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载力博弈协调发展研究

2021-05-15黄珺嫦王秀丽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承载力县域耦合

李 玲 路 婕 黄珺嫦 王秀丽

(1.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2.河南省土地整治与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02)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是黄河流域滩区面积最大、河道最宽、沿河县域最多、人口最为密集的省份。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新时期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的沿黄县域主要包括三门峡、济源、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和濮阳8个地市下辖的43个县(市),位于东经 110°21'—116°39',北纬 33°55'—36°22',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年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630毫米;地势西高东低,由中低山地、丘陵过渡到平原;省内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58.50×108立方米;耕地20833.84平方千米,林地14826.16平方千米,分别占区域土地面积的39.9%、28.4%。2018年末常住人口为2458.48万人,占全省的25.6%;地区生产总值14586.08亿元,占全省的30.4%;人均生产总值59334元。

(二)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河南统计年鉴》、《河南调查年鉴》及相关地市的统计年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河南省生态环境公报、河南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等。

二、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一)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结合区域特点并参考相关文献,构建6个准则层、16个具体指标,分别为:城镇人口水平(城镇化率)、产业产值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经济结构水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政府财政水平(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资与消费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数据标准化与检验,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值、因子旋转、计算因子得分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及自然断点法进行排序和分类。

(二)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郑州、洛阳下辖的县(市)以及济源市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较高,远高于其他县(市),2000—2018年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差异明显。总体而言,经济竞争力较高的县(市)为:(1)距离市中心较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巩义、新郑;(2)特色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资源能源较为充足,如灵宝、偃师和新密;(3)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开发较为完善,如登封、济源。

2000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十强为巩义、新郑、济源、新密、荥阳、灵宝、偃师、登封、渑池、新安,主要为县级市,享受更多政策倾斜,经济发展具备基础优势。2005年伊川进入经济竞争力十强,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兴起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发展;2010年和2015年中牟跻身经济竞争力十强,主要源于中牟撤销部分乡镇,利用紧邻郑州市郑东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郑开衔接关键点的作用;2018年中牟经济竞争力继续上升,进入经济竞争力前五强(见表1)。

表1 2000—2018年主要年份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续表)

在Arcgis中以自然断点法将经济竞争力分为五类:经济竞争力强县、经济竞争力较强县、经济竞争力一般县、经济竞争力较弱县和经济竞争力弱县。2000—2018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经济集聚性效益增强,中牟的表现尤为突出,2000年中牟位于经济竞争力较弱县的行列,2005年跻身经济竞争力较强县,此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2018年进一步跨入经济竞争力强县,这主要得益于中牟不断发展现代产业,引入外来资金,持续加大对外贸易。新郑2010年以后稳居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第一位,主要得益于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高新产业。济源市经济竞争力靠前主要得益于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矿产资源及对外贸易能力。经济竞争力较差的集中在濮阳、洛阳、新乡等下辖的部分县区,如汝阳与嵩县主要地形以山坡、丘陵为主、对当地经济竞争力发展影响较大(见图1)。

图1 2000年和2018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分布图

三、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

构建包括自然气候、水文特征、植被覆盖、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供给、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保育9个准则层,16个具体指标包括:年均降水量、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林地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土壤侵蚀程度、人均粮食产量、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农用化肥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法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各评价单元生态承载力得分值,值越大生态承载力越强。

(二)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整体上2000年以来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得分值呈上升趋势,个别县(市)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2000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十强,由高到低依次为栾川、汝阳、卢氏、洛宁、嵩县、宜阳、台前、济源、中牟、新安,主要是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生态弹性力相对较大,环境治理效果较好;2005年各县市生态承载力排序变化不大;2010年之后中牟、新郑生态承载力排名持续下降,主要是随着郑州建设速度加快,耕地、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卫辉、巩义、修武和沁阳生态承载力自2000年后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较大、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下降速度较快。

主要特点:(1)生态承载力高分值县(市)数量较少,根据2018年测算数据,50分以上县(市)仅有5个,占评价县域总量的11.6%,30—50分之间的县(市)有27个,占总量的62.8%,低于30分的县(市)11个,占总量的25.6%,说明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整体水平不高;(2)生态承载力得分值差异较大,最高值栾川得分在70分左右,最低值义马仅为20分左右,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发现,土壤侵蚀程度、水资源禀赋和土地资源禀赋的指标差异度最高,其次为环境污染类指标和能源消耗类指标,生态保育类指标差异度相对较小(见表2)。

表2 2000—2018年主要年份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续表)

依据各县(市)生态承载力综合得分值相对大小情况分为五类:弱承载、低承载、中承载、较高承载、高承载。生态承载力呈现空间集聚性分布特点,西部山区县(市)森林资源及水资源丰富,生态承载力相对较高;中部平原地区人口数量大,森林资源及水资源禀赋较差,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生态承载力较低;而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如新郑市、新乡县以及各市辖区,因人口密集、林地和耕地面积日趋减少、能耗高导致承载力分值较低(见图2)。

