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好”评价机制创新实践
2021-05-14杨晓翔
杨晓翔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学生品格,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生态,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聚焦均衡办学背景下多元复杂、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创新推进“新三好”评价机制。所谓“新三好”,即在学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庭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这一评价,着力于系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公民意识,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成长有方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坚持科学有效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进而为学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育人使命和追求中,开拓一条新的评价范式。
一、课程注重渗透与感染
1.文化课堂。
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横向上,学校基于课程的功能定位,设置两类课程,即基础性课程和延伸性课程;纵向上,做初中三年一体化的连接——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孩子的心智特点,安排差异化的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构建“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各学科形成“学科融合德育”的教学模式,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跨学科融合德育。
2.德育课堂。
构建德育课堂新范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鲜活的课堂环境中明理,让德育入理、入心、入行。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构架合理、与时俱进的序列化主题班会,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主题班会”,按照六个学期,分设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梯度、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悦纳自己,学会与他人相处。
3.健康课堂。
学校充分利用原有的“青少年健康援助中心”青苹果乐园,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设备齐全、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有亲和力的“初中学生发展中心”。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教学改革,以科学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试与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身心健康,锤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文化注重濡染与熏陶
1.环境文化。
我们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各项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涵养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加强两个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老校区依托“百年老校底蕴丰厚”的特点,在新建楼宇、复古缮修时,重视体现物态造型的教育价值;新校区依托“建筑恢宏、面积宽大”的特点,设计多面构思独特、富于创意的校园文化墙,于“无言、无求、无形”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制度文化。
学校将各种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都渗透于德育中,形成环境氛围,强化思想导向,强化人文关怀。一方面,修订学校现有的文本制度,力求明朗公开、民主公平、自主公正;另一方面,让学生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自主管理,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全員参与的系列常规制度。
3.精神文化。
学校以“进”为训,通过“发现老师”“发现同事”“发现班级”“发现同学”“发现自己”等系列活动的引领,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接受和传递正能量,所有的感官接收到“我要上进”这一校园情感密码。让“充满激情、充满智慧、永无止境、永不言弃”的“进”文化,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心理引擎”。
三、活动注重能力与责任
1.传统教育常态化。
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以“文明班级”评选促养成教育,以“五证少年”评选促榜样示范,以“道德讲堂”开展促礼仪、公德和习惯养成的普及。丰富各类社团,创新内容与方式,重视参与度和活动品质。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班级工作,指导社团,形成合力。
2.红色教育地域化。
学校利用“地处江苏盐阜革命老区”这一区域优势,创意开发本土特有的红色资源,让各类德育资源以多种渠道和方式鲜活呈现。坚持开展“红五月”歌咏比赛、“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实践活动课程化。
学校利用游学契机,开展跨区域、跨境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际礼仪教育、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学生“深入东台明星企业”“寻访东台古老乡镇”,用足校外实践平台,以主人公姿态感悟家乡巨变,参与社会生活。
四、管理注重引领与关爱
学校充分发挥部主任、班主任、德育主任、思品教师、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等在品格提升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构建“实验中学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打造了一支富有创造力、高水平的育人团队。
1.精致管理,全景育人。
我们加强品格提升的实证研究,加强数据积累和分析,从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年级管理的“拆分”与处室管理的“统一”。创新“级部”管理模块,使管理重心下沉;强化处室管理功能,构建条块协作机制。“集团——校区——年级——班级”的管理构架,使每一个管理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管理环节都精细,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精品,每一个管理实体都是风景。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以全新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德育融入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2.涵养教师,全心育人。
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打造独特的德育品牌。学校借“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形成了面向教师的校本评价体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新三好”育人模式的动力源,也成为“新三好”拓展实施的践行者。用“外派跟岗交流”等方式,为教师增能赋能。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3.整体推进,全员育人。
我们通过七年级的“基于团队互助的共生课堂模式”的打造,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基础题在考查中的比重,让更多的孩子在学科学习上有较强的“获得感”,以成功激发成功。学校大型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运动会入场式、广播操比赛等,要求所有孩子参加,让更多的孩子走上舞台展示成长喜悦。学校建立“特殊学生电子档案库”和“结对帮扶制度”,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特殊学生,确保每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需要的时刻都有人关注。
五、育人注重溝通与指导
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学校强化家庭教育,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活化社区教育,从而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实化在线教育,延伸德育时空,让德育处处、时时、事事都能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1.创设双向式共育机制。
通过短信平台、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访以及期中、期末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指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学会正确地爱孩子,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的重点,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还向家长公布了相关电子信箱,欢迎家长向年级分管领导、班主任提出管理及办学过程中的意见和要求,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听取家长意见,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对家庭教育实施指导,争取家庭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2.构建立体型评价网络。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动态、立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人是学生自己。学校构建“互联网+德育”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型评价网络,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区,走向社会。为了让孩子们的成长看得见,成长有痕迹,我们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自我评价体系”,创新设计了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App“实中希望”,其教育功能旨在注重自主积淀,多元涵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App分为两大块:成长脚印、学习之窗。“成长脚印”下设品德评价、自主学习、体艺特长、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模块,“学习之窗”内容则包括文化课程、德育课程、健康课程、安全课程、家庭课程等。系统以学校管理经验为基础,运用移动端和PC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参与,实时记录评价内容,借助于信息统计数据,实现评价的自主、多元和科学。这样,把成长评价变为成长引导,既具有可操作性,更由关注结果转变为聚焦过程的积累,定格学生的成长经历。
3.开拓多元化育人渠道。
学校和望海社区合作,除了常规公益活动外,学生志愿者还定期更换社区内的文明宣传栏,承担“文明宣传小天使”的工作;走上街头,设立“交通文明礼仪岗”“消防安全知识宣传队”“法律知识宣传队”。学校和市科协、市卫健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及所属辖区派出所结成共建对子,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整合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规避其对教育效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拓展德育时空,营造一个全时空的、立体的德育网络。
教育的主体是“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让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我校“新三好”育人模式把对人才的评价由单一的学校评价,变成了丰富立体的学校评价、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机制。在“新三好”育人模式的引领下,我校学生品格全面提升,育人团队素养不断提高,学校影响与日俱增。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