因库3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材料)基因库1个,初步形成了原位保护与异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搭配的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2014年以来,山东省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省畜禽遗传资源网络信息平台,对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监测,以每年由保种单位上报、市县审核的方式,统计监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个体20余万头(只),保存冻精、胚胎等遗传材料近7万剂(份)。5年来,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个体数量总体保持稳定,但泗水裘皮羊、鲁中山地绵羊、鲁北白山羊等部分畜禽遗传资源活体存养数量下滑趋势明显。
2.资源分布。受资源生活生态环境类型影响,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在16市50余个县均有分布,但总体呈现“一区两带”的分布特点,其中“一区”是指沂蒙山至泰莱山区的鲁中鲁南资源分布区,主要有蒙山牛、沂蒙黑山羊、莱芜黑山羊、莱芜猪、沂蒙黑猪、枣庄黑盖猪、莱芜黑兔、沂蒙鸡、中华蜜蜂(北方型)等9个畜禽遗传资源;“两带”是指沿黄河资源分布带和沿黄渤海资源分布带,其中沿黄河资源分布带主要分布有鲁西牛、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鲁中山地绵羊、泗水裘皮羊、大蒲莲猪、微山麻鸭、马踏湖鸭、百子鹅、汶上芦花鸡、济宁百日鸡、鲁西斗鸡等15个畜禽遗传资源。沿黄渤海资源分布带主要分布有渤海马、渤海黑牛、德州驴、山东小毛驴、鲁北白山羊、烟台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寿光鸡、琅琊鸡、五龙鹅、文登黑鸭、文登奶山羊、崂山奶山羊等14个畜禽遗传资源。除少量资源存在交叉分布的情况外,各资源分布总体符合该特点。
3.资源保护。目前,全省38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已有26个建立了省级保种场及保护区,5个鸡遗传资源建立了2个省级活体基因库,5个山羊资源建立了1个省级活体基因库,德州驴、渤海黑牛和中华蜜蜂分别设立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中华蜜蜂除设立了5个省级保种场外,还先后设立了8个中华蜜蜂省级保护区。2017年,山东省畜牧总站设立的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已收集了地方牛、羊、猪等16个地方遗传资源的冷冻精液、胚胎、血液及其他组织等遗传材料7万余份。
但是,全省尚有渤海马、文登奶山羊、鲁中山地绵羊、泗水裘皮羊、洼地绵羊、微山麻鸭、马踏湖鸭、莱芜黑兔、沂蒙鸡等地方品种未设立省级保种场,其中渤海马因保护单位经营问题,不再存养种群;马踏湖鸭2019年保种场被洪水冲击后,未再建立保种群;文登奶山羊受疫病影响淘汰种群后,尚未建立保种群;其他几个遗传资源虽未申请设立省级保种场,但均有种群存养,存养数量基本符合省级保种场相关要求。
4.资源挖掘。自“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在资源挖掘方面成效显著,先后挖掘烟台黑猪、牙山黑绒山羊、枣庄黑盖猪、马踏湖鸭、沂蒙鸡和莱芜黑兔地方等畜禽遗传资源6个,组建蒙山牛、山东小毛驴等种群2个,进一步丰富了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健全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与此同时,在畜禽遗传资源挖掘过程中,实现了以科研院校、推广机构挖掘为主向以企业挖掘为主,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参与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企业对资源价值的认可和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更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5.品种培育。自2011年以来,山东省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与企业结合,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先后培育出鲁烟白猪、鲁莱黑猪、江泉白猪、鲁西黑头羊、鲁中肉羊、鲁农1号和2号猪配套系及鲁禽1号麻鸡配套系等20多个新品种(配套系),为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以琅琊鸡、汶上芦花鸡、洼地绵羊、豁眼鹅(五龙鹅)等地方品种为素材的新品种(配套系)两年之内将实施新品种(配套系)申报鉴定,未来5年内全省将或有5~8个新品种(配套系)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6.开发利用。以开发促保种一直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多年来山东省在畜禽遗传资源开发上还存在不少短板,制约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38个畜禽遗传资源,开发比较好的有13个,如渤海黑牛、莱芜猪、里岔黑猪、枣庄黑盖猪、汶上芦花鸡等,约占总资源数的1/3;有7个资源开发仍处在“卖种”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畜产品,比较效益低,不能满足保种发展的需要;剩余近1/2的遗传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阶段,保护单位保种压力较大,且有持续加大的趋势。
二、保护与利用模式
保护与利用是资源生存与发展中人类采取的两种措施,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全省38个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各有特点,类型各异,笔者根据全省各个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实特点,将其归为以下5种模式。
1.单一保护型。该种类型主要是指在资源保护中未找到适宜的开发方式,单纯对保种群进行保护,保护主体收入难以为继,生存困难。嘉祥种羊场的小尾寒羊保种、济南地区鲁中山地绵羊保护和烟台的山东小毛驴保护等,均属于此种类型。
2.保育发展型。主要是指在保种过程中,对保种群与繁殖群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繁育群生产性能,或培育新品种(系),并通过种畜禽生产与销售,实现保护单位的盈利与发展,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如山东纪华家禽育种公司的琅琊鸡选育及培育、曹县正道牧业有限公司的济宁青山羊保种和莱阳五龙鹅科技开发公司的五龙鹅保护与利用等。
3.产业延伸型。该种类型主要是指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下游产业,因现实需要等各种原因,主动向产业上游延伸,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如东阿阿胶股份公司的德州驴保种和蒙阴县、临朐县等地的中华蜜蜂保护。
