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
2021-05-13丁柯文
丁柯文
我喜欢吃瓜子。
丰子恺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虽说我还不能称为“博士”,但对吃瓜子这事,可谓情有独钟。
我最中意的要数最常见的葵花籽。
葵花籽,顾名思义,是葵花里长出的籽儿。这葵花呢,就是向日葵。小时候,我老家也长了几棵。它们与一般的花不同,丝毫没有娇羞柔弱之感。相反,它们高大壮实,能长得比我还高,花盘比我的脸还大。它们总是向阳而生,永远把灿烂的笑脸捧给太阳。等它们再也抬不动自己大大的脑袋,像成熟的麦穗一样低下头时,便是丰收之时。
向日葵的花茎是中空的,用刀砍时,会发出“咔嚓”一声脆响。等它一倒地,我便迫不及待地掏出一颗瓜子,剥开尝尝。不知什么缘故,这瓜子几乎没有味道,口感也不好,软软的,带有水分,像放得太久,受了潮似的。我以为一定是摘得太晚了,于是便鼓着腮帮子去找奶奶。奶奶听后笑道:“傻丫头,着急什么,那还是生的呢!要先晒,然后把它们炒熟了才香呢!”我听后豁然开朗。
三四天后,瓜子们充分吸收了阳光的温暖,便可以下锅走一遭了。
这炒瓜子和一般的炒菜还真不一样,既不用大火来爆炒,也不用倒入大量的油,只需烧着小火,不停地用大铲子将它们翻来覆去。铲子虽又大又笨重,但我还是炒得其乐无穷。若是想吃五香味的瓜子,那仍是很简单的,只需将五香粉放入锅中翻炒,香味便会慢慢渗入瓜子中了。
在这期间,鼻子可真是享饱了福,没有浓烈呛人的油烟,只有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周围。香气出来后,双眼就不能轻易离开锅里的那些“胖娃娃”了,等它们一个个变得微黄,就可以出锅了。
瓜子黑黄相间,可能是自家长的缘故,个头并不是很大,但胖胖扁扁的,很饱满哩!小心地剥开一个,籽仁白白黄黄的,透出点稚气未脱之感。放入嘴中,细细咀嚼,口感真的和之前不同,变得香脆起来了!
接下来,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吃起来,两手并用,轮流向嘴里塞瓜子。一拿,一送,一夹,一顶,一咬,一吸,不过几秒的功夫,籽仁就完整地蹦入嘴中。我也等不及细细品尝,瓜子就滑下了肚。但那余香仍在唇齿间飘荡,回味无穷。
奶奶也拣起一粒瓜子吃了起来,不过动作比我优雅许多。她翘着兰花指,慢悠悠地把瓜子夹在牙齿间,咬的时候,头还微微一侧;取出的瓜子壳也是完整的,如朵朵兰花。好一副妩媚的吃相啊!
记得我爱上葵花籽的时间是在一年春节期间。下乡访亲时,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在门外的长椅上放两三袋用大红塑料袋装着的瓜子,还有蜜橘和花生。不管生人还是熟人,来到主人家都习惯性地抓一把瓜子,从不拘谨。伴随着嗑瓜子的“喀嚓”声,人们便渐渐聊开了。小孩子是绝对坐不住的,大把大把地往自己兜里塞瓜子和蜜橘,等大大小小的口袋塞得再也装不下时,便一哄而散,到田埂上去追逐打闹了。
过不了多久,我们便跑累了,再加上吃了许多瓜子,个个都口干舌燥了。蜜橘这时便派上了大用场,清甜甘美,既润了喉咙,又补充了能量。吃完后,我們便又继续闹腾了。
亲情、友情和趣味也因这简单的食物,变得愈发浓厚。
现在,老家不再种葵花了,我再也吃不到那天然的味道了。市面上卖的葵花籽味道太浓,总不如家里炒的好吃,吃不了多少就因舌头发麻而不得不住了嘴。当年的顽童们也都长大,不会再在田垄上打闹。绵软的泥路也都被灰白单调的水泥覆盖。
现在,只留下我一人在田边漫步,看着空荡荡的田野,回忆有瓜子陪伴的别样童年与在嗑瓜子的“喀嚓”声中演绎的温馨故事,食趣便与瓜子的清香和清脆的声响一同在记忆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