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米姆的跨文化传播分析——以《一剪梅》的海外走红为例

2021-05-13龚联康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米姆一剪梅雪花

□ 龚联康

2020年5月至6月,我国台湾歌手费玉清于上世纪80年代演唱的经典歌曲《一剪梅》突然蹿红于欧美最大在线音乐平台Spotify,并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陆续登上了芬兰、挪威、瑞典、新西兰等多个欧美国家Spotify平台的Viral 50(疯传前50)排行榜①,而《一剪梅》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其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受到的追捧。事实上,一如当年火遍世界的“江南style”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网络米姆(Internet meme)。网络米姆可谓考察和理解互联网条件下个体用户数字模仿行为的核心概念。网络时代的“米姆”既形式多样又层出不穷,各种流行语、表情包皆属此类,但网络米姆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理尚待挖掘和探查。目前,中外文化软实力还处于西强中弱的局面,而网络米姆在某种程度上则表现出平衡这一现状的传播潜力。因此,理清网络米姆跨文化传播的主客观逻辑,掌握网络米姆跨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文化输出都颇具价值。

一、米姆的跨文化传播

“米姆”是meme的音译,还被译作“迷因”“模因”等。1976年英国遗传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率先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此概念,他把古希腊语mimema缩写成meme,意为“被模仿的东西”②。作为一名生物学家,道金斯是从遗传学角度去阐释“米姆”概念的。他将文化的传承演进类比于生物进化的基本模式,正如生物的进化有赖基因的遗传一般,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进化则通过人类行为的模仿,也就是米姆的复制和传播得以实现。互联网具有交互性、低门槛、高自由度等特点和优势,这为网络米姆的复制传播和再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希夫曼(L.Shifman)认为网络米姆是“由互联网用户传播,模仿和转变的流行文化单元,也是由互联网用户创造、共享的文化体验”③。可以看出,网络米姆自始至终都带有明显的再创造特征,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自我复制”的简单范畴。

一般认为,米姆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和权力结构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米姆在异文化国家的流行。例如,早些时候有席卷全球的“江南style”,鸟叔韩国版本的《江南style》MV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网友的争相模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来自非洲加纳的“黑人抬棺”同样也在短时间内火遍全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米姆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还将更为频繁地出现。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界有关网络米姆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研究过数字米姆的跨国式政治和社会动员,如2018年在美国社交网络上兴起的反性侵“metoo运动”一度在多国社交网络上掀起类似风潮,显示了数字米姆巨大的跨国社会动员力量;美国学者希夫曼(L.Shifman)曾进行过一些关于米姆的跨文化研究,主要考察由互联网用户推动的全球化,研究米姆在全球范围内如何通过普通网民的翻译和个性化进行传播。她和同事以两个关于米姆的口头翻译为案例,研究过此种米姆由用户推动的全球化规模和程度。对于视觉化米姆的跨文化传播,希夫曼虽未做过系统关注,但她也指出,“相较于口头形式的跨国流通,视觉类型的米姆显然更具传播力,流动规模更大。”④总的来说,米姆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值得深挖之处甚多,与一些经典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的互动研究还尚待开启。

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出圈历程梳理

据了解,“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歌词走红可追溯至2020年1月6日,国内的快手用户“蛋哥”(演员张爱钦)在快手平台上传了一段原创视频。视频中,他独自一人站在茫茫雪地中,边旋转边清唱《一剪梅》中的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画面显得既魔性又颇具喜感。2020年2月2日,用户Buhj将这段视频搬运至YouTube平台,并命名为《Chinese man in da snow》。3月下旬,这段视频又被相继剪辑上传至Instagram、Tiktok等平台。最终于2020年5月至6月间,演变成为海外社交网络上热度最高的米姆。

