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2021-05-13郭璐璐范旭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西游记隐喻

郭璐璐 范旭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神话原型视域下的《西游记》英译研究”(项目编号:L20CYY001)。

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神魔小说,语言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研究发现:针对《西游记》中的隐喻翻译,一方面要尊重源语作者,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关照目标语读者,采取恰当的补偿手段,将源语中隐藏的文化内涵有效翻译出来,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西游记》;隐喻;翻译策略

作者簡介:郭璐璐,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引言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讲述了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上宰妖降魔,历经磨难,最后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中的神魔世界是参照人类世界建构的,是人类世界的模拟与延伸,本质上也是对人类世界的一种隐喻性映射。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神话原型特质的隐喻性文学作品。不同人物间对话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体现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因此,本文选取了余国藩和詹纳尔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对《西游记》人物会话中所包含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一、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20世纪80年代,萊考夫和约翰逊[1]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的研究提升到认知的高度,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同时,隐喻又深受经验和文化的影响。近些年,隐喻翻译研究也受到诸多专家学者重视。胡壮麟[2]论述了隐喻翻译经历的四个阶段,从修辞学、成分分析法、语篇分析法、语用学、文化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隐喻翻译研究。周红民[3]基于莱斯的文本功能理论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探讨文本类型和隐喻翻译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本功能为导向的隐喻翻译。王金安、欧阳云静[4]分析了国内近20年的核心文献资料,总结出隐喻翻译研究的三个特点。

二、《西游记》中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都与文化紧密关联。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源语中的喻体和喻义,还要反映出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针对《西游记》中的隐喻翻译,译者作为沟通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之间的桥梁,既要尊重源语作者,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以《西游记》及其两个英文全译本(以下詹纳尔译本简称“詹译本”,余国藩译本简称“余译本”)为研究语料,对人物会话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尊重源语作者,翻译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隐喻中喻体形象的选择反映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隐喻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在翻译此类隐喻时,译者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通过直译或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不仅有利于保持译文的“异国情调”,还有利于丰富目的语的表达。

1.直译法

由于人类生理机制、心理意识及物质世界的建构中都存在很多相似性,人类的认知思维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对《西游记》中,中西方读者都能够理解的隐喻,我们最好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原文中的喻体形象,这样既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及文化内涵,又能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例1:那长老挣着要走,那女子拦住门,怎么肯放,俱道:“上门的买卖,倒不好做!‘放了屁儿,却使手掩。你往哪里去?”[5]2382

这个例子中有两处隐喻:“上门的买卖,倒不好做!”和“放了屁儿,却使手掩。”詹译本和余译本中对这两处隐喻都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上门的买卖,倒不好做!”比喻主动找上门来,事情容易做成。主动找“上门的买卖”肯定好做,这是中西方读者共同的认知,不难理解。翻译时,詹译本省略了后半句,将其译为“Business bring itself to our door!”[5]2383。余译本保留了原文的表达习惯,将其全数译出,“A business right at our door”,“and you expect us not to do it ?”[6]555。

“放了屁儿,却使手掩。”是一个谚语,比喻事后再作无济于事的补救。两个译本都直译为“cover up a fart with your hand(s)”。放了屁儿,用手掩,肯定是掩不住的,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目的语读者不难理解。而且,保留原文中隐喻的喻体形象,有助于传达原文本中说话人的语言风格,也是表示对源语作者的尊重。

2.直译+注释

《西游记》中很多隐喻的喻体形象是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有时虽能找到对应的概念,却不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直译,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其中隐藏的喻义。因此,为了既能保留源语中的文化特色,又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翻译时应该添加注释进行解释说明。

例2:妖精听说,唬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的,把唐僧抱住道:“长老啊!我只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5]2748

