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1-05-14肖滢
摘要: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个性化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遭到强烈冲击,“走班制”应运而生。“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确实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通过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综合评价四个方面的既存问题进行分析,随后针对性地提出分层备课、成立学习小组、布置个性化作业及实施多元评价的对策,希望促进走班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初中语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如今正朝着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的方向大步前进。然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其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等方面的弊端更是日益凸显。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引进“走班制”,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不少实际问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学科在实施走班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我国走班制的实施现状
(一)概念界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走班制”开始研究后,其相关定义便层出不穷,众家各执己见,直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此后简称《意见》)颁布后,我国学界才对“走班制”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认知。在《意见》中,国务院明确将“走班制”定义为“一种打破固定班级编排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规划等,重新组成教学班,进行教学”,这便涉及一个与“走班”密切相关的概念——“分层”。顾名思义,“分层”就是将学生分别归入不同层次,它是走班的前提,但与同样归属于“分层教学”中的“快慢班”不同的是,“走班制”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在“学生”身上,一切形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而学校只是通过开展匹配性的教学活动来促进个人的真正发展,而非如“快慢班”那般始终惟成绩论。
因此,本文的“走班制”准确说是“分层走班制”,即: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界限,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爱好自选学科班级进行“流动式”地“走班”学习,教学和评价都分层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实施情况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改革迅速展开,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该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走班制”成为中小学校的具体实践探索之一,开始在部分学校中试行。
相比于长时间占据我国课堂的班级授课制,“走班制”确实更切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国在“走班制”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仍处于初级尝试阶段,理论研究较多,而切实实施的学校较少。此外,采取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主要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学科(如数学、物理、英语等),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学科中往往会产生明显差异,易造成学习上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的下降和自信心的丧失,而语文、政治、历史等相对来说不太“拉分”的学科便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方式,极少有学校在这些学科开展走班制。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刻,是以需要我们对其投入更多研究精力,优化初中语文走班制的实施方式。
二、初中语文走班制教学實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备课难度增加
首先,教师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备内容”:语文是一门极具多样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于同一篇课文,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解读,这点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中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钻研文本,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设定相应的理解深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其次,教师需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备学生”:由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别较大,教师就需要在课前用更多时间去了解每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情况,以制定出适合此班的教学计划。最后,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去“备教案”:在实行走班制前,每位任课教师只需针对其所执教班级的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一份教案,而在实行走班制后,原来的行政班级则被打散,学生被分入不同的教学班中,由于不同的教学班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教师便需要根据每个教学班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案,是以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二)课堂教学难度增加
实行“走班制”以后,学生便需要在有限的课间时间内“跑”到上课的相应班级,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的流动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第一,在失去了原行政班班主任的监管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大增加,课堂的迟到、逃课的现象频发,这就为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增加了困难;第二,由于学生的流动性较强,故教师在姓名与相对应的学生的记忆上也会产生一定困难;第三,教学班的学生座位不固定且相处时间短,所以在课堂讨论时会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些都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作业布置难度增加
由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势必要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给不同的教学班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作业的布置上有更多“巧思”。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抑或是课后的巩固练习,语文教师都要“因地制宜”,布置与学生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作业,这也增加了其工作量。
(四)综合评价难度增加
走班制的实行使得学生一直处在“走动”当中,语文教师便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从而导致其无法对学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此外,评价方式也难以把握,传统教学的“唯分数论”已不可取,且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对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变化作出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公平的评价就值得深思了。
三、初中语文走班制实践问题的对策
(一)分层备课,求同存异
分层走班制教学以分层为前提,但不能为了分层而分层,教师需根据考纲要求并结合每个教学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教案。事实上,在教学大纲的统一指导下,不同班级的教案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
为了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做的就是遵循“分层异构”思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这是备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针对缺乏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自觉性的C班同学,教师要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目标,只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针对基础较为扎实、自觉性较强但是学习方法不够恰当且积极性不足的B班同学,教师则要以引导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标,用表扬激发其学习动力;对于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高且掌握了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的A班学生来说,教师则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拓展延伸课本知识上,以促进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为目的。
当然,分层备课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为每个教学班制定完全不同的教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一方面,在考纲的指导下,针对一些较为基础且区分度不大的知识(如生字词、修辞手法的作用的掌握等),教案设计不必太难,教师只需在学习能力较强班级中稍增难点即可。另一方面,而对于那些考纲要求较高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则可通过筛选小问的方式来把握教学深度,即教师在准备一篇课文时先按照难度由浅至深为其设置三个问题,针对A层同学三个问题都要提出,并且重点放在难度大的大问题上,针对B层同学则重点要求其把握前两个问题,第三个小问只需有一定思考即可,而C层的同学则必须掌握第一个问题的知识点,适当引导其思考第二小问即可。
(二)相对固定座位,成立学习小组
一方面,针对学生频繁走动而带来的违纪现象,教师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在每一个教学班中固定学生的座位,并从不同行政班中选定一名学生做其原属班级的课代表,让他依照座位对其原行政班级的同学进行考勤,每周以小组为单位来滚动座位;第二,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来搭建“语文教师、行政班班主任、家长”三方共管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确保课堂纪律的稳定。
另一方面,在课堂交流探讨问题较为困难方面,上文所提“相对固定座位”的方式其实已然为此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按照座位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以周为单位请小组中的每位同学轮流做组长,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课堂探究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布置个性化作业
“分层”是走班制教学的前提和手段,但并非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阶发展,所以在布置作业方面,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教师不应再采取传统教学中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而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针对不同教学班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等方面对作业做差别化设计,以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喜悦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四)实行多元评价制
“走班制”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而实行的新教育模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其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实时跟进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发展中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第一,由于不同教学班的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故对不同的教学班要设计不同的试卷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将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语文成绩进行横向比较;第二,除测验成绩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要注重过程评价,如为每个人建立“语文成长记录袋”等;第三,语文教师要积极听取同学和家长对该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的评价,避免个人主观上对学生的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对每个学生都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走班制”在我国中小学的实施范围也不断扩大,其在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难。但是,我相信在解决对策的不断提出下,走班制将会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愈发成熟,使学生真正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2-04),2017.
[2] 徐江南,李坊贞.我国基础教育“走班制”的研究现状[J].文教资料,2017.
[3] 黄艳.尊重学生差异 分层递进走班——初中语文分层递进走班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4] 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
[5] 韩艳梅.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组織方式的新探索——“走班制”的实施与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 李树华.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J].新课程(中学),2018.
[7] 严育红.“走班制”与初中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置[J].作文成功之路,2019.
[8] 刘红坤.“走班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教育 ,2020.
[9] 文冬梅.“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2.
[10] 吴静.“走班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
[11] 冯文全,吕瑞香.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J].基础教育论坛,2020.
[12] 朱书乐.走班制实施现状及困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
[作者简介] 肖滢,1998年1月2日生人,女,江苏南京,现今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大四,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 此文为“第十届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江苏师范大学的校级项目“初中语文‘走班制教学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SJCX10052)的研究成果,用以申请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