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为主题的米姆式二度创作,迅速在Instagram、Tiktok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开来。一些网友专门挖出费玉清的原唱MV进行再创作,将之与一些音视频片段进行混剪。更多的普通用户则以“BGM+短视频表演”的模式加入到这场狂欢当中,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悲伤瞬间为素材,例如“向心仪的人表白被拒绝了,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作业写不完了,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我妈让我打扫自己的房间,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等。朗朗上口的旋律,经过简化的中文发音,加之社交网络的连通特性,“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相关的视听米姆迅速实现了多平台病毒式传播,成了“百搭”的社交流行语,人们开始“一言不合就雪花飘飘”。发展到后期,人们更是不分场合和聊天情景地使用它,在表达失语的情况下几乎都能用得上“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正如Urban Dictionary所给出的说明一样,“这句词含义是模糊的,它可以表示任何意思”。

三、“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视听文本分析

(一)“中式米姆”的跨语言符号引介

实现跨文化条件下的米姆引介,搭建沟通两个不同文化圈的符号桥梁,是米姆实现跨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完全以外来者形象出现的米姆很难得到异文化受众的认同,因此必须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本土化策略进行包装改造。外来的米姆在经过改良后,会更加突出本土文化特质,更符合异文化受众的接受习惯。

如果说“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几个字对于异文化的外国网友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难懂,那它的拼音译版则至少能达到让外国网友开口复述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式米姆在异文化背景下难以实现引介落地的缺陷,也为后续外国网友的模仿与再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符号条件。针对初始拼音译版不够纯正的瑕疵,海外网友还做了更为本土化的改良,推出了“xie hua piao piao bei feung shiou shiou”版本,显然更适宜全英文语境下的发音模仿。

由于拼音只具有发音功能,缺乏汉字的表意功能,在很大程度上“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只是一个符号,所表征的意涵只能放到相应的语境中去理解。一些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网友把歌词翻译成“The snow falls and then wind blows”,意为“下起了大雪,吹起了大风”。风雪漫天烘托了心境的悲凉与人生际遇的凄惨,这也是对拼音表述意涵缺失的一种补足。最初海外网友们的米姆创作也大多是贴合这一意涵展开的。

(二)利用异文化米姆的视听新奇感“圈粉”

一般来说,受语言隔阂所限,异文化的歌曲一般很难在其所属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形成传播热潮。即使“火出了圈”,也无非是语言以外的有利于传播的特征和要素发挥了作用,例如,歌曲的曲调足够魔性洗脑,MV音画结合带来的视听新奇感等。前几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和《PPAP》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走红看似并不具有前两者的形式特征,但深究之,其成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声音和肢体语言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因此音乐和舞蹈是全世界共同分享的文化形式。作为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清唱起来高亢嘹亮,极富上世纪80年代华语音乐的年代感。在欧美流行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海外年轻一代对这种来自东方的“古早旋律”几乎闻所未闻,乍一听甚至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新奇感。朗朗上口的旋律,陌生的语言,再配以视频中“蛋哥”的造型和演绎,视听相结合的米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逐渐在海外网友的猎奇围观中爆发出惊人的传播潜能,可玩性十足。

(三)找到米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着陆点”

跨文化传播为异文化间的意义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路径,即可从他者出发,对他者文化进行语境式理解,揭示潜藏于文化之间的冲突,并在文化的勾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受制于不同文化圈人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现实生活中几乎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共享的米姆样式。正因如此,所有能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米姆,或多或少都能够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意义着陆点”。希夫曼(L.Shifman)等人研究发现,“全球性”的笑话米姆通常有两大固定的主题——“性别差异”和“消费主义”。这几乎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人们所共同分享的意义空间。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此句蕴含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意境与审美旨趣。该句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文学表意手法,只有将“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解读出来,方能领会其中的意境旨趣。在该米姆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一些了解文化背景的热心网友对该句作了极富画面感的翻译解读,“The snow falls and then wind blows”,意为“下起了大雪,吹起了大风”,暗喻苍凉的心境和悲伤的心情。海外网友即使不能理解诗词所用的表意手法,但能理解此句是在表现悲伤心情也就足够了。显然懂得越是深入透彻,对这一米姆的共情就会越明显。《一剪梅》在芬兰、挪威、瑞典几个北欧国家走红度颇高,多少会有这方面的原因。一年中多数时间白雪皑皑的恶劣自然环境,显然更有助于这些国家的网友理解“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句所蕴含的“景中情”。

