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灵魂
2021-05-12黄庆敏
黄庆敏
[摘 要]教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践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就要具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指爱己、爱人、爱物,体现为尊重、理解、关怀、宽容。仁爱是社会德性的总的形式,教师具有仁爱之心,便是社会德性的具体体现。师爱既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关怀的体贴入微。
[关键词] 教育;师爱;仁爱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坚持教育自信,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师德的最好体现便是对学生的“仁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对他们生活上的体贴入微,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努力地走到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动。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学生
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会化的过程,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平稳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换想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达到高层次教育目的。
教师的仁爱之心要求每一位教师真诚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学会欣赏学生,这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此更好地全面提升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教师的“仁爱之心”其实就是教师之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是没有血缘的爱,没有功利的爱,是理智的爱,这种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尊重之后而无往不胜的教育法宝。
二、教师要宽容地关怀、理解学生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的关怀并不是一味地妥协,而是教师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宽容的关怀不是迁就,是教师施展教育的艺术,在适当的情形下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与发展。
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农民工走进城镇,选择在城镇打工生活,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照料。而老人由于身体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只能照顾好孩子的吃穿温饱,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的父母则管不到。很多留守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产生很多不良的习惯。如沉迷于网络、不愿学习、对人没礼貌,沾染了社会上不良习气,久而久之 ,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生,他们性格孤僻、任性偏执、容易冲动,他们自控力差,习惯不好,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学习成绩普遍不好。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就更需要拿出更多的热心、爱心、耐心来呵护和抚慰他们曾经受过伤的心灵,帮住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想要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亲和力的展现,更是教师的师德之魂。爱学生是教师的责任,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留守学生的需求更为强烈,为了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我决定先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联系,向他们讲述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情况,并提醒家长,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糊口之必须,但绝不能因为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不要借口忙而忽视家中的孩子,不要用钱来代替对孩子的爱,孩子才是家庭的希望,家长要多与孩子联系,多与老师联系,多与家中老人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另外,我还与家中的爷爷、奶奶交流,希望他们不要溺爱、姑息、迁就孩子,要经常向孩子的父母汇报真实的情况,并督促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一次次电话,一句句话语,让这些孩子的心里倍感温暖,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久违的父爱、母爱。
俗话说“趁热打铁”,为了让他们彻底改变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平时的工作期间,我经常与这些留守生沟通交流,做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我发现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有的学生已经学会洗衣做饭,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很懂事,很坚强,有的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我抓住这些优点,及时表扬,并让班级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树立他们在班级中的威信,我经常创造机会,正确引导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也不可放松,我帮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他们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鼓励他们多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通过我的坚持和努力,孩子们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也融入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中。这些留守生只是因为父母外出,他们心里承担不起这份孤独和失落,他们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份爱心,留守生的生活就会多一份精彩;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份爱心,就会铸就留守生的幸福生活。
三、教师要真诚地信赖、关爱学生
没有爱的心灵,是贫瘠的沙漠,是不会长出红花绿草般的美德;没有爱的教育,是干涸的河床,是不会泛起情感的涟漪,绽放心灵的浪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要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的爱,因为这种仁爱,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直接体现。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仍是尊重、理解和关怀。这种爱包括呵护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满怀欣喜地期待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用人格启迪人格,用真心换真情,是教师自始至终把爱心融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关爱的心态分析学生的不足与过错,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最终育人的目的。
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我们一旦付出就会像母爱和父爱一样伟大。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教师从事培养人的工作,更需要这种“爱人”的情怀。教师既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全心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标志,教师要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始终怀有仁爱之心,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发动、维持、促进的功能,忽略学生的情感会使学习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将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合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理智的诚实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不仅是一条途径,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无限魅力。堅守师德底线、立德树人,方能扛起肩头责任;全心全意陪伴,仁爱育人,教育才能春风化雨。爱,更是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海花.浅谈爱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时代,2016,(09).
[2]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