图2 2000年和2018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生态承载力分布图

四、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载力博弈分析

(一)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体来看,各县(市)生态承载力缓慢上升,经济竞争力存在波动,部分县(市)提升较快,如嵩县、兰考、荥阳等,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1)生态承载力高、经济竞争力弱的县(市),以卢氏、栾川、洛宁、汝阳、宜阳、嵩县、台前等为代表;(2)生态承载力弱、经济竞争力强的县(市),以巩义、新郑、新密等为代表;(3)生态承载力弱、经济竞争力也弱的县(市),以武陟、通许等为代表(见图3)。

图3 2000年和2018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估经济竞争力和生态承载力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博弈关系:

其中:C为耦合度;ECC为生态承载力;EC为经济竞争力;T为综合评价指数,α为生态承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综合评价指数中的权重,由于二者同等重要,所以α取值0.5;D为耦合协调度。

耦合度越大,说明生态承载力和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度越大;耦合协调度越大说明区域内生态承载力和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协调状态越好。分别划分为:不耦合(C=0)、勉强耦合(0<C≤0.2)、基本耦合(0.2<C≤0.5)、中度耦合(0.5<C≤0.7)、高度耦合(0.7<C≤1);不协调(D=0)、弱协调(0<D≤0.3)、基本协调(0.3<D≤0.6)、中度协调(0.6<D≤0.8)、高度协调(0.8<D≤1)。

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沿黄县域生态—经济耦合度总体变化不大,最高0.5,最低0.1285,集中分布在0.4—0.5之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县(市)耦合度较低;说明2000年以来“资源换经济”仍是发展主流,这一时期生态经济耦合关系徘徊在初级耦合阶段。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总体有所上升,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57,最低为0.17,集中分布在0.32—0.48之间,各县(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台前、范县、南乐、通许、兰考、封丘、原阳、获嘉处于弱协调状态,其他县(市)处于基本协调状态。

从空间上看,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郑州下辖县市以及济源市,其次是洛阳、三门峡、新乡、濮阳等地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如栾川县、灵宝市、辉县、濮阳县等,协调度较差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新乡市的原阳、封丘、延津、获嘉,濮阳市的台前、范县和南乐(见图4)。

图4 2005年和2018年河南省沿黄县域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分布图

(二)经济—生态博弈分析

研究表明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载力是受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等多方面共同影响的一种博弈关系。实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系统和以环境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发展客观上需要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攫取各类自然物质,完成与社会物质的转换;而自然物质的持续减少,势必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及功能的减少,从而引起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在物质转换过程中,充分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则有利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共赢。因此,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载力博弈主体,决定博弈主体行为的关键在于交易成本的大小。

(三)经济—生态由博弈到耦合协调的路径

1.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定价机制,维持经济与生态资源开发的均衡发展

以往对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过低。在自然资源富裕时期,自然资源供大于求,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发展中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稀缺性逐渐体现,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逐渐显现。因此通过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定价机制,进行稀缺性定价,并将其纳入传统的要素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中,就能依靠市场经济规律主动调和经济与生态资源开发的矛盾。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权管理制度,使企业(生产者)承担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而应承担的责任。

2.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及产业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河南省沿黄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传统,而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价格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会限制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加快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及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替代化石能源,改造传统生产模式的基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化石能源日趋稀缺,使用成本不断提升,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会主动转向新能源,从而促进生态承载力与经济竞争力的主动耦合。

3.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及环境公共产权制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科斯定理,明晰的产权制度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在应对生态与经济的博弈策略中,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及环境公共产权制度,有利于提升生态资源价值,促进生态资源的更高效利用,推动经济竞争力与生态承载力的耦合协调。

五、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河南省黄河流域长期发展战略,结合主体功能区区划建立沿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

黄河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整体提升的战略区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底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研究预测未来多情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能性,得出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城镇扩张等的生态代价和资源消耗。在此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短期目标和产业长远规划,对生态保护底线、城镇开发上线等总体部署,建立在线平台将规划成果公开,公众监督、参与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和谐、发展持续。

(二)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监测经济与生态发展协调发展态势

构建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黄县(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充分认识沿黄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发展的现状,更有利于发现沿黄县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分析,找出不协调的因子,协助决策部门提出应对措施。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承载力较弱的沿黄县(市),应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序开展各类经济活动,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落后、生态承载力较强的贫困地区,应严格限制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自然资源环境的产权制度,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沿黄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区位条件有很大差异,在整个沿黄流域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环境特点,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边界,制定差异化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推动自然资源环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市场化发展,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同时,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猜你喜欢

承载力县域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引领流域结构减排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