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
2021-05-12田媛
田媛
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思想史学者,其主要哲学观点是关于确定生命伦理界的四个境界,即他以现代人的"觉解"为基础,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即自然伦理、功利行为界、德修道境界和天地合一的境界。这四个人生境界不仅对自我任何生活价值如何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且对我们如何管理当代国际的社会秩序,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指导性。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政治社会的重要指导性。
关键词:超大自然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功利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道德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天地合一修行境界
冯友兰,字芝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所谓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六本书,都是以《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和《新知言》为题材。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而他提出的“人生境界论”,则是在《新原人》六书中提出的。在冯友兰的这些作品中,他们对人生哲学有着强烈的看法和民族观念。对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人生境界与觉解
说起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境界?不同佛教学者对觉悟世界的理解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佛教哲学中所谓的境界认识,是否指由于自身的意识活动,直接导致对人成佛觉悟的主观和觉悟的内在状态。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泛指自然的境界,仅泛指位于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自然界限或客观景象。正如最初的《列子周穆王篇》中所述:“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道以其境界之名为所接,古莽海之国。”这就是对世界的初步理解,而现代学者在对“人的境界”方面的不同理解,现在境界更多地倾向于对知识和道德的修炼。冯友兰从佛学与美学两个角度研读人生哲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主观的体验和感觉而产生一种心灵状态。冯友兰认为,“每个普通人由于不同的个体差异,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对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正如在我们眼中,一块石子可能是普通石头,而在地质学家眼中,石子可能不像一块石子那么简单,也可能是一个宝物。这与孙正律教授所著哲学通论中提到的同一句话在老年人和孩子眼中有着相同的意思,它们对不同人有着相似的“觉解”,也就是价值和含义不同。“觉解”的觉悟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上,而且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境界中。人生可以也是宇宙,而不同人对生命宇宙有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不同“生命境界”,而对于不同层面的“觉悟”划分,则是对人生境界的不同层面。
“觉解”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一个概念系统,它是理性和超理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对宇宙人生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感知,即使人类不理解和不了解宇宙的存在意义,宇宙人生的存在并不因为人类的认识而受到影响,它还是它不因为人的主观因素而消失或者灭亡。人生也是如此。冯友兰将人生境界按照人们的不同“觉解”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如果从大小的高低顺序来看,自然境界的状态应该是低层次,最小的是高层次。也就是说“自然境界是人对宇宙生命最低程度的觉解”,在自然境界理论中,这类人对周边的外部环境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感知,但这种觉解仍是非常微小的,人类仅仅在一种能力上对自然的适应而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自然,而对于保护自己的人来说,只是有本能地对自然的保护和改造。没有觉悟。
像一些原始人、刚出生的原始婴儿以及一些知识能力水平非常低的原始人都具有属于自然界的境界传说中的原始人的知识范畴,这是由于他的思维和行为是自发产生的,是自然统治的结果,而非主观统治的结果,自然界中的人缺少自我意识,因此对生命的觉悟并不清楚,因此自然界中的人的生命和意义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值。而冯友兰则认为,照人所以是人的标准,即人的理论说,自然世界并非人的应有。
2.功利境界
功利界相对自然境界更高一层,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对宇宙生活在自然界的人更有程度地理解,但这种“觉解”只限于追求“利利”,即处于功益界的个人只觉解了一己之利和一人的权益,但对人性和本理并无更深的觉悟,而对人性和人之理则没有更深的觉悟。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一种只顾个人的私利,只看着别人的情况。处于此境界的人认为:“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攘攘,都是利往。”但现在,我们所谓的利不是单纯自身物质层次的“利”,这里所说的“利”更广泛地指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利”,而且更多地指精神层次的“利”。现代社会中的人大多在功利之上,他们为自己的私益而努力。这种追求“利”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对社会发展、国家和谐社会建设都不利,也对社会稳定有害,如果每个国家的人都变成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暴徒经常社秩序混乱的情况,这个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因此功利的人,不能是人类都有的境界。
3.道德境界
在人的境界层次上,道德水平的层级比功利水平更高一些,所谓道德水平就是指在这一境界中的人们不再仅仅追求自己私利,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一境界中的人们觉解与行为都考虑了社会层次,也就是对社会利益的考虑。也就是道德界的人,从出身于个人之私欲,升华为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即道德界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的正性、人之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发展需要靠社会、依赖他人,认识团队的力量。
道德界的冯友兰被称为“贤人”,所谓贤人就是“行义的”,而不是“利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之利和社会之利,这正是道德境界人品行高尚的体现。冯友兰的道德界继承了孟子、孔子、宋明理等儒家的人格界限内容。
道德界的人在道德界中彰显出社会的一面,从他人与社会角度对人的价值进行分析。人的发展与社会无关,人是从属于人的。一个人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社会的发展和发展却离不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所有的社会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是维护社會和健康的关键。
4.天地境界
境界的最高層次是天地,如果从“觉解”的角度理解,人们在宇宙生活中最深层次的“觉解”,也就是冯友兰笔下的“殊胜解”即从“觉解之质”的角度理解,天地界就能被理解为人类对正性和宇宙本质的完全理解,人类性格是人类的本质,而人类性格是人的本质。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本性。人的理性,宇宙的理性,即人的天理,也就是人的天理性。达到天地者,不仅可以认识到社会、宇宙的全貌,而且可以认识整个宇宙。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人不仅能意识到,人并非社会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宇宙中的唯一部分,人不仅是理论上的实践者,而且人不仅是理论上的实践者。自然世界的人,在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自在性,原始的本能的一种反应活动;而功利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在本能的基础上多出了外在的私利,也就是说多了几分被利益所支配的不自由的反应。道德界中人比功利界中人要高,在于他们能够从社会的整体角度自觉地处理问题,整体的利益比个人的利益要高,是一个获得社会范围内自由的人,他们生活在世界的最高境境就是天地,他们不仅能达到道德界中的自觉,更重要地是实现宇宙最大的自由,这是一个人性的实现,也是一个自由界。自觉与自由高度统一,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们常被称为“圣者”。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促进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两个方面,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四境界说的历练与递进,个体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冯友兰对生活境界的看法有利,它对人类追求正确的世界观,生活的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都起着重要作用。冯友兰的境界所提到的人生价值,不在物质条件的丰富,而在于内心幸福,为社会和其他人的贡献,对维护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来,郑家栋,陈鹏.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J].中国文化,1996,1.
[3]王鉴平.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述评[J].学术月刊,1987,12:005.
[4]田文军.冯友兰人生境界论评析[J]中州学刊,1990,2:01080.
[5]邓联合,徐建科.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J].学海,2005,3:113.
[6]任剑涛.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J].哲学研究,1996,2:007.
[7]张岱年,熊坤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之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