4.综合开发型。主要是指在资源保护中,保护单位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挖掘资源特性与品牌价值,开发其商业潜能,提高其创收能力,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了畜禽遗传资源的全方位开发,保护单位营收能力持续增强。如济宁地区的汶上芦花鸡保护与开发、渤海黑牛的保护与开发和以莱芜猪为首的大部分地方猪的保护与开发等。
5.互助扶持型。一般指的是保护单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通过开发利用一种资源去扶持另一种资源的保护,最终实现两种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如鄄城鸿翔牧业有限公司利用鲁西斗鸡开发获取效益支持鲁西牛保种群发展,临沂市创新养殖场利用西门塔尔牛群获取的收益维持蒙山牛种群保护,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以湖羊繁育营收支持大尾寒羊种群发展。
三、典型案例分析
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典型的有莱芜猪与汶上芦花鸡,其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成功的典范,现分析如下:
1.莱芜猪。莱芜猪是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也是山东省较早开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遗传资源,该品种的保护与开发是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实现的,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前端特性挖掘+中间品种培育+后端产品开发与品牌创立”。起初,莱芜猪原种场是莱芜市畜牧主管部门下属单位,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推动下,积极开展系列资源研究,挖掘莱芜猪生产特性,找出莱芜猪高肌间脂肪及高繁的多个优异性状,在行业内树立了莱芜猪资源宝贵的无形品牌,为中后端的品种培育及产品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资源特性的挖掘是基础,对种猪及其优异特性开展利用才是终极目的。保护单位与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以莱芜猪为母本,8个血统的大约克夏猪为父本,通过杂交、横交固定及世代选育,培育成了繁殖力高、抗病力强、瘦肉率适中且肌间脂肪含量高的优秀猪种,并推广至省内外多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遗传资源特色产品开发是资源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多年来,莱芜猪资源主管部门在深入挖掘资源特色的同时,结合莱芜市本地传统,研究开发了“莱芜香肠”“南肠”及“特色烤肉”等产品,并在莱芜市、济南市等地开设多家莱芜猪生鲜肉店,稳定的营收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莱芜猪注册实施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及无公害认证,2018年莱芜猪品牌评估价值31.06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影响力,增加了消费者信任度,从而推动了莱芜猪的深入开发及保护。
2.汶上芦花鸡。汶上芦花鸡是山东省优异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被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该资源保护与开发起初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始的,分析其发展路径,汶上芦花鸡所属企业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公司创始人主要以“深挖内涵与外延”的方式,走上了汶上芦花鸡这一宝贵资源的综合开发之路。
企业从内涵上深挖,根据芦花鸡产蛋少、生长慢的特性,设计了“72小时慢产蛋”和“300天慢生长,寒暑交替”的推广词语,抓住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为其深加工产品打开销路。同时,企业以保种为基础,与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合作,开展汶上芦花鸡新品种(系)的研究与开发,对原种群开展疫病净化,实现了鸡白痢、白血病无垂直传播。研发出芦花鸡蛋鸡型、肉鸡型、土鸡型、绿壳蛋鸡型和观赏型几个系列,丰富了汶上芦花鸡类型,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增加了客户群体,在良种推广上实现了转型升级。同时,汶上芦花鸡保种群近2万只,家系已达30余个,资源保护效果良好。
在外延上,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的不断升级。一产方面,抓好芦花鸡保种与研发,建设了养殖示范基地,探索各种芦花鸡饲养管理模式,为不同环境、方式下鸡的饲养提供养殖标准,并成立汶上芦花鸡养殖协会,以协会为依托,采取“供种+合同回收”的方式,稳定了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为种苗销售与后端深加工奠定了基础。二产方面,建设芦花鸡精深加工基地,不断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开发了“汶上芦花鸡烧鸡、鸡三宝、龙凤呈祥、鸡汤、鸡块及腌制鸡蛋”等10余个产品,注册“汶水”商标,产品及品牌影响不断加大。三产方面,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餐饮旅游业,以电商平台为媒介,与芦花鸡实体体验店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经营,增加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扩大芦花鸡产品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年销售额近3亿元,成为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典范。
四、保护与开发主要成效
为促进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各级政府主导下,生产、教学、研究及推广部门密切配合,针对地方遗传资源“保”与“用”,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
