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有关行动的解构

2021-05-14肖楚蓉

锦绣·上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赖声川行动解构

摘要:《暗恋桃花源》是戏剧导演赖声川排演的经典作品之一, 其独特的创意使得至今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赖声川在该作品中运用解构手法试图将《暗恋桃花源》尽可能全面地分离出剧作的层次,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形式,其中有关行动的解构打破了演员和观众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其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

关键词:赖声川;暗恋桃花源;解构;行动

赖声川的代表作之一《暗恋桃花源》1986年就在台北“国立”艺术馆进行首次公演,此后便常演不衰,获奖无数。2006年,两岸同时推出该剧20周年纪念演出,演出场次200余场,次年该剧入选话剧百年十大经典剧目,时至今日该剧也演出不断。《暗恋桃花源》之所以在多数观众心中无法被超越,赖声川在该剧中对解构手法的灵活运用功不可没,其中有关行动的解构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一、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赖声川,195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市,江西会昌客家人,也被称为“开拓台湾现代剧场的先行者”。1983年获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博士学位, 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

《暗恋桃花源》由《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构成的戏中戏组成, 舞台之上, 《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完全不相关的故事交替彩排而形成交错, 这种错落有致的情节设计无意间成为了两条线索,每个剧组的情节内容可以单独观赏,两个剧组的情节内容又可以和谐的双线互文,赖声川运用解构手法冲击观众所惯有的思维模式,将二者无形中合为一体。

二、《暗恋桃花源》对行动的解构

《暗恋桃花源》对动作的解构。这里所说的动作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而是在演出中具有意义的,需要根据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自由形成的戏剧性动作,《暗恋桃花源》的动作分解成了《暗恋》的动作和《桃花源》的动作,但也构建了《暗恋桃花源》的特有动作。吴戈老师曾在《戏剧本质新论》中这样写道:“戏剧性动作,就是在良好的戏剧情境制约和促动下的人物言行及其带来的事态变化。动作,实际上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人物动作和剧情动作。”

在《暗恋》的排演中,江滨柳哼着歌走到了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身后,在雨后的上海这一规定情境中,云之凡产生了双手抱怀的动作,表现着现在的寒冷气候,江滨柳随即将自己的外套披于云之凡身上,而后两人在交谈中送信件、戴围巾、握手、依偎这一系列的人物外部动作都给观众传递着两人的亲密关系。正如吴戈老师在书中所写:“这种外部动作,应该是‘情发于衷,行诸于外的人物体态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习惯的、缺少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流露的无意识动作。赖声川在这里对动作的解构是巧妙的,以第二次排演过年的片段为例。云之凡劝说江滨柳要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的时候,两位演员都是在《暗恋》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动作也都是属于“角色”的主观产物,但是当《桃花源》剧组的袁老板和老陶闯入并走近两位演员身边时,云之凡的动作已不再符合《暗恋》的规定情境,可以说是跳脱了角色而产生的动作。

《桃花源》剧组在老陶迫于无奈向上游捕鱼的排演中,老陶一心想去上游捕大鱼,他划动着桨,晃动着身体在“溪流”中向前行,展现着水流的湍急,一切动作合情合理,当《暗恋》组导演拿着场租租约走到“溪流”中,老陶撑住了船桨,无奈的原地站定,同时该场戏不应出现的人物均上台走动,舞台虽是《桃花源》的布景,但一切动作不再属于《桃花源》中的人物动作,也不符合其规定情境。

《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决定将舞台一分为二,共同使用舞台,也使得在一个舞台中同时出现了两个规定情境:一个是医院,另一个是桃花源。不同的戏就有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也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中产生不同的动作。有意思的是,在第五幕两出戏共用了舞台后,《暗恋》剧组因《桃花源》剧组散落的桃花花瓣产生了原本没有的抖落花瓣动作;剧中的护士在猜测云之凡不会来的时候,用脚把不属于他们剧组的“石头”道具踹到舞台分割线的对面,原情境下,护士这一角色是不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但赖声川将《暗恋》情境下的动作分解为剧中角色动作和剧外本能动作,让观众看到“护士”的角色也看到“护士”的扮演者,从而构建了《暗恋桃花源》的双重情境与之所特有的外部动作。

不仅如此,两个剧组所原有的言语动作也发生着戏剧性的改变,因而改变着剧情动作。“言语动作,指的是戏剧中处于规定情境之下与周围的人与事相关性极强、并能对周围的人与事发生动态性影响、产生情感、动机的刺激的人物台词。”

以第五幕中《桃花源》剧组的老陶想要回家看看妻子春花,《暗恋》剧组的江滨柳想让自己的太太回去别待在医院的情节为例。《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各自有各自的交流,但两个剧组同时出现在舞台中排演时却构建了新的言语动作。《桃花源》剧组的袁老板对老陶说:“没有事最好不要回去”;《暗恋》剧组的江滨柳第一次对太太说:“这儿没你的事儿了,你先回去吧!”,太太说:“我回去干什么呢?”;话音未落,《桃花源》剧组的老陶则说:“我回去看一看就死心了。”,随后《暗恋》剧组的江滨柳第二次让太太回去,《桃花源》剧组的袁老板不让老陶回去。就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来一回,迫使两个剧组的演员不顾原有情境,借用了自己的台词对骂起来,重新构建了属于《暗恋桃花源》有序且特有的言语动作。

赖声川曾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 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 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 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 看久了, 也就搭调了。”在《暗恋桃花源》这部剧中在动作等方面解构了传统的戏剧结构,也在解构中发现新的,不同以往的逻辑,无疑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N].联合报,1986.8.2.

[2]林洪桐著.《表演训练法(从——斯坦尼——到——铃木忠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

[3]吴戈著.《戏剧本质新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98页

[4]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5]彭耀春.《集体即兴?时空交错与对立互动——论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3

[6]田娇.《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破壞与统一》[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7]马叔礼.《谈赖声川的戏剧》[J].自立报.1956年5月1日?2日?3日.

作者简介:

肖楚蓉(1996—),女,汉族,云南曲靖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

猜你喜欢

赖声川行动解构
还原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赖声川首部网剧《王子富愁记》登陆优酷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
一张会行走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