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1-05-14王喜满潘进荣王明月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监察马克思主义特色

王喜满,潘进荣,王明月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历史逻辑:中华民族5000 多年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一) 中国传统制度提供历史底蕴

泱泱华夏5000 多年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提供了基础。习总书记每一次的重要讲话都运用大量的历史素材,每每一讲话,就是40 多年、70 多年、90 多年、170 多年、500 多年、5000 多年,这些讲话让我们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历史底色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就要了解它的过去。熟悉历史,方能知晓现在,才能得以更好实现未来。实际上,马、恩也十分注重历史思维。在1845—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二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书的第一章中,马克思认为学科有很多,对历史科学最为感兴趣。在这本著作中广泛运用历史思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出发预见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时,要走进历史,从古代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找启示。

郡县制度为新中国城市建设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先贤群起,分封制受到撼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先设县,用县制代替世封诸侯。后来县制不断发展,到秦朝建立之后已确定为郡县制。随着朝代更替与中央对地方管理手段的变化,郡县制在之后的历史中有不同的形式。商鞅变法时将其改为行省制,唐朝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改为县制。虽形式各有所异,但古代县制的创立与继承对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整体性”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首先,古代县制从根本上打破了分封制,根本上消除了中央与地方割据对立的局面。其次,县制在县级设置县级长官管理地方事务,有效吸纳贤臣,加大社会人才的录用率,活跃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此外,县制的设置使得地方在中央的调配下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沿海城市积极发展港口业务,内地城市发展农业。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历史县制的优秀经验,设置中央—省—市—县—镇(乡) 五级管理体制,在中央领导下,发挥地方优势,为新中国建设助力。

监察制度为新中国监察制度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是展现中国政治清明的一大制度,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就已存在,并不断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完善。古代君主统领天下,虽可以去地方进行巡视,但很难做到一人逐一落实政策,便设置官员代为管理。此外,为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又设置一套完备的监察体制进行监督。同时皇帝赋予监察官员以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这一做法使得监察人员脱离行政的束缚,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有效发挥对行政的监察。监察制度在秦朝就已存在,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政务,负责对官员进行监督。汉代,称谓转为“御史台”,与丞相合称为“两府”。实际上,秦汉时期的检察官相当于“副丞相”,与丞相同负责政务,这一时期的监察体系并不独立,监察职能相对受限。从曹魏开始,检察官直属皇帝,脱离政务,这一时期监察职能已经开始独立。唐代已经发展成三院监察品阶,监察制度至此逐步定型、成熟,后来朝代根据朝政需要不断增改御史制度。始秦至清,延续了2000 多年的监察制度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例如,古代严格规范检察官的考核,注重检察官的文化素质以及严格规范其监察活动,对其进行厚赏重罚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检察官监督行为起到约束规范作用,为我国当下对于监察人员的规范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为我国人才选拔奠基。隋文帝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推崇科举取士,隋炀帝于606 年正式确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为寒门学子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渠道,为社会阶层流动注射新的活力。科举考试科目与考试规范均有严格要求,考试科目依据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而设定。此外,考试秩序严明,有明确的考试时间、地点安排。这一制度延续1300 多年,对新中国建立之后选拔人才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高考、公务员等选拔人才的考试也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为贫寒学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出路,同时,增加了公民对于知识的追求,有利于普及公民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软实力的支持。此外,古代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各种考试中能有体现,规范考风考纪,严惩考试违纪行为,增设考风考纪的各项相关法律,为我国选拔优质人才提供保障。

(二) 对中国传统制度“扬弃”式继承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古代传统制度的“精华”进行发扬、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纵向的历史中考察,有着丰厚、丰富的历史资源。英国著名学者麦迪森提出,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1/3。16世纪以前,全世界的科技发现、技术发明总和为300 多项,我们中华民族贡献了173 项。从横向看,中国传统制度和同时期的欧洲制度相比具有优越性,以至于日本曾经一度向我们学习。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这种制度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科技贡献力来考量都能得出此结论。这些历史都表明,我们的制度曾经具有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保留了这些制度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目前我们国家的监督制度以及人才选拔都可以看到古代制度的“影子”。

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古代传统制度的“糟粕”进行批评、抛弃。中国古代传统制度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产物,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谋利益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在实践中对于封建制度的“糟粕”部分给予抛弃的处理。例如,保证监察系统的独立性,古代监察权的独立是相对于皇权之外的独立。新中国建立后对传统监察制度进行“扬弃”处理,将其独立于任何权力机关之外,使得其监察职能最优得以发挥。选拔人才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才选拔是为人民服务的,选拔过程也是平等的。总之,中国特色这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基因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产生的。中国特色这会主义制度有着优秀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基础,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重新演绎那段制度的历史,而是把历史上存在的诸多制度体系现代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优秀的制度文化在21 世纪的发展。历史证明,完全克隆前人的制度以及体系在今天终不可能。中国社会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种变革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在的制度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元素,但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用的那个制度文化的母版。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制度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讲“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可见理论逻辑力量非同一般。马克思提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去改变世界,习总书记历次讲话可见其理论深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制度思想是重要理论来源。巴黎公社运动之后,马克思从对该运动经验教训出发,在《法兰西内战》著作中,集中展示出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的预想。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的作用,认为这场运动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归还”,认为巴黎公社运动将国家管理人员变为工人,管理人员受人民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是将国家权力归还给人民。马克思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拥有最高权力,权力机关由人民选出并受人民监督。此外,他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认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缺失是其结局的重要原因,没有一种权威性统一的思想将全体公众进行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蓝图设计。

