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老课文,越读越动人

2021-05-12任冠青

科教新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谋划动人司马迁

任冠青

中学时代的我,大概最懂得“不求甚解”的道理。诗词文赋中的深意如弱水三千,我只取最适合考试的那一瓢来饮。

往往要到数十年后,我们才会明白:潜藏在记忆深处的那句诗词、那段描写,原来是如此精妙。最近一次让我有这种感受的,是重读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读高中时,我对它的印象不过是“热闹”二字。

这两天再翻《史记》,才发现太史公将2000多年前的那场饭局刻画得多么栩栩如生,意味深长。这一酒局乍看起来有些杂乱,其实却经过了张良和项伯的精心谋划和安排。比如,在敌强我弱、汉军先入关中的情况下,刘邦一至鸿门便俯首示弱。而项羽将“卧底”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不仅反映了他处理问题的不成熟,还带有隐隐的理亏之意。

此后,樊哙在勇闯宴会后的一番讲演和看似直言不讳的质问,冲破了项羽的最后防线,甚至使他产生愧疚之感,不再决意杀掉刘邦。可是就像杨照在《史记的读法》中所言,这个大块吃肉、颇有些“莽夫”意味的武将,为何能如此条缕清晰、咄咄逼人地讲出与事实全然相反的道理,甚至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呢?显然,是提前谋划好的一场表演。在司马迁近乎白描的叙述之中,就这样布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飞白”,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另一边,范增三示玉玦、“恨铁不成钢”的着急,项羽从“按剑而跽”的本能式警惕到知道刘邦逃走后仍无动于衷等细节刻画,也让他们的性格特征得以凸显,为此后的乌江悲剧埋下了伏笔。

小时候读此文时如囫囵吞枣,哪里知道“食不厌精”的道理。如今重讀此段,没有了学业产生的催促感,也卸下了精准踩住“得分点”的压力,我竟不由自主地念出声音,感受着司马迁用千余字营造的跌宕起伏,仿佛置身现场。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彼时年纪尚小,人生经验极其匮乏,对世事的认知也相对粗浅。尤其是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若仅靠课本上力求客观精简的介绍,难免会有些隔膜,把不少感性的成分稀释和过滤掉。

正如不少人感叹的,老课文之所以越读越动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变了。当人走过的路多了,知识储备更为富足了,便更能懂得这些名家雅士的畅叙幽情与温暖慈悲。比如,时隔十余年重读《孔乙己》,再难嘲笑他的老实迂腐和“者乎”“固穷”,而是更能体悟到在那个时代,小人物是何其悲惨与无奈,鲁迅先生那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何是如此经典。

中学时学《触龙说赵太后》,满眼皆是解除对方防备心、步步深入的游说技巧。如今,看多了新闻里父母因溺爱子女所酿成的悲剧,才更觉那句“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用心良苦。

重读经典课文,被检阅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猜你喜欢

谋划动人司马迁
谋划好论证思路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爱拍摄?从明艳动人的你开始!
动人只在庸常处
企业发展战略谋划浅析
司马迁拒受玉璧
关于首都功能疏解的若干设想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