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思考
2021-05-14张莹
张莹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对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文化馆作为政府事业单位,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特殊群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受众群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文化权益更应受到着力保障。
关键词:文化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
一、研究的必要性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是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研究,“均等性”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属性。“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笔者认为“群体均等”可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氛围的均等。不同的群众个体受地域、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化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特殊群体作为群众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来提高文化意识,增强参与公共文化的意愿。二是设施建设的均等。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充分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特殊群体享有人性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三是服务质量的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应多元化,要根據受众群体的不同特性制定特色化、优质化的主题活动,形成吸引特殊群体自发性的、固定的参与公共文化项目。综上所述,特殊群体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中的重点服务群体,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就是保障“群体均等”,不仅有利于平衡城市公共文化的“区域均等”,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城乡均等”。因此,特殊群体服务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文化馆创新服务模式的需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文化知识,传播新时代文化思想等。新时期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渐增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惠民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文化馆传统服务模式受空间、地域范围及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约束,极大程度缩减了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时间和人流量。因此,新时代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应按照不同受众群体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进行量身定做的文化服务,也就是“精准化分众式服务”。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文化馆开展精准化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传送给目标群体。切实让特殊群体感知文化、体会文化、获得文化,让公共文化服务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特殊群体服务研究是文化馆在文化需求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下创新服务模式的需要。
二、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启示和建议
一是要积极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总分馆制是文化馆
创新服务体系的改革,通过整合地方文化馆资源,形成多级投入、双重管理的一体化建设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进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文化服务规划,让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服务更贴近大众。同时能够扩大服务范围,分析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区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及文化设施器材设备等方面的统筹,着力克服对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文化服务不足,解决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要不断优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数字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如火如荼。除了网站、微信平台、APP等线上基础服务设备,线下数字文化馆体验区也在探索实践阶段。数字化平台成为了群众了解文化信息、获取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目前针对群众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产品并不多,文化资源匮乏。例如,对于视听障碍或盲人等特殊人群,应定制开发无障碍视听服务平台,提供同期翻译、手语教学、有声读物等文化产品,通过键盘简单操作或者指纹登陆等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同时,数字化平台应鼓励开发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益智类产品,如成语接龙、诗词鉴赏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服务产品,更注重数字化平台的实用性而不是娱乐性。
三是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处于引领地位,但由于文化馆受馆舍、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不可能全面满足各类服务群体的需求, 这就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的优势,增加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前,部分企业、高校、非盈利组织、个体等社会力量逐步参与文化服务,但是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主动性不强,需要从制度上健全,从路径上建设,从财政上保障,从监督上规范。下一步需强化公益文化慈善领域的发展和媒体领域的宣传,可通过文化慈善组织成立公益文化基金会,资金专门服务于特殊群体。用于增加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便于利用的文化设施,开设特色化服务项目,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联合媒体领域增加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对特色品牌文化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体现社会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赵海存.《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问题调研报告》[R],山东:山东省文化厅,2015.
[2]陈娟.《试论文化馆精准化服务的模式——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6,(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