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为先 立德为基①
——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品格的培养策略
2021-05-14林瓈
林瓈
(舟山绿城育华国际学校 浙江舟山 316000)
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其定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后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又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学科培养人的活动的核心要求,关注着学生健康成长、生命质量与全面发展的全程,迎合了学校体育崇尚的教育理想与追求[1]。通过各方专家综合研究,确定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即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又将3个维度进一步细化成了6个要素的框架,其中包括体育品格、体育情感、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现了体育的整体面貌。体育品格作为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体育品格,再加上一些体育教师只注重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体育品格的培养,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将来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品格变得格外重要。
1 体育品格教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风尚标”。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学生形体的“工匠师”,也是打造学生灵魂的“工匠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若学生的不良行为未得到及时纠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体育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体育品格是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2]。它是学生思想品格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打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灌输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具备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锻炼出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最终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2 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品格的培养策略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体育品格包含守规则、能吃苦、善合作等,并且笔者参阅已有对核心素养中关于体育品格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规则意识、处事态度、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思维特质5方面对体育品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守规则在社会秩序构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处理事情有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是一个人良好精神品质的体现;人际交往中少不了沟通与合作;活跃的思维是助力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体育品格细分为5块内容,如图2所见。
2.1 有规则,守纪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纪律是一切活动进行的基础,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3]。当今社会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的坏习惯一味迁就、放任,最终导致孩子行为散漫,不听指挥,做什么事都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这就是规则意识浅薄的结果。从小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重点进行规则教育。例如,在开学前,体育教师就应该制订一套完整的课堂考评方案,包括出勤情况,着装规范,对待他人做到尊重和礼貌;上课过程中学会聆听,练习时态度积极向上,服从组织管理等,并且严格执行考评制度,常常在课堂上进行常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规则意识就会得到学生的重视,能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课堂中,教师会运用游戏法、比赛法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游戏或比赛的内容、要求及规则等。在开展前教育学生即便是游戏也有它的规则,并与学生共同约定。但凡参与者必须人人遵守规则,如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发生,必定要为违规而受到“惩罚”。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及破坏规则带来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公平、公正、诚信、自律的处事态度,有助于树立正义感,敢于指出不良现象,为体育学习营造了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2.2 讲责任,敢担当
社会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体育品格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4]。现在有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责任意识。例如,笔者在双脚连续跳跃小栏架的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踢倒小栏架后没有主动扶起并放好的意识,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走开了,总觉得这是教师该去做的事,这就是明显缺少责任意识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付与行动。教师还可以用培养小组长、小干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责任心。但是组长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每节课学生的表现来决定人选。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组都有一名组长进行管理,这样组长之间就会互相学习,更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图1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图2 学生体育品格框架体系
队列队形的训练是增强责任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军人的形象和品质,让学生观看阅兵视频,学习军人的气质和作风,也可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和集体展示,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另外,教师也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面对现在分裂祖国的各种独立分子的滋生与破坏,扰乱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因此,从小灌输学生的爱国思想就变得格外重要,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3 立目标,能拼搏
当今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力和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是体育教师培养体育品格的有效策略,有助于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有了目标才有方向,目标指引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课堂任务[5]。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体育项目,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鼓励、督促学生坚持完成设置的目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品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有投掷、跳远、跳高等项目,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简单目标,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再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一步步提高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下逐步提高练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使练习变得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学生在“坚持—失败—再坚持”的过程中体会成功来带喜悦,懂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拼搏,持之以恒的态度、坚定不移的品格方可达成,这对培养学生构建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不畏困难、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小学生的模仿力和好胜心都比较强,在相互模仿、比较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假如教师能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学习动力,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善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思想教育。榜样即是目标,无处不在,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课堂纪律、体育成绩、文明礼貌、积极动脑等方面,也可以是体育明星或优秀运动团队,如学习女排精神,讲述她们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师在表扬榜样时,一定要注意态度严肃,语气肯定,富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发挥自身潜能,意识到良好体育品格的必要性。
2.4 善合作,重团队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合作是一项技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让人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不仅给别人带来发展,还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学会分享。例如,在体操类的课程中,笔者会让学生相互保护和帮助,这就是很好的合作教学。由于受上课时间、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辅导,无法了解每个人具体的掌握情况,而合作学习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习小组人数少,每个人都能当“小老师”,方便彼此观察和辅导,促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体育中的团队精神包括团队意识、团队互助和团队奉献[6]。体育教师就要有策略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例如,篮球是一项集体形式的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树立全局观,摆正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在尽可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同时教会学生善于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的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做一些服务于团队的小事,表扬为团队着想、乐于奉献的学生,始终保持团队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为同一个目标而不懈努力,并在相互的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的体育品格。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融入团队的品格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交流中学会协调,尊重彼此,相互理解和包容,不吝赞美他人,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5 会动脑,乐创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会合作性的学习,还要重视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好距离让学生进行练习,在途中设置的各种障碍需采用跨、跳、钻、爬等方式通过。练习几组之后,教师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怎样设计障碍才能最快取得胜利。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各小组以比赛的方式来验证结果。以这样的教学手段,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举多得。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激发运动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学会用创新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入新颖的元素,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形成,这有助于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 结语
在新课改的宏观背景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坚持将体育品格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一代,使其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