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人兽冲突现状调查
2021-05-14焦慧芳张建军
焦慧芳,张建军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阳城 048100)
笔者整理了近年保护区内人与猕猴、野猪、华北豹等冲突事件,分析了冲突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有效缓解人兽冲突,推进自然区保护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调查区概况
蟒河自然保护区(112°22′10″~112°31′35″E,35°12′30″~35°17′20″ N)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阳城县境内,南界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济源分局接壤。境内最高峰指柱山,海拔1 572.6 m. 拐庄为最低点,海拔仅有300.0 m,相对高度差1 272.6 m. 保护区总面积5 573.00 hm2,以保护猕猴和暖温带栎类森林植被为主。保护区内林地总面积4 983 hm2,野生动物有大鲵、红腹锦鸡、勺鸡、华北豹、猕猴、豹猫、野猪等285种。蟒河自然保护区涉及阳城县蟒河镇桑林村、押水村、辉泉村、蟒河村4个行政村,和东冶镇的窑头村、西冶村2个行政村。居民集中居住在押水村和蟒河村,桑林村的树皮沟自然庄有少量居民居住,当地经济以农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为主。
2 调查方法
2.1 现地访谈
2020年7月在辖区内6个行政村对户籍人口进行统计,并对每个自然庄内人口居住情况进行现地调查,准确了解区内人口和经济增收状况。
2.2 问卷调查
2020年8月,针对人兽冲突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受调查者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数量、种植农田面积、养殖家畜数量、年采收药材的种类和收入等。采用里克特量表进行调查,设置群众对保护区的界限、保护区的规定、人兽冲突的了解和态度,社区参与程度、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及资源损害、后代福利、健康环境、旅游收入、改善环境、毁坏庄稼等15个指标。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方式,但对于牛羊养殖户全部发放。
2.3 数据处理
现地访谈的结果采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结果通过SPSS 26统计数据软件,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检验来比较不同影响因素下辖区群众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态度。
3 调查结果
3.1 保护区内人口分布状况
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6个行政村,共有632户1 707口人,仅有3个行政村有群众居住,分别是蟒河村381户1 090口人,押水村210户528口人,桑林村41户89口人,辉泉村、窑头村、西冶村仅有集体林地和废弃的自然村落。蟒河村有近200人,押水村有近350余人长年在外务工。桑林村树皮沟户籍人口89人,仅有9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日常居住。2019年,保护区所涉及行政区域生产总值6 900万元,第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是2 980万元、3 920万元,分别占生产总值的43%和57%.
3.2 人兽冲突情况
据问卷调查,保护区内近年来发生华北豹猎食牛羊事件4起。2017年至2019年,猕猴损害庄稼、入户抢食的事件60余起,野猪毁坏庄稼100余起,人兽冲突情况统计见第56页表1.
表1 蟒河保护区人兽冲突情况统计
3.3 社区群众对人兽冲突的态度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对于保护区和居民区的界限,85.0%群众清楚界限;关于社区发展对保护区的依赖,60.1%群众表示生活不依赖保护区,15.0%群众明确表示依赖保护区;关于保护区内资源是否允许使用,40.0%的群众认为应该允许使用;关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问题,73.0%的群众表示最近发生过人兽冲突问题;关于是否应禁止动物进入,80.0%的群众表示野生动物与人应共同生存,20.0%的群众表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庄稼;对于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重要性,78.6%的群众表示当地人需要参与保护工作;关于保护区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75.0%的群众表示很重要;对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是否会损害栖息地,40.0%的群众表示不会损害,而30.0%的群众表示会损害;关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性,60.0%的群众持肯定态度;对于保护区及自然资源带来的收入,90.3%的群众认同自然资源能吸引游客带来旅游业收入;对于动物过多是否会影响庄稼收成,53.6%的群众认为动物太多会影响庄稼收成。
4 讨论及意见
4.1 开展宣教活动
生态环境改变,导致人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重叠,这是造成人兽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时,要摒弃人主宰万物的传统观念,强调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把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与保障人类生存权利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人与动物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等开展专题宣教,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4.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云南、吉林、贵州、山西等省均出台了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办法,但具体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范围的界定、补偿方式等还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出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办法,以缓解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消极态度,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4.3 顺应猕猴自然行为
在野生状态下,猕猴的取食行为占日活动时间的一半以上,除了为维持生存,其对稳定社会组成、维持社会结构和保持行为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保护区内人与猕猴冲突主要原因是生态旅游、投食等对猕猴行为的改变。通过合理监管、正确引导,顺应猕猴自然行为,还猕猴野生家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途径。
4.4 建立食物源基地
本次调查中,野猪对群众庄稼的损害次数多、面积大。现阶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多方筹集资金,在野猪活动区域的自然庄边种植玉米、萝卜、瓜菜等作为野猪的食物源基地,为野猪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对于易受野猪危害的区域,可通过提供公益岗位、改变传统种植方式、转产服务业等方式,缓解人与野猪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