这个例子中,“赤绳”的字面意义表示红色的绳子,喻指男女结成婚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月老都是用一根红线来牵男女姻缘的。两个译本都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有的喻体形象,在詹译本和余译本中分别译为“red thread”[5]2749和“scarlet thread”[7]193。但考虑到译语读者对“赤绳”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余国藩通过直译+注释的方式对“赤绳”这一文化负载词的内涵进行解释说明,“Note 13: Scarlet thread:husband and wives are said to have had their feet bound by scarlet cord or thread by fate.”[7]672

(二)关照目标语读者,翻译时应采取归化为辅的翻译补偿手段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结构、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历史及心理意识等方面差异巨大,源语文化中特有的一些意象和隐喻性表达,在目标语中存在着文化空缺,很难找到对等的概念,直译或音译又很难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针对这种文化空缺现象,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只能“得意忘形”,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的“功能对等”。

1.意译法

《西游记》中蘊含了很多中华文化中特有的隐喻性表达,译语读者很难透过字面含义联想到其引申的喻义。因此,译者不得不舍去原有的喻体形象,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用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将隐含的喻意翻译出来,以便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3:大圣忍不住骂道:“……若牙缝里道半个‘不字,就自家搓根绳儿去罢,也免得你外公动手。”[5]1124

这个例子中有两处隐喻:“搓根绳儿去”和“外公”。“搓根绳儿去”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人们有搓绳的生活习惯。同时,麻绳也是古人上吊自杀的一种常见工具。詹将其直译为“making your own rope”,而“搓根绳儿去”背后所隐含的“上吊自杀”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中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直译使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为何孙悟空要让他“搓根绳儿去”。而余译为“hang yourself with rope”,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舍去了“搓根绳儿”的字面义,却传递出了隐藏的“上吊自杀”的文化内涵。

关于“外公”一词,在此是虚指而并非实指。詹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为“me”。然而,余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为“Grandpa”。“外公”这个称谓暗示了孙悟空不把二魔放在眼里,含有鄙视的含义。从中体现出了源语文化中“以老为尊,以长辈为尊”的传统观念。我们的日常詈骂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骂人“孙子”,称自己为“爷爷”、“姑奶奶”等。然而,西方文化强调“人人平等”,弱化长幼间尊卑的观念。“Grandpa”在目的语中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内涵,将其直译出来很难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通过分析,两者的翻译各有利弊,将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翻译。

2.换喻法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对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造成影响。同一概念的表达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喻体。因此,为了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译者可以将源语中的喻体形象替换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的喻体形象或直接套用译语中的一些类似表达方式。

例4:行者看见道:“……常言道:‘众毛攒毬。你若拿得妖魔,救了师父,也是你的一件大功绩。”[5]1344

在这个例子中,“众毛攒毬”这个词语的字面含义是将众多的毛聚集起来可以做成一个球,比喻积少成多。在文中,喻指三个徒弟联合起来人多力量大。詹译本中将“众毛攒毬”套译为“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5]1345。余译本中将其直译为“a few feathers will make a ball.”[8]389。然而,在大多数西方人的认知中,“球”并不是由羽毛制成的,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不益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套译为“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则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意义的传达。

三、结语

译者作为源语和目的语间沟通交流的桥梁,针对文学中隐喻表达的翻译,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原作,翻译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通过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这不仅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表达,也有利于源语文化的对外传播。另一方面,由中西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应将隐喻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采取意译或套译的方法,将原语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有效翻译出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注释:

文中所举例子的汉语部分均选自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大中华文库《西游记》汉英对照版本。

参考文献:

[1]乔治·萊考夫,马克·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3-6.

[2]胡壮麟. 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理论[J].当代修辞学. 2019(4):1-9.

[3]周红民.文本的功能类型与隐喻翻译[J].上海翻译.2020(4):24-29.

[4]王金安,欧阳云静.国内隐喻翻译研究述评: 现状与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20(3):30-35.

[5]吴承恩.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西游记[M].詹纳尔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6]吴承恩.汉英对照西游记[M].(第三卷).余国藩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7]吴承恩.汉英对照西游记[M].(第四卷).余国藩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8]吴承恩.汉英对照西游记[M].(第二卷).余国藩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西游记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