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点滴尝试

2021-05-12李敏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体师生创设

李敏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忽视人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其主体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就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则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一个创造者和探索者。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迫参与为主动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创设质疑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许多疑问,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学习品质。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致使学生的创造个性不断受到压抑和扼制。在活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事物,对所疑之处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發展其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对“渑池会见”这个故事里的秦王让赵王鼓瑟和蔺相如让秦王击缶产生了疑问:蔺相如为什么不杀了秦王?秦王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土上杀了赵王?这些疑问实际上包含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过程。教师就应鼓励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的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教材,深入理解。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是学生对描写“漓江的水”这段也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把写水“静”的句子完全放在一起?敢于怀疑课本、向教材挑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其实这正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也证明学生已不再是盛知识的口袋,而是在批判性的接受事物。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的质疑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便很快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面对挑战。

二、创设师生合作氛围,培养主体意识

大量实践证明,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承担起学习活动,将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一,新型的师生合作已不再是传统中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不仅反映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主体能动性。第二,总结归纳、分析解答不是老师一个人来完成,可以展开讨论。讨论应该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如小组之间、同桌之间、前后之间,不仅是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也应该讨论。使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分段中,师生之间常常意见不同。如果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就能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再比如,在朗读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我曾经使用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法。仅举第一诗句为例,教师先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学生再读“在追寻昔日的春光”。然后,由学生自己随意合作朗读。在这种合作中,学生是全身心的投入,处于一种积极的亢奋状态。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自己创造出了最佳的朗读方法,发挥出了最高的朗读水平。无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三、在教学评价中,培养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都是教师评价学生,新的活动观认为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服务,应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评价他人,包括评价老师。比如:在作文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还可以针对教师给予的评价做出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老师的评价,再思维后给自己作文的定位,今后努力的方向……评价,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也正是学生作为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同时,这种评价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学生的主体发展得以体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就要注意多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能动状态,激发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主体师生创设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创设未来
何谓“主体间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