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2021-05-14唐琳李宇鑫
唐琳 李宇鑫
摘要:中国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心理困扰,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代表,社会和公众都赋予了大学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些恶性事件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已经过去了许久的“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让人至今回想起来,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还有吉林发生的延边大学在校学生为勒索钱财,绑架杀害一名六年级小学生。除去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每年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硫酸泼熊”、“残杀虐待流浪动物”的事件在大学生身上发生。而每年,各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由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引起的已经超过其中的50%。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个群体还在持续上升。不久前,兰州大学学生处对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总分大于或等于25的多达30人,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
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面对压力不知所措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是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造成的,而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直接因素就是生活中的压力。由于生活速度加快、社会急速转型及竞争日益激烈,大部分人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刚一进校就要面对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大多数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二)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自由的“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新的、相对陌生的集体内,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的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大把的时间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脱离父母老师的约束,应该好好放松,于是忙于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等,耗费了精力,耽误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不知该如何与人相处,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三)人际交往困难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后遗症。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核心,处于家长的呵护和宠爱中,有的家长出于溺爱,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专家指出这些不良的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一)普及健康知识
针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交际困难、情绪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及时为大学生普及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对改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在普及过程中,可根据各个时间、节日等节点,适当为学生开展“自我意识”、“生命健康”、“正确择业”等类型的主题班会,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提高其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排解情绪的能力。同时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将心理教育纳入其中,结合专业教育促使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引导学生及时转变极端思想以及消极心理等,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完善教育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完善教育机制方面入手,重点从宣传、培训、预警三方面完善教育机制。
首先,在宣传方面,在高校的育人体系当中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成立教研室,合理设置教育课程。兼顾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以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缓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借助网络,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校园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及时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提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意识。
其次,在培训方面主要是指完善高校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设立层级分明的教育实施主体,形成集学院领导、心理辅导员、指导教师、班委等心理教育工作队伍,定期结合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开展对教育者的培训工作。如:鼓励教师考取心理教育领域资格证书,提高教师队伍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等水平,提高教育效果。落实对班委的教育,及时发现身边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帮助,报告老师,帮助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最后,通过心理教育实施的各个主体,制定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保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例如:搭建学生宿舍、班级、系、学院、学校五级联动预警机制,做到提前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上报、作出评估,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保证其心理問题及时解决。在联动预警机制下,可促使心理健康相关信息顺利在学生和教育者之间进行流通,及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将教育起点前移,将心理问题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创新教育模式
为完成高校的心理教育目标,负责心理健康的教育人员应及时深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如关注学生在寝室和他人相处情况,在图书馆的学习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等,以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方式不失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良策。如:为了解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可设计心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设置和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展开测评,并对具体问题展开初步疏导,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组织普及和宣传活动。
当前网络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等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借助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传播途径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可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例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群或者QQ群,及时和学生之间交流心理问题,适当对学生问题进行引导;制作高校心理教育主题网站,开通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让学生关注,及时向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在其中发布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的案例,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日常的学习过程,使用正确的方式调节自身产生的心理问题,展现出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等作用。
此外,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在现实生活中孤僻沉默,对人际交往不知所措,却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但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在带来一定程度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使学生更加惧怕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正常交流,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更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形成严重的网络心理依赖,从而导致自闭、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针对以上种种现象,目前各高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校园心理咨询站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预期的效果。专家认为,作为一项尚在探索中的教育、救助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不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形式,更需要一批具有爱心的专家和工作者,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为“贴心”的服务。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理性客观的引导,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材,为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唐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金融学院投资保险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李宇鑫,哈尔滨金融学院投资保险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