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分析
2021-05-14孟凡
孟凡
摘要:高等教育工作是对国家内部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抓手,各类高职专科院校要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特别是思想道德品德的传播和文化熏陶教育上都要多做一些下功夫,要进一步明确育人的宗旨目标与使命感。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把思政专科课程摆到重要地位。优良的思政专业课程研究与开发制度能够较好地引领广大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面成长。本文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展开讨论,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专科专业课单纯只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掌握,各类高职专科专业课程在加强思想理论政治专业教育工作实践方面"缺位"严重,思政教育专科专业课程也一度面临"孤军奋战"的窘迫发展局势。许多思政专业课程的老师已经普遍认为,思政课程教育与自己的利益完全无关。消解了思政课对于广大学生的品德育人的引导功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种"显性"和"隐性"的矛盾和问题,那么我们的高校青年就可能会在这种矛盾冲突中逐渐陷入迷惘,进而就会产生对于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这也是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破解高职院校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发展困境,思政课程仍然需要形成强大的院校师生教育合力,构建高职教育院校师生思想理论政治文化教育的精神共同体,这也是当前建设我国民办高职教育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然要求
思政课一直以来肩负着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进行政治思想理论政治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首先,思政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据调查,多数高职学校思政课是在晚上,学习的时间为2~3学时,再就是加上高职思政课的辅导教师在高职学校课下与其他高职学生进行沟通的上学时间至多也不一定可能保持超过2~4小时。加上其他各类专业学科课程平均占据整个高校本科课程时间的九成,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思想理论政治专业教育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高职专科院校一般在大二和大三不再开设思政课,思想和理论政治专业教育改革工作难以实现"全程育人"。而教育时间的不足则严重地直接影响了学校思想生产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实效性。其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性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管理手段制度僵化等诸多突出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高校领导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加之育人工作职能“缺位”,高校的思想理论政治服务教育的队伍建设和高校育人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应然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现象,思政教育被严重边缘化。高职院校以促进学生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轻视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养了很多专业技能强但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德者,才之帅也",一个没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本身就是"危险品"。随着我国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被现代机器所用或取代,高职院校技术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也必然需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适时地发生转变,由单纯培养各类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向重点培养各类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转变。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理念与高职院校对学生“立德树人”的要求紧密相互契合,借助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来切实完成我国高职院校树立思想教育政治和品德育人的双目标。
二、高职实施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育人水平
优秀的教师素质是"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老师既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领导者。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化",就要严格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各个老师,做一个德才兼备、博学多才的老师。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自己所授的本专业的扎实教学基本功,更要深入挖掘先进教学思想、方法,将思政充分融入到自己的课程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需要靠思政教师主动参与指导和实施。构筑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也是确保同向育人的最根本保证。高职专科院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继续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素质培养(例如对新上岗的教师技能培训、对本专业领域带头人技能培训);其次,要从各种多方面对"课程思政"教育和实践的教学改革举办专题培训;再次,可以举办一场多元化的教师沟通会,让我们的思政课老师、专科班教师、学生和辅导员能够通过院校自己搭建的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师生课堂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协同育人"的体系。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智慧课堂构建
面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发展需要,我国目前高职专科学校毕业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知识素养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高职专科院校教育需要充分地利用借助于高校发达的教育网络和企业信息化网络传播媒体信息技术,把课前、课堂和课后以及校园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等相互结合衔接,形成课程思政工作的立德育人教学联动机制。在这种课堂评价评估机制中,课堂评估模式有了更多自主创新的发展契机,实践管理课程课堂探讨的教学效能也逐步有了课堂评估的提升契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我校思政实践课程的课堂学习而在探讨中也获得了更多个性化的实践空问。总体而言,对该高职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改革和教学手段升级,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朝着专业化、特色化两大方向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同类高职专业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思政的认识建设势在必行,但是不同的同类高职专业院校之间,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却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技术差异,适合本学科专业、本学科的"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策略,未必在其他高职专业也有可能與之得到有效适应。因此,只有因地制宜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制定一套由最适合自己的本学科专业院校具体实施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才能真正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陈勇.从“思政课程” 到“课程思政” :以高职院校汽车车身结构课程为例[J].教师,2017(34):7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6-47.
[4]肖尚月,王延辉,孙金才,等.高职“果蔬加工技术” 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途径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8(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