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早期行走对快速康复的影响

2021-05-13吴小芳邓青春林卫欣张湘香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肠管体位切口

吕 淞,吴小芳,邓青春,林卫欣,张湘香

(1.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海南 海口 570311;2.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手术的康复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需要寻找最佳的手术、麻醉及术后处理方案[1]。影响康复的核心问题是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胃肠道康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腹腔镜技术已具备切口小、疼痛轻、手术创伤小、患者康复快等优势,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但有文献报道该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也没有明显改善康复速度[2-3]。镇痛药物的用量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单孔腹腔镜技术联合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切口疼痛,但对非切口疼痛的缓解有限。而非切口疼痛和镇痛应用的阿片类药物易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康复,同时也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影响胃肠道康复的因素。已知的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排气的方法包括缩短禁食禁饮时间等[4]。本课题组发现,术后早期行走会出现痛感先重后轻,排气速度加快的现象。本研究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联合局部麻醉完成确切的切口止痛,同时应用不影响早期行走的麻醉方案,观察术后早期行走对快速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60例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ASA分级为Ⅰ~Ⅱ级;首次手术且为择期手术;诊断为良性卵巢疾病,包块大小为4~15 cm;BMI<25 kg/m2。排除标准:有眩晕、癫痫、精神病病史;术前不能行走或不能配合完成指令性动作或无法完成VAS评分;存在困难气道,预计不能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术前中度以上贫血或术中出血超过200 mL。

进入术后复苏室前,根据诊断,按照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畸胎瘤对患者进行分类,同类患者随机编号,再随机分到对照组、坐位组和行走组,为排除因肿物内容物污染难易度和对腹腔刺激程度不同造成的干扰,分组时按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畸胎瘤=16∶4∶1的比例纳入,每组20例。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20)

1.2 手术麻醉及康复方案

入室后常规监测脉搏、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完成体位摆放,三方核查。开始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丙泊酚1~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瑞芬太尼1~2 μg/kg。气管插管后泵注瑞芬太尼,吸入七氟烷维持。插小号尿管。术中七氟烷、瑞芬太尼用量根据手术情况调整,建立气腹后根据CO2情况加大分钟通气量,并控制气腹压力在10 cmH2O。术野显露不充分时采用体位调整或加大吸入麻醉药物用量,以维持足够的肌肉松弛度。术中注意解剖结构辨认,精细操作,减少出血。开始关腹前停止泵注瑞芬太尼,关闭腹膜后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随后关闭七氟烷,增加新鲜气流量,并给与丙泊酚1 mg/kg,根据情况追加丙泊酚。手术间内拔除气管导管,分组后送入复苏室。

对照组:患者进入复苏室后仅给予安慰,采取自由体位。坐位组:患者进入复苏室后立即半坐位,安抚并告知坐位可改善疼痛,15~30 min后改为坐位,回病房后持续坐位1 h。行走组:进入复苏室后,告知患者虽然早期站立行走可导致疼痛,但最多1 h后疼痛即可有所缓解,坚持站立行走能促进快速康复;复苏室内进行早期康复,按顺序进行计算能力评估、空间位置评估、视力评估、半坐位及坐位适应、上肢锻炼、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出室;要求患者术后2 h内坚持行走,每次5~10 min,期间可坐位休息5~10 min。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切口渗血、切口感染、患者主动要求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点以及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出恢复室后0.5~1 h为密切观察期,记录出恢复室后0.5 h、2 h、4 h、6 h、8 h、10 h及12 h的VAS评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各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渗血。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组术后0.5 h与术后2 h、4 h、6 h、8 h的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h各组患者VAS评分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行走组术后8 h内的VAS评分累计值低于坐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各组要求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组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和坐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行走组术后0.5 h比较,P<0.05;#:与术后10 h比较,P<0.05

*:与行走组比较,P<0.05

表2 要求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和排气时间(n=20)

3 讨论

患者的术后疼痛成因复杂,按解剖部位可分成非腹部疼痛和腹部疼痛[5]。非腹部疼痛可能是内脏疼痛引起的牵涉痛,或手术体位放置为头低足高位时,肩托对肩部的压迫造成的肩部术后疼痛,或气腹压力过大造成的季肋部疼痛。而腹部疼痛可分为切口疼痛(躯体痛)和非切口疼痛(内脏痛)。对于切口疼痛,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是切口在脐,此处疼痛敏感度相对较低[6],联合长效局部麻醉药物的镇痛作用,切口疼痛可以被完全阻滞。对于非切口疼痛,研究显示恰当的体位可减轻疼痛[7-8]。本研究最终未采用文献中的体位做对照,仅比较自由体位、坐位和早期行走对非切口疼痛和快速康复的影响。

本研究中患者所表现的疼痛主要为非切口疼痛,其特点是对缺血、扩张、化学性刺激敏感,对切割不敏感,腹腔内敏感,盆腔内不敏感[9]。本研究认为,患者非切口疼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头低足高位会让肠管扭曲,造成部分肠管缺血,进而导致疼痛;第二,肿瘤内容物及血液污染肠管,由化学性刺激造成疼痛;第三,CO2残留在膈下,使肝和膈之间形成空隙,正常腹腔内压受到影响,导致韧带牵引,进而引发疼痛,同时,气腹压力和CO2吸收导致的酸中毒也会刺激膈神经,引起疼痛感[10]。

对于肠管扭曲造成的疼痛,重点是令其复位,这也是强调早期行走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行走会在0.5 h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但坚持早期行走的患者非切口疼痛可在2 h后明显缓解,且前8 h的累计VAS评分也表明,坚持早期行走可以明显缓解疼痛。行走是需要一系列肌肉参加的复杂运动,除腿部肌肉外还需要腹肌、膈肌、腰肌参与,这一系列的肌肉活动可刺激腹膜内肠管运动并使其恢复至正常位置,缓解因肠管扭曲缺血导致的疼痛,并有利于肠管顺序正向运动。

对血液、囊肿液等化学性刺激导致的非切口疼痛,行走也可以起到缓解作用。在刺激物还未因腹膜的吸收作用发生牢固黏附前,可通过重力作用将化学污染物沉积到盆腔。由于盆腔腹膜对化学性刺激源不敏感,因此可减轻腹腔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11-12]。

术后早期行走是强体力活动,对患者的肌力恢复和麻醉恢复程度有较高的要求。清醒患者体内的化学感受器可能会更敏感,更利于传递刺激到呼吸中枢,改善通气,提高体内氧分压,改善氧合,进而缓解疼痛,减轻呕吐[13-14]。同时,行走过程中膈肌下移,潮气量增加,分钟通气量增加,有利于CO2排除,可减轻CO2气腹所导致的疼痛。

通过排气时间的比较,行走对胃肠道的恢复最为有利,其次是坐位,而卧床休息则对康复不利。各组中均无术后切口渗血及切口感染,可见术后早期行走是安全的。

另外,本研究发现,在术后10 h左右,患者的局部麻醉药物作用消退,会导致患者的二次疼痛,此时可通过单次给予阿片类镇痛药物缓解疼痛。而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坐位或卧床患者胃肠道恢复的时间,如果将局部麻醉改为腹壁神经阻滞或应用更长效的局部麻醉药物,可能会降低此类影响[15]。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行走会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排气,有利于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肠管体位切口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