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自主评审如何助力企业发展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与实践
2021-05-15孔令军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孔令军·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1949 年国家开展技术职称工作以来,我国职称制度一共经历了技术职务任命,“学衔”称号、“学术称号”,技术职称评定初期,技术职称评定暂停整顿,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七个阶段,多次技术职称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016 年11 月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本文将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展职称评审的实践出发,积极探讨自主评审改革如何逐步下沉企业基层,将评审标准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让自主评审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长期以来我司致力人才成长,推动企业自身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引导人才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专长,并与时俱进探索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新模式;作为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常任理事单位,在国家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之际,我司就开始探索自主评审的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8 年成功申请成为江苏省泰州市首批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单位。
我司已于2019 年和2020 年连续2 年自主开展了“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活动”,活动严格按《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苏职称〔2001〕2 号)规定及《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活动方案》组织实施。
评审委员会借助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专家力量,评审委员共11人,其中5人来自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经过申报情况介绍、开评批复宣读、评审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解读量化积分标准、评委阅看材料、根据量化积分标准打分、小组评议、评议组组长交流评审情况、组长汇报各组评议情况、评委会投票表决、宣读评审结果等环节,评委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文从职称改革的配套措施规划、职称自主评价的评价细则设计、职称自主评价的过程管控、未来职称自主评审工作的改革方向等四个方面,阐述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职称改革的配套措施规划
有机结合人才使用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
贴近工作实际,将生产经营、人才使用、人才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生产经营平时的工作内容、绩效评价标准与人才使用、人才评价准则统一起来,既满足工作需要,又满足人才选用、培养、评价的需要,使工作绩效提升与人才职业发展互相促进,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为生产经营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努力。
将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审有效衔接起来,发挥职称评审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
将职称评审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起来。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坚持以用为本,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
设计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路径以及不同职称层次人才的待遇,让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有方向、有动力。
量身订制可量化的职称评价细则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和管理要求,以能力、业绩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可量化的职称评价细则,用以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指导企业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特别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化了工作能力、业绩成果、论文论著、荣誉称号、管理绩效等内容,充分发挥职称评价细则的“指挥棒”作用,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和创造活力,让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安心深耕。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工作能力的评价标准
除了要求对科研项目、科技专项、资助项目、新产品或科技成果鉴定以及“四新”的推广应用等传统内容的评价外,还有针对性的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制,零部件产品测试、测量、试验、刀具检测、理化检验、综合检测,公司内部的持续改进、难题攻关、新产品研发、节能降耗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能力的考评。
此标准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战能力,如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制,产品总成测试、产品或模具精密测量、台架试验、拉刀检测、理化检验、产品综合检测等工作,公司内部的持续改进、难题攻关、新产品研发、节能降耗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等等,都是对工作绩效、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制定等能力的评价。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立足本企业、本行业,埋头钻研,多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难题攻关等更实际的工作,解决企业技术应用问题,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突破,并将自己的成果形成专利或研究专题报告,使自己得到能力提升,同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重点考核对本企业、本行业的发展的实际贡献。
业绩成果的评价标准
此标准更多的是针对参评人员业绩成果的转化考核,将个人业绩成果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考核,如专利、产品设计、工装夹具设计、在企业内部的获奖情况、QC 成果的应用。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小改小革,例如对夹具进行小小的改进,既能提升产品加工效率又能提升产品质量,这样对企业的好处,比发表论文更直接。
论文论著的评价标准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发表,对参加行业协会或学术会议论文交流也予以认可。同时也认可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专题技术或项目管理总结;专业教材或有关技术手册的编写,独立完成一个章节或5000 字以上的编写量,并被公司采纳和应用;独立完成进口设备操作说明书的翻译转化。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长期以来,用人单位没有权限从职称的角度对人才进行评价,只能通过论文发表等方面对职称进行评价,形成唯论文论、唯资历论等消极现象,间接助长学术造假,催生花钱发表论文的不正之风。
创新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注重实绩,摒弃不切实际的评价方法,只有身处本企业、本行业,并以实践的标准来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更深入地研究评价体系,才能更科学地评判专业技术人才,为专业技术人才打开一条“成长通道”,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自身的价值。
更加注重论文及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同时论文不再是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专题技术或项目管理总结、专业教材或有关技术手册、进口设备操作说明书的中文转换等,更能反映实战成果和能力的文件来替代论文,并重点考察成果质量;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或学会会议并发布会议论文,多参与研发项目,并对项目管理进行总结,形成报告。
对个人荣誉的评价标准
更多地认可公司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荣誉,如年度优秀员工、优秀新人、优秀培训师、提案标兵、质量标兵、优秀管理者、优秀班组长等荣誉。
过高的荣誉称号要求,不是对参评人员的严格要求,而是参评工作的绊脚石,取消不切实际的荣誉评价方法,企业给予的荣誉也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肯定,对业绩的承认。
对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
开创性地增加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技术转换给企业带的收益,如工作成果有没有顾客重大投诉;所开发的新产品对公司经营业绩贡献大小;所开发的新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有没有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现场解决重大技术或质量问题,能挽回重大损失;或解决重大安全问题,避免公司重大损失。
此标准的调整强调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平衡,更加注重对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转化、企业服务等工程绩效的评价,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在人才评价方面的话语权,使得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更细致、更深入,更能从实战角度评价人才,更能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科学的评审过程管控
⑴评审信息公开:将评审通知公开、评审条件公开、评分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申报人员公开、结果公开。
⑵建立专家库: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行业协会和学会、科研机构、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挥行业协会、工程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参与评审活动或对评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参与评审标准的完善和修订。
⑷德才兼备: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坚守道德底线。对学术造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⑸主管部门对职称评审的管控:职称主管部门对企业开展自主评审进行了充分地培训指导,优化流程,减少微观管理,如让企业自主制订评分标准细则,改审批为备案,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不参与评审过程,仅对评审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企业自主评审的结果,没有再审批,仅行使备案管理和发放证书的职能。
未来自主评审工作的改革方向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首次开展机械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评审,积极探索自主评审改革,将评审标准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让自主评审助推企业发展。
首次机械工程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在得到评审委员肯定的同时,也认识到现阶段公司自主评审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听取专业评审委员意见,结合公司实际发展现状,认为在以下方面需逐步改进。
⑴丰富评审方式:建立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评审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⑵评审标准更贴近实际:取消不切实际的能力、荣誉、论文、成果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要让专业技术人员“跃一跃,够得着”,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让专业技术人才怎么够也够不到。
⑶形成PDCA 循环:通过评审→发现问题→改进→再评审→再改进等循环,逐渐提高企业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