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深度课堂中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养策略和实践

2021-05-14李源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5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物理

李源贵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过程。本文通过以深度课堂为载体,从教学设计、问题启发、科学探究、课堂总结和知识应用等多环节、多途径来渗透培养学生全面完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深度课堂;物理;结构化思维;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通过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对比身边的教育现状,教育已逐渐从注重知识的传递向育人价值的挖掘发展,教学重心也逐渐从重视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能够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意愿不够强。主要表现在被动式学习,不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来主动增添自主的学习,对自身情况认知不清晰;二是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强,依赖教师,依赖教辅资料,主动思考和探究式学习的意愿不强,缺乏创造性的思维;三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学,不懂得整体思考问题和分步求精分析问题,学习过程结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合理,缺乏整体的结构性分析和思维。

二、解決的策略

1.以深度课堂启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构系统

深度课堂是相对以教为中心的浅层课堂而言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深刻把握课堂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课堂组织形式。物理教学中的深度课堂可以通过前置性学习、梯度式的问题推进、探究式的科学实验、合作式的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摆脱学习的依赖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构化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构系统,包括了知识结构系统、方法与过程结构系统以及价值观结构系统。

2.多种途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人在进行问题解决时能站在整体的角度, 遵循启发性的原则, 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功能, 通过对问题的自我理解和分析, 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透彻地认识问题, 合理地分解问题, 循序渐进, 逐步求精, 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全面完整地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解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知识的过程往往是片段式的,知识点和思维也往往是碎片式的,意识上缺乏联系和融通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从整体的角度来系统思考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融通、学习方法的迁移、价值观的树立等多种途径逐渐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的路径

1.结构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也是开展深度课堂学习关键的第一步。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往往重点设计了教学环节怎样进行,知识点怎样传递,难点怎样突破,无形之中就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固化了学生的活动,授课时就按照教案的流程来走完,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得到自我发展,也没有很好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深度课堂的教学设计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并举,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等多学段的纵向分析和跨学科的横向分析,深度分析学生的学前水平,把授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学前水平密切融合,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创设启发式和梯度式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互动,重心下放,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评议,收集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推动下一个学习环节,让学生的资源得到进一步的生长。因此,学生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学生的活动是灵活的,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固定化。

(3)教学与育人同步进行,相互渗透进行。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育人,教学与育人呈拉链式地进行,在每个学习环节中检验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生成的资源中深挖资源的育人价值。

(4)明晰课堂结构,让学生清晰学习的过程。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学习,如果没有及时提炼形成学习过程的结构。那么,在课后就难于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其实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一个范例,包含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出环节,多重证明和质疑的深化环节,总结和生成的收获环节,应用与拓展的再生长环节。学生明晰了学习过程的结构,才会自主开展学习。

2.结构化的问题启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问题是学生直接回答“是”与“否”的假问题,或者是只有设定的一种答案的固定问题,又或者是只有少数优生才会作答的高难度问题,这样的问题都不是有效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设计有启发性和梯度式的结构化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问题要语言精简,表达准确,学生容易理解;(下转第47版)(上接第46版)二是问题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从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水平能力和思维梯度;三是问题要有思维广度,能面向全体学生,刺激全体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四是问题要有启发性,能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生成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源。

例如,在《光的反射》课堂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贯穿课堂: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物理
留言板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学好物理有方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