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浅埋超小净距花岗岩隧道中两种开挖工法的受力分析

2021-05-14聂佳佳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7期
关键词:下台阶工法拱顶

聂佳佳

(中交一公局华南工程有限公司,广州511300)

1 工程概况

苏州高新区某隧道Ⅳ级围岩占比74%,Ⅴ级围岩占比26%,顶板最大埋深约16 m,左右洞净距6 m,属于超浅埋超小净距隧道。隧道进出口段洞身围岩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纵向长度约为20~50 m;向洞内延伸到中至微风化花岗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较硬,围岩自稳能力较好。原设计采用CD法开挖,考虑围岩地质较好,拟采用“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进行开挖支护。

2 “三台阶法+钢管桩”开挖工艺

本方法的主要工艺要点为将CD 法改成三台阶法施工,同时每台阶开挖后进行初期支护时,将原设计φ42 mm 锁脚锚管变为φ76 mm 锁脚钢管[1],即在初支钢拱架的拱脚处设置2根斜向下的φ89 mm 钢套管,套管与拱架间采用钢板、螺栓接牢固,再采用潜孔钻机将2 根φ76 mm 锁脚(长4.5 m、斜向下30°~60°)钢管通过钢套管定位后斜向下打入岩体中,经过注浆加固后形成钢拱架-钢管桩锚固体系,再按原方案进行洞身中空锚杆及中夹岩体小导管注浆加固,挂网锚喷后形成稳固的初期支护体系,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扩大作业空间,提高工效并节约工程造价。

3 地层-结构法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根据施工工艺优化内容,建立原CD 法和“三台阶法+钢管桩”开挖工艺的施工阶段模型,分析新施工工艺是否可行及其与原方案的对比情况。

本次计算取V 级围岩施工为最不利工况,根据工程经验,模型竖向顶部取至地面,底部取至隧道以下3~5 倍隧道高度处,总高约70 m,隧道水平两侧各取3~5 倍隧道宽度,约136 m。最终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开挖整体有限元模型图

本次模拟计算岩土体选用修正莫尔-库伦弹塑性本构模型,单元类型为四边形单元。锚杆单元类型为线单元,采用植入式桁架单元。隧道初支、临时仰拱采用梁单元。边界条件:约束模型两侧施加水平位移;模型底部施加竖向位移约束。

3.2 施工阶段模拟

1)原CD 法数值模拟的工况顺序为:初始地应力场分析→左侧上台阶超前支护→左侧上台阶开挖→左侧上部及中隔壁初期支护→左侧下台阶及仰拱开挖→左侧下台阶、中隔壁及仰拱初期支护→右侧上台阶超前支护→右侧上台阶开挖→右侧上部初期支护→右侧下台阶及仰拱开挖→右侧下台阶及仰拱初期支护→拆除中隔壁→仰拱→二次衬砌。

2)三台阶法开挖施工阶段工况顺序为:初始地应力场分析→上台阶超前支护→上台阶开挖→上部初期支护及锁脚钢管桩施工→左侧中台阶开挖→左侧中台阶初期支护及锁脚钢管桩施工→右侧中台阶开挖→右侧中台阶初期支护及锁脚钢管桩施工→左侧下台阶及仰拱开挖→左侧下台阶初期支护→右侧下台阶及仰拱开挖→右侧下台阶初期支护→仰拱→二次衬砌。

3.3 原CD法开挖计算结果

3.3.1初始地应力场

建立模型初始地应力场,分析结果为模型底部最大竖向应力为1 728 kPa,模型底部最大水平应力为570 kPa,模型高度为70 m,地层平均土重24.7 kN/m3,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3.3.2变形分析

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及支护结构的变形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为了判断数值模拟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提取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揭示,随着开挖逐步进行,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逐渐增大,地表沉降沿隧道横断面方向呈槽状分布。隧道初支贯通后最大地表沉降为3.1 mm,最大拱顶沉降为4.5 mm;隧道中隔壁拆除后最大地表沉降为4.1 mm,最大拱顶沉降为6.9 mm。

