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猪水肿病及其防治

2021-05-12耿艳丽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2期

耿艳丽

摘要:猪水肿病是一种由肠道内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急性、散发性、致死性疾病,又称胃水肿、大肠杆菌毒血症、浮肿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体格强壮但肥胖的仔猪中,且死亡率高达80%~100%,严重危害仔猪的健康生长。本文主要就猪水肿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阐述,以期在生产中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水肿病;大肠杆菌毒素;饲料管理;应激

断奶仔猪是指从小猪到育成猪,体重达到23kg左右的小猪,由于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在现代化养猪场中早期断奶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早期仔猪在断奶后容易受断奶应激、营养和生长生理特点等的影响,而出现腹泻、水肿等问题。其中部分仔猪在断奶1~2周内因营养过剩等原因导致肥胖,容易出现水肿病,猪水肿病是一种散发的急性传染病[1],死亡率极高,高致死率严重影响着断奶仔猪的健康,也不利于猪场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了解猪水肿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在猪生产中及时预防。

1猪水肿病的流行特点

猪水肿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营养状态良好、生长快、肥胖、体格健壮的仔猪,瘦小仔猪很少发病,数日龄的仔猪也有可能发病。该病的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在某些猪场或者某窝仔猪中出现,不广泛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春秋季节。

2猪水肿病的临床表现

猪水肿病是一种急性病,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的临床表现为猪只突然发病,卧床不起、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病程仅数小时,有的猪只出现不安,倒地后突然死亡,根本来不及治疗,即使采取治疗措施,效果也较差。发病前期的症状表现为前腿卧地,后腿站立,叫声嘶哑、口吐白沫,或者运动失调,四肢乱动。发病后期则后肢麻痹,无法站立,最后死亡。少部分猪只的病程仅为数小时,多数猪只的病程一般为1~2d,也有1周左右的。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心跳急速等都是该病的临床表现。水肿是该病的特殊症状,眼睑、头部、颈部、腹部皮下和结膜等部位出现水肿,部分仔猪没有明显的水肿变化。

3猪水肿病的原因

导致猪水肿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引起该病的病源

猪水肿病是由肠道内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病毒在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毒素再经由肠道吸收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量,就会导致该病的发生,最后死亡。

3.2仔猪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

仔猪的消化系统功能还未完善,功能不健全,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2]。为促使仔猪快速增长,可能会在饲料中添加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导致蛋白质难以消解,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脱水、腹泻等症状,从而引发猪水肿病。

3.3饲料管理不当

饲养方式仔猪需要规律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在断奶后,很容易因饲养方式和条件的改变引起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比如断奶前后突然由熟喂料改成生喂料或者由生喂料改成熟喂料、忽饥忽饱、猛喝一顿凉水等。

饲料营养不均衡仔猪的饲料营养需要均衡配比,任何一种营养成分过高或过低都有引发该病的可能。部分猪场为使仔猪快速生长,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蛋白质或者为降低成本在饲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不足:①蛋白质水平过高。因仔猪的消化功能不健全,对蛋白质类很难消化吸收,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较多的蛋白质饲料进入肠道内发生腐败,伤害消化器官,消化功能减退,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消化不充分的蛋白质进入肠道内引起肠道生物菌群紊乱,大肠杆菌产生毒素,经吸收后引起水肿;②微量元素的缺乏,特别是硒和VE的缺乏,研究表明这两种是必需微量元素,且在构建机体抗氧化体系中起协同和补偿作用,如若缺乏,会破坏正常的免疫系统,降低仔猪抗病力和免疫力[3],给大肠杆菌毒素的产生提供条件。

3.4应激因素

仔猪容易受饲养方式、季节、疫苗接种、转群、断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水肿病,因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仔猪免疫力低下,特别是在断奶后,失去了母源抗體的保护,加之自身未建立起完善的免疫系统,易发水肿病。另外,猪舍卫生条件差、饲喂过量、仔猪缺乏运动等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4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由于猪水肿病的引发因素很多,在实际生猪生产中,发病后很难找到有效的治疗措施,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为避免其发生,所以,采取多种预防措施综合预防是根本方法。

4.1加强对断奶仔猪的管理

断奶仔猪在断奶后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发育不健全,又容易受到外界应激的影响而发病,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断奶仔猪的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包括不经常更换猪舍、保持猪舍安静、适当增加运动以增强体质等。特别是对刚断奶的仔猪来说,应避免突然改变饲料营养和饲养方式,换料要有一个过渡期,让仔猪有一个逐渐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4.2加强饲料管理

猪水肿病多发于生长较快、肥胖的仔猪,与饲养过程中饲喂营养过多的饲料有关系。科学的饲料营养配比关乎仔猪的健康成长,应该根据仔猪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科学、合理配比的饲料营养,满足仔猪生长需要即可,不能因追求生长速度而添加过多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过高的蛋白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未消化的蛋白质进入肠道内容易引起大肠杆菌毒素的积累。饲料中硒和VE等微量元素不能缺乏,否则会降低仔猪机体免疫力。饲料添加要适时、及时,控制日采食量,切忌饲喂太饱,锻炼断奶仔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4.3加强环境管理

良好的卫生条件对仔猪的生长至关重要,及时清洁、消毒能避免病毒的滋生,要定期对猪舍、饮水工具、饲料槽等生产工具和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和干燥,日常的清洁消毒和防疫工作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控制疫病的大规模暴发。一有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和处理,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禁止与其他猪舍的猪只接触以避免感染。为了更好地防控,可在仔猪出生15~20d内注射猪水肿灭活疫苗[3]。

5小结

猪水肿病是一种病程短、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损失无法避免,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环境管理是关键,也是基本措施。只有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提高养殖场户的防疫意识,并掌握该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杨卫东.猪水肿病的症状与防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20(3):21.

[2]周强.猪水肿病的防治[J].畜禽业,2017(Z1):76-77.

[3]徐梅.浅谈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6(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