列宁两制关系思想和晚年关于党和国家制度改革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灵感。十月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的时代大幕,列宁在处理两制关系时创造性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这种决策是由列宁根据当时国内外实际形势而提出的,当时由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世界大战的冲击,其国家内部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无力对苏联进行强力封锁,国外情况相对缓和。同时,就国内情况而言,苏维埃俄国取得国内战争胜利之后进入了经济建设复苏时期,苏维埃俄国经过几年的恢复后地位已经稳固。但苏维埃俄国国内经济发展仍相对比较缓慢。苏维埃俄国仅仅靠自身力量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不现实,仍需要借助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为苏联国内的经济复苏与综合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思路。此外,列宁晚年对于国家制度改革思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巨大贡献。列宁晚年的著作主题在于党和国家制度改革,他提倡要加强党的两方面团结,一方面是加强工农联盟的团结,另一方面是加强党中央领导核心内部的团结。强调通过吸纳工人加入国家建设中,以此改变苏联糟糕的国家机关,改善国家机关建设。此外,列宁提出要加强人民监督力度,监察并完善国家机关,进行国家制度的创新。列宁晚年的思想体现其长远的国家战略,希望利用一系列的改革将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俄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道路上可以找到列宁国家制度改革的“影子”。

(二)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复杂而单纯的理论,怎样解决理论和时间、空间的差距问题是将其中国化的任务。现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便是对于马克思中国化的发展,通过这一制度以确保良性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要。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不同的问题与口号相关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体现在创造了一个能解决这个时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所推行的“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方案,均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熠熠生辉。值得强调的是,现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研究成果很多,但大众化研究很少,大众化不仅仅是指进课堂、进学校。大众化并不是单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听得懂、记得住、信得着,关键还是在于用得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只是被教条的运用就被当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意就改变了。总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的是一种双重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实践逻辑:党带领人民的长期实践

(一) 制度优势取得的丰硕实践成果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革新与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后,中国创造出一个个“中国奇迹”,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正在向实现“强起来”奋进,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经济正追求高质量发展。2020 年新冠病毒席卷全国,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 月13 日发布信息中,预计2020 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经济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政治方面,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不断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行政策与方针,做好再分配,保证公平与正义。此外,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将政治体制改革融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荣辱观与文化自信,保证人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此外,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不断提升软实力,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生态方面,国家提倡修复自然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绿色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新人。近年来,中国加大环保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行为严厉惩治,同时,培养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提倡垃圾分类。中国生态环境的好转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在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此外,在国家应急处理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在每一次国家应急处理方面得到充分展现。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中国一直秉承人民至上的原则,三个月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略性成果。总体治愈率高达94%以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总之,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仅是中国理论的孵化,更是中国制度的孵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构建起了“四梁八柱”,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的三种关系

中国取得一项项实践硕果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了三种关系,三种关系的正确处理使得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愈来愈大。

第一,正确处理好中国与自身的关系。首先,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古代传统生产力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产品,但意识形态有其能动性。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便是在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基础上得来的。同时,开展一系列益智类活动,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传唱经典”“上新了故宫”等等节目,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迷信的、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在于其放弃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均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世界目光齐聚中国。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公开解疑了许多问题,向世界和人民表明了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最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在1978 年改革开放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全球经济低迷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历届领导人均表示,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用40 多年的时间走过了一些国家数百年的道路,习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第二,正确处理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的关系。20 世纪苏联解体原因在于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走向了尽头,分析了苏东剧变的原因并且从不同角度捍卫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就,回应资本主义反共浪潮。中国始终坚持各国家共产党派要加强交流合作,提供斗争经验。抵抗帝国主义运动是全球性的,在彼此合作的基础上谋求更多层次、更大程度、更高平台的发展,努力建立统一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体系。多年来,中国一直活跃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是该会议的观察员,并曾先后15 次派代表参加该会,对会议的召开是十分支持的;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援助其他国家,号召团结一致共同抗疫。

第三,正确处理中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始终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与治理社会经验。马克思主义就是吸收人类2000 多年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复苏苏联经济。中国亦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吸收并消化西方优秀思想与文化。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积极与世界各国展开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崛起,西方世界针对中国的抹黑、恐华情绪和分裂行为等也在不断升级。美帝国主义的意图不是改善香港或新疆人民的福祉,而是促进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破坏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因为中国的日益崛起挑战了美国的全球经济和政治霸权。面对这些以“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为形式的帝国主义打压,中国表示绝不会放弃国家利益。同时,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监察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明代监察逾权对新时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分钟带你看懂监察委;帮你了解监察委的新知识
新设的监察委与纪委有什么不一样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