1.抓法规制定,健全保护制度。2016年以来,省级主管部门发布了《山东省畜禽种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及现代畜禽种业培育和繁育改良监测体系建设。同年,山东省政府修改了《山东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旨在加强种畜禽管理,规范生产经营。2018—2019年,省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进行遴选确定并公布,进一步明确了资源保护主体。2019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为深入贯彻国办意见,山东省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目标、措施等。山东省畜牧主管部门又组织编写了“十四五”畜禽种业发展规划、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等12个文件。这一系列举措都对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抓目标任务,打造保护体系。目前,全省已确立52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8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其中3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3个活体基因库、1个省级畜禽遗传材料基因库,“四位一体”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单位及保种企业参加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技术服务及资源评价体系,“两大体系”的搭建为深入开展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夯实了基础。下一步,将围绕资源保护与利用逐步扩大资源保护体系,培育并增加省级保种场数量,扩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种规模,提升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形式及质量,拓宽资源保护与利用渠道,在实现保护、服务及评价三大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畜禽遗传资源的充分保护与有序利用。
3.抓产学研推,促资源利用。
多年来,全省上下注重产学研推结合,保种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合作,依托省农业良种工程、科技发展计划、财政支农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等各类基金项目,以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出鲁西黑头羊、鲁中肉羊等畜禽新品种(配套系)24个,并推广到全国近3 0 个省(市、自治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和鉴定肉质、抗病等优异性状关联基因近40个,部分主要畜种保种群完成家系间遗传关系分析,为下一步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4.抓品牌创建,促产业振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已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以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特色畜产品逐步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并形成了部分特定的高端消费群体,为特色产品开发奠定了市场基础。保种企业抓住畜产品消费升级这一“大势”,结合“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地方区域或公众品牌,形成以莱芜“三黑一花”特色肉类产品,“汶水”牌特色鸡肉、鸡蛋,“禽雁”牌活禽,“峰祥”牌活羊等为代表的20余个特色畜产品品牌,并逐步被广大消费者及客户认可,特色畜产品消费的升级促进了整个特色畜禽遗传资源产业发展与振兴,也进一步推动了“以保促用”资源保护开发良性循环局面的形成。
五、存在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就省级层面来看,山东省财政预算中尚未列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项经费,这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甚匹配。调研得知,山东省周边省份每年财政预算列支300万~1000万元不等的专项经费,用于本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就地市级层面来看,全省仅济南市、青岛市等市财政每年列支部分资金用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其他市、县尚未有专项保种经费,致使部分保种企业多年未受到任何一级地方政府的保护经费支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公益事业,尤其是近期开发难以取得效益的遗传资源,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畜禽遗传资源获得保护与发展。
2.资源保护、监测、评价及利用机制尚待完善。按照国家遗传资源保护要求,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由省级负责开展保护,但当前畜禽遗传资源的省、市、县三级保护体系中,各级政府责任尚不明确,各级之间协作机制还未确立。部分市、县缺乏专门的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服务机构(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各级政府保护职责体现不充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平台仍须完善,资源保护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评估机制未建立,其退出办法不明确。畜禽遗传资源种质特性、遗传多样性程度、遗传关系、基因流动及起源等评价还需持续开展。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总体实力偏弱,管理与技术力量不足。尽管全省初步建立了保种场、保护区、活体基因库及遗传材料基因库为主的资源保护体系,但多数保种场在土地、圈舍、设备设施、经营管理、种群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基础偏弱,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明显不足,在日常技术管理与畜产品开发运营方面欠缺经验,比如系谱档案不完善,保种方案不适合当前保种需要;技术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缺少专业教育背景,缺乏必要的育种知识。在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中,承担主体明确,但日常管理主体不明确,资源保护执法偏弱,保护区功能不能完全发挥,保种场、保护区功能亟待加强。
4.畜禽遗传资源“量减质弱”现象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步伐的加快,散养户逐步退出养殖队伍,而更适合散养户养殖的地方畜禽品种的散养数量也随之减少。据调研情况分析,地方品种养殖数量持续减少,且主产区范围逐步缩小,保护区功能严重弱化,除家禽外,保种场(活体基因库)已逐步成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最大的保护基地。同时,部分畜禽遗传资源开始出现繁殖力下降现象,比如胎产仔数减少、胎弱等,据分析,这可能与保种场间遗传物质交流少、场内家系更新慢、近亲系数增加有直接关系。所以,开展保种场家畜亲缘关系鉴定及场间物质交流愈发必要。
