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源市三北五期山地营造水土保持林技术初探

2021-05-12尚鹏程

种子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程建设

尚鹏程

摘    要:通过三北五期工程建设,凌源市的生态建设已是农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因营林势头越来越好,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加快绿化荒山的步伐,推进生态事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凌源市;三北五期;工程建设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5-010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27.22       文献标志码: B

凌源市地处辽宁省西部,界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北与建平县、内蒙古宁城縣毗连,东北与喀左县接界,西南与河北宽城县、平泉县接壤,南与建昌县、河北青龙县相连,东南与建昌县、喀左县接界。凌源市是亚沿海地带,距渤海直线距离仅100 km,受燕山山脉的阻隔,大陆性气候较明显,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少雨,风大而多;夏季气温偏高,多暴雨冰雹;秋季昼夜温差大,雨水少降温快。凌源市总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达20.25万 hm2,其中有林面积8.95万 hm2、灌木林面积7.72万 hm2,森林覆盖率50.8%。苗圃地总面积400 hm2。

三北五期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育人工森林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从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入手,以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为重点,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建立具有强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直接针对部分区域现存大面积荒山等绿化现状,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技术措施,更好地促进森林植被依靠自然条件进行恢复,尽快使植被生长进入良性的演替过程。

通过防护林建设,培育人工植被群落,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兼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施用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低产林改造等造林与管护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1   建设目标与建设布局

1.1   建设目标

由于凌源市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环境恶劣,因此三北五期建设主要以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通过植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3种方式,达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防护效能,最终实现区域内山青水秀、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1.2   建设布局

在区域范围内,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植被生长状况的不同,总体布局在5~10年内,将区域范围的荒山山场进行人工造林。由于区域内原生态植被遭受水土流失问题较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通过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多种造林及管护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以荒山治理为单元,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强植被建设与保护,加速生态平衡,改变现有荒山自然面貌,提高森林覆盖率,以减少和避免各类自然灾害。

2   造林技术措施

人工造林是三北五期工程中荒山造林的重要措施。根据实际现状,结合《造林技术规程》,制定三北五期人工造林技术措施,通过造林、幼龄林抚育管理直至成林。在这些环节中掌控好关键的造林方法,采用适合本地区的优质苗木,结合整地、精心栽植,达到一次成林的目的。

2.1   造林地整地技术

在造林时,遵循不破坏原有造林地块植被现状、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植被的前提,造林后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生长结构。

整地时根据造林苗木的营养杯大小结合整地,一般本地区造林苗木采用造林坑整地措施,规格一般为长50 cm、宽50 cm、深50 cm或30 cm不等。坑与坑间的行距2~3 m,株行距3 m。根据造林地块的地势走向采用环山等高定行距,因地制宜定株距。挖栽植坑时取坑底部土在造林坑的下沿筑埂,栽植苗木时表面的土壤回填至造林坑底部,整地密度保证在74株/667 m2。

2.2   造林树种的选择

根据气候、土壤、降雨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合于本地的造林苗木主要有山杏、刺槐、文冠果、油松、侧柏、五角枫、大扁杏、蒙古栎等耐寒树种。

2.3   苗木选择

一般根据区域性造林要求,选择适合造林地块的造林苗木,根据土壤现有生态状况,选择造林苗木。如土壤条件偏中壤土,可选择蒙古栎为主要的造林树种;如造林地块土壤偏沙壤土质,可选择山杏、油松、侧柏等苗木。一般用苗标准为蒙古栎2年生苗木,油松、侧柏等一般选用2~3年生营养杯苗。以上对苗木的选择要求均为优质Ⅰ级苗木。

2.4   造林苗木栽植

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一般分为两个造林季节,一个是春季造林,另一个为雨季造林;春季选择在每年的5—6月为准,雨季造林选在每年的7—8月造林。

