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开发趋势分析
2021-05-14孙春晖
□ 孙春晖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从依靠要素投入和人口红利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和人才红利的发展方式,涉及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基本现状、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当前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只有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才能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与产业结构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结构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当前的基本现状怎样?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准确把握就业结构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前规划和引导人力资源开发。
最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就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吻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促进就业结构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历史数据,并与美国进行比较,试图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为中国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轨迹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关于中国3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1],我们绘制了1978—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例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27.9%下降到2018年的7.5%,尽管在此期间有所波动,但总体下降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近20年,保持平稳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没有呈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总体在40%~50%之间来回波动;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24.2%上升到2018年的51.7%,尽管在此期间有所波动,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图1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二)全球产业结构的历史轨迹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关于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2],我们绘制了1978—2018年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2—图4)。
图2 1978—2018年全球所有经济体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图3 1978—2018年发达经济体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图4 1978—2018年发展中经济体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从图2—图4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8年,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呈现十分类似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很类似,第一、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持续下降(发展中经济体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变化不明显),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持续上升。不同的是,发达经济体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更低,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更高,与之相比较,全球所有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第一、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较高,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较低。
(三)中外产业结构的比较
比较1978—2018年中国与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不难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第一,中国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下降明显,远高于同期的全球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第一产业的降幅。
第二,中国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长期在40%~50%之间波动,而且一直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直到2013年才首次低于第三产业,这与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完全不同。这也印证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这一论断,也说明经济转型还在深入进行中。
第三,中国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显著上升,远高于同期的全球所有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产业的升幅。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理论上,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劳动力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一定结构的产业就会吸引相应结构的劳动力,形成与产业结构大致相似的就业结构。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3],以及美国政府出版局(U.S.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发布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20)》中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4],我们计算了美国3次产业的就业比例,绘制了1978—2018年美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5)。
图5 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GDP 和就业比例
为了更清晰地考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我们计算了美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就业比例之差,绘制了1978—2018年美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离差的历史轨迹图(见图6)。
从图5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8年,美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1978年的2.3%下降到2018年的0.8%,与此同时,就业比例从3.8%下降到1.6%,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31.5%下降到19.0%,就业比例从26.8%下降到13.7%,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66.2%上升到80.1%,就业比例从69.5%上升到84.7%。美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和就业比例的比例曲线走势基本相似,表明美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图6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差异很小。
图6 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GDP 比例与就业比例之差
(二)美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5],以及《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20)》中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6],我们计算了美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绘制了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历史轨迹图(见图7)。
为了进一步考察美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我们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基准,计算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之比,绘制了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历史趋势图(见图8)。
图7 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图8 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1978—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从绝对劳动生产率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持续增长,但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第二、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3 小幅浮动,基本保持稳定,意味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相对关系基本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20)》,美国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基于不同的调查方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基于家庭访谈(household interview)得到的,包括农场主、自雇者、无薪家庭工作者、私人家庭工作者等,他们即使在产业纠纷、恶劣天气等条件下没有上班,或者不领取劳动报酬,也要被确定为就业者;此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于劳动年龄人口样本,划分为就业、失业、非劳动力3 类,一个人只能划分到其中一类。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基于非农领域的薪酬调查(payroll survey)得到的,包括全职和兼职工作者。从严格意义上,这两种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很明显,在确定一个人是否就业的标准上,家庭访谈比薪酬调查要宽松许多。本文出于研究的需要,将美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水分”比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要大一些,这也许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一个原因。
(三)美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Bureau of the Census)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历史就业数据[7],以及《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20)》中关于美国3 次产业的当前就业数据[8],我们计算了美国3次产业的就业比例,绘制了1850—2018年美国3 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9)。
图9 1850—2018年美国3 次产业的就业比例
图9描绘了1850—2018年这169年间美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轨迹,将时间维度拉长后,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出美国3 次产业就业比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在一直下降,从1850年的64.5%下降到2018年的1.6%;第二产业呈现出“先扬后抑”的发展趋势,从1850年的17.7%,一路攀升到1943年的39.0%的最高值,之后一直下滑到2018年的13.7%;第三产业一直上升,从1850年的17.8%上升到2018年的84.7%。