3.3.3安全性评价

提取最不利工况下结构内力进行验算分析,按照破损阶段法验算隧道初支结构的安全系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2,3]。

中隔壁仅为临时支护结构,浇筑仰拱时凿除,故仅对初支的典型位置进行验算(仰拱处于硬岩,内力很小),得出的各特征点的安全系数如表1 所示。

表1 CD法安全系数

经验算,初期支护结构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3.4 “三台阶法+钢管桩”开挖计算分析

3.4.1初始地应力场

模型底部最大竖向应力为1 729 kPa,模型底部最大水平应力为570 kPa,模型高度为70 m,地层平均土重24.7 kN/m3,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3.4.2变形分析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揭示,随着开挖逐步进行,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逐渐增大,地表沉降沿隧道横断面方向呈槽状分布。隧道贯通后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最大,其中最大地表沉降为10.2 mm,最大拱顶沉降为18.0 mm。

3.4.3安全性评价

验算方法同原CD 法,对典型位置进行验算(仰拱处于硬岩,内力很小),得出的各特征点的安全系数见表2。

表2 “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安全系数

经验算,初期支护结构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4 技术经济性分析

2 种工法经济对比分析如下:

1)CD 法施工的缺点主要为:各断面施工工序间距小,不利于机械化施工;中隔壁及临时仰拱将隧道分为左右上下4部分,机械转场频繁;拆除中隔壁、仰拱施工时,中隔壁长时间悬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中隔壁拆除困难,需要爆破,影响了其他工序;隧道施工时分块越多,开挖时对围岩的扰动次数越多。

2)“三台阶法+钢管桩”施工的优点主要为:在受力角度上,与CD 法的结构受力相比,结构承载能力更高,不存在CD法的交叉点应力集中以及工序转换复杂问题;可以减少临时支撑的施作和拆除工序,节约材料及工程造价;扩大了施工作业空间,利于大型机械操作,利于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快了施工进度,进一步到达节约造价的目的。

以本工程为例,应用“三台阶法+钢管桩”工艺后,节约清单中原CD 法中隔壁的临时支护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约390 万元,新增钢管桩及注浆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约190 万元,总节约工程造价约260 万元(含其他取费),按双洞260 m 计算,降低工程造价约1 万元/m;同时,施工工效显著提升(三台阶法工效为CD 法2 倍以上),大幅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工期按时完成。

5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本段隧道洞身及拱顶上覆一定厚度的花岗岩,地层情况相对较好,采用“三台阶法+钢管桩”方案具有可行性。

2)在不考虑爆破振动影响的前提下,原CD 法施工方案引起的拱顶沉降值为4.5 mm,“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引起的拱顶沉降值为17.0 mm。

3)原CD 法施工方案的初支最大弯矩值为220.6 kN·m,“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的初支最大弯矩值为33.6 kN·m,原方案的初支弯矩比“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大,主要原因是中隔壁为弧形,CD 法在开挖完成后中隔壁承受较大的拱顶和仰拱竖向压力,即轴力较大且处于偏压受力状态,偏压受力导致中隔壁发生了很大的弯矩,而不考虑中隔壁,仅对比初支轮廓的内力(不考虑中隔壁与初支轮廓连接节点),则原方案初支弯矩最大值为27.3 kN·m,“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初支弯矩最大值为33.6 kN·m,两者相差不大,安全系数均可满足规范要求。

4)采用“三台阶法+钢管桩”方案,钢管桩采用76 mm 的钢管注浆,钢管桩刚度大,承受的支撑力大,从而可以有效限制钢架的拱脚位移,原方案锁脚锚杆最大轴力为15.7 kN,而“三台阶法+钢管桩”工法采用钢管桩作为锁脚锚杆,最大轴力可达95 kN。

猜你喜欢

下台阶工法拱顶
继承“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六)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预制内隔墙板板优点及工艺工法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有趣的位置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欢西油田下台阶沙三段油气水层识别研究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平稳“下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