春季造林栽植苗木时,以大扁杏、刺槐、苹果等苗为主,采用的栽植方法为“三埋两踩、一提苗”的中心植苗法栽植。具体方法为:苗木放置栽植坑的中心位置呈90°角,人工扶苗,栽植的苗木根系舒展,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苗木根系伸展出栽植坑外的剪除;栽植好苗木后,将栽植坑周围的底土回填至坑的内部,填土后留有部分坑沿,保证浇水不溢出为准。

雨季造林用苗,首先应加强运输管理的工作,如造林苗木为外调苗,应及时检查营养杯苗是否存在脱水、苗木与营养杯脱离等现象,雨季造林树种多选油松、侧柏、蒙古栎等苗木。具体的栽植方法为:将造林苗木的营养杯放置栽植坑内,检查苗木根系有无伸展营养杯外情况,如苗木的侧根伸展出营养杯外,利用工具剪出即可;放置好营养杯将表土回填至栽植坑内,浇水后及时覆膜,减少后期水分蒸发,保证造林成活率。

2.5   造林苗木后期管理工作

无论何时造林,都要及时进行管理工作,后期主要包含对苗木的补植、浇水、病虫害防治、幼苗抚育管理及管护等工作。

苗木补植:在造林地块内,无论采用任何造林方法,都会出现苗木死亡的现象,这时就要及时发现、及时补植,保证苗木的共同生长。

苗木浇水:因造林地块降水不同,苗木的需水量大不相同,对用水量较大的苗木及时进行浇水,保证苗木正常用水、正常生长发育。

苗木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防治,坚持防早、防住的原则。

幼龄苗木幼抚工作:在造林时设计幼苗抚育,一般幼苗抚育为5年进行两次,雨季造林的幼树,在造林当年的秋季和第二年的春季进行抚育,进行第一次抚育后视苗木的生长情况适时对幼树进行第二次幼树抚育工作。

苗木的管护工作:造林苗木成活后应对造林苗木加强管护,杜绝人畜破坏,以保证造林成果。

3   营造山地水土保持林的三大效益

3.1   生态效益

以民生林业、生态林业为主,突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进行国土治理和环境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增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一般林地可增加300 m3/hm2森林蓄水能力,每公顷森林林下年保土22~30 t/hm2,增加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1.2%~2.5%、氮含量0.06%~0.1%、磷0.03%~0.1%、钾0.5%~2.4%。因减少林下水土流失,成林后的水土保持林每年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3.2   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林成林后针叶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中的蓄水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首先,林副产品。按水土保持林成林后,1 m3生产林副产品(小杆)25根计算,成林后间接经济效益增加120万元,纯收入达到40余万元。其次,水土保持林林种为经济树种,例如扁杏、山杏等林种,可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根据现行情市场,如管理得当,每年每667 m2可收杏核150~200 kg,价格3元/kg,那么仅杏核的收入就会增加900~1 200元。

3.3   社会效益

以下将从气候环境、社会经济及就业、提升林农健康水平3个方面,对水土保持林对社会提供的效益进行分析诠释。

3.3.1   气候环境

无论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成林后,林区夏季白天温度低于无林区0.5 ℃左右,有林区夜间会高于无林区0.4 ℃;林区内的相对湿度,夏季白天高于2%,夜间高于4%;推迟早霜期、延长无霜期,有林区与无林区相比,可延长植物生长期5~15 d。

3.3.2   社会经济与就业

成林后的水土保持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拉动地方经济,提升社会产值。采用与农户合作经营的管理模式,不但能提高農户的积极性,还有效减少毁林等案件的发生。

3.3.3   提升林农健康水平

成林后的针叶水土保持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针叶林还能过滤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因喀左地区春季气候较干旱,容易引起沙尘暴。成林后的针叶林可有效阻挡扬沙天气,减少空气中的沙粒等,成林后针叶林每天可吸收0.5 g/hm2左右的氟化氢,每年油松树可滞尘约36 t/hm2。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工作等压力,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植被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标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拉动地方经济,还能提高生态效益,提高森林质量,形成治理与开发互融互惠的人工森林植物群落,对本地区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稳产丰产、振兴地方经济、使林农脱贫致富起到现实且深远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建设
风电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分析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数据库软件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新型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