四、“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传播心理简析

(一)借“你的米姆”来建构“我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有三个理论要点,一是事物的意义由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二是人在此互动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元语言环境理解;三是这种理解有可能随着互动过程改变,绝非一成不变⑤。当一个跨文化的米姆剥离了若干异文化的标识之后,它就成了一个常见的本土传播符号,其所表征的符号意义经传播也逐渐变得面目全非。

结合“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意义演变历程来看,不难发现,传播初期的这一米姆或许还保留了一些初始符号的意义,例如“表示悲伤的心情”等;发展到后期,网友们不分社交情境都在使用这一米姆进行交流,“一言不合”就“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它几乎化身成一切表达失语的替代表述,可以表示任何意思。到这个阶段,米姆符号本来的意蕴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参与社交互动的双方都在使用它。双方的身份认同也并不通过彼此对符号意义的共享实现,而是通过使用米姆这一行为本身得以彰显。也正是这一逻辑的支配下,更多的网友参与到了这场米姆狂欢当中。

(二)群体认同促使米姆传播由“自发”转向“自觉”

社交网络上人们往往热衷于追捧炙手可热的米姆,因为在这个脱离现实要素的新兴网络社会当中,人们需要一个鲜明的符号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个体对群体认同的强烈需要反向驱使着个体去参与社交模仿与互动,以求得心理归属感⑥。因此,跟风使用一个流行米姆,去发布属于自己的伪个性化动态,就像是去接力完成一场模仿游戏,在这个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虚拟的社交认同。到此阶段,米姆的跨文化传播也由“自发”转为“自觉”。

一个跨国米姆的走红出圈,除了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玩性以外,能否迎合米姆使用群体的情感需求同样也很重要。随便翻看一下Instagram、TikTok等平台用户发布的有关“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短视频,不难发现多数用户制作的视频内容都是通过“BGM+表演”的基本模式呈现的。有的是表达关于男女之间情感表达迥异,有的是调侃日常生活中的囧瞬间,还有表达对某件事情感到无语的……一个看似以表达悲伤情绪为内容的网络米姆,竟然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情感表达需要,这背后体现出的还是网友期待获得群体认同的心理需要。

五、结论

通过梳理,本文研究发现了有利于“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几个视听文本特质:一是其拼音译版完成了本土化改良,绕开了米姆跨文化传播中最棘手的语言隔阂问题,化身成适宜在英文语境下复制传播的米姆样式;二是利用异文化的视听新奇感调动了海外网友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三是该米姆合理地勾连了他国传播语境,找到了传播的意义着陆点。除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视听文本特质,本文还对海外网友传播“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主观心理动机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该米姆只是一个进行在线社交互动的符号;此外,海外网民追求群体认同的心理对该米姆的传播也有促进作用。

注释:

①65岁费玉清在欧美爆红,为什么《一剪梅》突然在国外火了?[EB/OL].澎湃新闻,2020-06-2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38125.

②Dawkins.R:The Selfish 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89-201.

③L.Shifman.Memes in a digital world:reconciling with a conceptual troublemaker[J].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3,18(3):362-377.

④[美]利莫·士弗曼.米姆[M].余渭深,王旭,伍怡然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30-42.

⑤沃尔夫,马乐绿.布鲁默的“象征互动论”[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07):41-42.

⑥邓鹏.建构身份认同:论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J].新闻世界,2015(08):305-306.

猜你喜欢

米姆一剪梅雪花
一剪梅
俄图-22首在叙赫梅米姆基地着陆
从米姆视角看当今表情包的发展
业余时代的视频生产:抖音米姆式视频的起因与共性探析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一剪梅·初春
小雪花
相片米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