从1978—2018年美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我们知道,这期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吻合的。据此可推断,1850—2018年美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是基本吻合的,基于这期间的就业结构,我们认为1850—2018年美国具有与就业结构相似的产业结构。
如果将1850—2018年美国就业结构视作产业结构,在长达169年的时间维度上,其3 次产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清晰展现。从第一产业主导的农业社会,演化到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第三产业主导的现代社会。对比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能否推断美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也基本适合于中国?我们认为,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产业体系都比较完备,产业结构的演化应该具有相似的过程,即便在3 次产业的演化时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等方面可能具有量的差异,但是总体的演化方向和趋势应该是相似的。据此我们认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大致处于美国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社会时期(如图9中虚线方框所示),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断,中国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继续下降,第二产业适度下降,第三产业将大幅上升。
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趋势分析
(一)中国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关于中国3 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数据[9],我们绘制了1978—2018年中国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10)。
图10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了比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关于中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2020》关于中国3 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数据,我们绘制了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历史轨迹图(见图11)。
图11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GDP 和就业比例
为了更清晰地考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我们计算了中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就业比例之差,绘制了1978—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离差的历史轨迹图(见图12)。
图12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GDP 比例与就业比例之差
从图10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升幅明显。
图11描绘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1978年的27.9%下降到2018年的7.5%,与此同时,就业比例从70.5%下降到26.1%;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7.9%下降到40.8%,而就业比例从17.3%上升到27.6%;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24.2%上升到51.7%,就业比例从12.2%上升到46.3%。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和就业比例曲线差距很大,表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够吻合。
图12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差异很大,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中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历史轨迹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关于中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10],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20》关于中国3 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11],我们计算了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绘制了其历史轨迹图(见图13)。
图13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为了考察中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以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基准,计算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之比,绘制了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历史轨迹图(见图14)。
图14 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图13和图14可以看出,1978—2018年中国3 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从绝对劳动生产率看,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持续增长,但是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又高于第三产业。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第二产业相对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4.3~8.1 大幅波动;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3.1~5.5 波动,意味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相对关系不太稳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基于同样的调查方法,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中国3 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来自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也具有可比性;依据这些3 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数据和就业数据计算出来的劳动生产率,也具有可比性。中国3 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差异巨大,而且相对关系不够稳定,应该排除数据上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劳动力市场,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阻碍了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顺畅流动,才表现为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
(三)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趋势
在明确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就业结构的基本现状之后,就可以主动作为,明确人力资源的开发趋势。
当前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为7.5%,集聚了26.1%的就业人员,未来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因此,第一产业需要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去。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为40.8%,集聚了27.6%的就业人员,未来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也将下降,考虑到第二产业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主要成分,其所占比例不能大幅下降,否则会导致经济的空心化,因此其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只能适度下降。这样,随着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的适度下降,也将有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约为51.7%,集聚了46.3%的就业人员,第三产业是中国未来大力发展的产业,其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将大幅上升,将吸引来自第一、第二产业的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也将大幅提升。
五、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历史轨迹、基本现状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我们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中国从第一产业主导的农业社会快速进入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社会,以要素投入和人口红利为特点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同时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条件制约,既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要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就业结构调整,进而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从当前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社会尽快进入第三产业主导的现代社会。
(二)大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大量新业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引领产业转型,同时第一、第二产业也需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需要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培养,要改革传统的僵化的教育培训体制,使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引进,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将第一、第二产业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要适应这种转移,必须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做好劳动力存量和增量的总体规划和引导。从存量看,要加强对需要转移劳动力的针对性培训,选准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通过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将第一、第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到第三产业;从增量看,积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做好未来产业所需劳动力的预测和规划,调整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力。
(四)坚决消除市场障碍,促进劳动力顺畅流动
市场障碍阻碍了劳动力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造成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要加快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各种壁垒,纠正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清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对违反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