5.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度不高。“三产”融合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尤其作为特色产业的遗传资源开发,更需要实现由特色养殖向养殖、加工、销售及服务一体化发展转型,通过产业链延长实现产品增值与效益增加,调动企业保护资源的积极性。据全省资源调研情况分析,除汶上芦花鸡等个别遗传资源,已初步进入了养殖、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三产”融合阶段,而大部分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仍处在“养殖或养殖+初加工(屠宰)”的一、二产业融合初级阶段,产业间交叉、渗透性差,经营模式单一且规模小,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应用能力不足,产业开发的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竞争力弱且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偏弱。
六、政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办发〔2019〕56号文件要求,各级财政统筹各类资金,设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专项,对省级资源保种场(区、库)实现直补,体现各级政府责任及意志。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加大向保种企业的倾斜力度,以国家建设项目资金为主,省、市配套资金为辅,鼓励县级参与的原则,力争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共同出资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新格局。鼓励企业与个人参与保护及开发工作,并出台有利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参加畜牧业保险等,对以遗传资源为素材开展新品种(配套系)培育获认定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开展遗传资源的利用。
2.探索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机制、渠道及模式。在资源保护上,通过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壮大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扩大核心种群数量,提高生物保种样本量及保护方式(如冻精、胚胎、干细胞等),增强保护体系的保种能力。在保护主体上,建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间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治理体系,实行以企业或个人为主,县级政府参与,省、市级政府提供适当补助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责任,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资源利用上,探索资源惠益共享机制,拓宽资源开发利用渠道,让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积极挖掘、创新、推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模式,树立资源保护利用典型,增强资源保护利用的示范效果,引导企业或个人参与到保种事业上来。
3.强化场(区、库)的管理、评估与服务。健全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遗传交流与效果评估的政策、办法及标准,建立并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确立、监测、评估、撤销及分类管理机制。搭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饲养管理和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一体化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畜禽遗传资源或其遗传物质使用示范合同,提高畜禽遗传物质交流共享比例,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翔实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濒危评估方案及抢救性保护应急预案,形成相对完善的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技术力量,围绕“五个一”方案,给保种场(区、库)提供保种育种、特性研究、饲养繁育、政策法规及技术交流等方面服务,切实解决保种场家系不足、系谱不全、标准不一、利用不够、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逐步增强其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形成以场(区、库)保护为主的,多方参与的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
4.加强遗传资源种质特性研究与利用。加大保种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通过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深入挖掘饲料转化效率、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关键基因并解析其遗传机理,开发具有育种应用价值的基因和标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基因资源创新。通过多能性干细胞建系与鉴定、诱导与分化等技术,建立关键因子的组织学、细胞学功能鉴定平台,研发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存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在政策引导下,鼓励保种企业自主开展或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以遗传资源为素材,开展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及应用价值的畜禽新种质,同步开展资源生产水平下降、品种退化、多样性降低的因素影响研究,解决当前畜禽种业利用的瓶颈问题。
5.提升保护主体产业化经营与融合能力。保护主体是影响遗传资源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因素,加快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必须以资源保护主体为切入点,转变资源持有者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其产业开发与经营能力。企业通过理顺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延长产业增值链条,建设产业人才团队,打造资源产品品牌等方式,利用遗传资源自身特点与优势,形成养殖、屠宰、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观光旅游等一体的资源“三产”融合实体,提高资源开发各环节附加值,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营收水平与“三产”融合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创新与市场驾驭能力, 最终实现畜禽遗传资源的良性开发与持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