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流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2021-05-14熊红彦
熊红彦
(河北工程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陈建涛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部 河北 邯郸 056038)
李海宝
(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为提高后疫情时期的教育教学效能,聚焦高校课程建设在新时代下新的内涵要求,结合“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课程建设”,我们将课程教学对接能力与素质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为切入点,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疫后课程教学策略,建设有特色的本科课程,提升教学效率,并将社会责任教育和物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课程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以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性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团队,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1 实施原则
结合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拓展内涵、融合创新,解决部分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课程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性等突出矛盾,课程教学体系中社会责任教育和物理文化传承彰显不足,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性.
首先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课程.其次,将现代前沿的学术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大课外学习力度,使学生善于研究、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另外利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和先进融媒体技术,积极践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注重内涵拓展,积极融入绿色工程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理工科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等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发挥其指导作用,不断发展和开发案例教学素材.
2 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调查比对、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收集学生对教学中讲授的内容、方法的建议、意见,拟定实施计划.从面上和点上总结,为构建一流课程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积累经验.
3 研究内容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立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教学对接能力与素质培养,拓展内涵,融合创新,建设有特色的本科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并将社会责任教育和物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
3.1 应用分形观 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结构的融合创新
我们把一些部分与整体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以广义分形观为理论基础,发现在同一门课程不同内容的逻辑体系、归纳推理、思想方法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相似性或自仿射性[1].将复杂的理论、内容通过自相似思想重构,在教学实践中同时使用“专题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渗透式教学法”,加强课程内容的互联互通,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从知识体系结构入手,通过思想方法引领、内容植入,把课程整体与部分之间,具有自相似性的内容(小树杈)整合成一个“系统”,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结构的拓展和融合创新.
3.2 挖掘学科文化 拓展课程内涵 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熔炼课程内容,在恰当重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度融入学科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反映学科文化、拓展课程内涵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学科文化.以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拓展课程内涵建设.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绿色工程教育理念,梳理已有的专题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绿色工程与物理技术专题研讨,提出了“绿色工程与技术” 专题,深入挖掘环境生态建设中的物理学原理和思想,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科学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起到传承文化、价值引领、点燃学生智慧的作用.
我们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公共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在线化、师生共建共享;特别是积极利用QQ群视频、共享建站等第三方共享网络技术支持和服务,有效地利用了公共资源,降低了师生使用的技术门槛,还破解了资金制约问题.
3.3 创新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建立起体现学生志趣的学习效果评价办法
学生的志趣不同,能力表现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在数字模拟环节、文本报告等环节表现不同……,因此,需要建立起体现学生志趣的学习效果分类评价办法.为实现对学习效果的分类评价,我们把平时的过程性考核环节分成基础理论和自选两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方法;而自选模块包括视频演讲、设计方案、文本报告等,对接“一流”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作业形式,以突出因材施教和促进志趣发展[2].
4 实施过程
4.1 面向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拓展
我们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学科文化、绿色工程教育.融入学科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反映学科文化、拓展课程内涵的教育教学案例.通过绿色工程教育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深入挖掘环境生态等要素中的物理学原理和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学科文化.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融合利用,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具体操作经验和经典案例.
4.2 引入PI与PBL模式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I(Peer Instruction)是一种同伴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创新教育观和创新人才观下,在创新实验班的“大学物理”和“发展中的物理学”中采用了PI与PBL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先后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形式展开探究,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最后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促进合作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加牢固的知识,而且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深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得到了锻炼.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开展了学生的学术演讲活动.
图1 PBL模式示意图
4.3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团队 以科研促进教学
采取教学与科研协同教育教学机制.以课堂教学内容为研讨对象,把科研前沿成果转化为教案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创造更多机会参与研究过程,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科研素养训练;开放双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专题、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作为研究者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手段和思路,从而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效能.近年来学生在多项学科知识与技能竞赛中获奖,表现出优异的分析能力和竞技水平.
依托国家、省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项目,紧跟科学研究前沿,充实课堂授课内容,授予学生最新专业知识及应用,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位论文,使他们受到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
将教师团队的科研成果渗透至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鼓励学生课下参与教师的项目或自己承担创新项目,发展“做、学、研”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科研实验学懂相关知识,边研究相关问题,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通过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实验以及实践教学等多维度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等等举措,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名校云集的中国大学生学术竞赛方面成绩突出.这得益于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而且有趣味,并最终使参加上述活动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等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这些成效可以作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
5 结论
面对后疫情时期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将分形理论应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系统与“分形”式教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意义.目前成果已推广到省内外同类学校,通过教学对比实验表明,试点班学生比非试点班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提高明显,在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奖率也明显优于非试点班.近3年物理省级竞赛一等奖获得率高出非试点班50%以上;成功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2017年学生发明专利20多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培养效果明显,实施效果良好.
坚持课程教学对接能力培养,以学习成效为导向,教学研究融合专题式、 “分形”式、PBL模式等等,至此教学法已仿射到了光学、地质、水电等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有益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培养,促进了教学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对相关专业认证夯实了基础;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融媒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一流”建设夯实了基础,极具借鉴、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