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

2021-05-12侯晓蕾苏春婷

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地居民景观

侯晓蕾 苏春婷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参与式设计;社会治理;人民城市;风景园林

1 相关背景

1.1 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

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历程到了第四阶段,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转向以参与式为核心的微更新时期[1]。我国对老旧小区的改造从注重修缮建筑和基础设施为主,逐渐拓展为对建筑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研究,从增补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升级为对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和防灾建设。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采用一种更为柔性、生态且微干预的方式关注人与环境的联系,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科学性和美学价值。

参与式更新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多元治理背景下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空间更新模式[2]。随着城市化在国内的推进以及人民参与规划和决策意识的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的更新模式深耕社区基层文化精神的过程响应了我国推行的老旧小区“共同缔造”理念,蕴含着城市存量更新过程中多方广泛参与的价值倾向,包括民众价值观的再造。基于公众参与的更新,通过开放和灵活的方式,从项目初始到结束深度推动社区群体的空间参与,有效应对全球化结构“自上而下”的冲击,不仅关注社区物理空间层面,同时关注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空间体验主体的内心与精神文化层面,包含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

1.2 人民城市与日常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黄浦江畔考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3]。人民城市,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人民城市理念下,“人民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建设为了人民、城市建设依靠人民、城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治理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4]。老旧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其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深刻链接着居民日常生活的交流与交往。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把握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城市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同样需要聚焦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重视居民的主体地位,帮助重建日常生活,将人从程序和工具中解放,塑造具有“生活意义”的空间场所。风景园林学视角下,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特有的平常景观氛围,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更新应当关注平常景观,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公共空间“日常生活化”。可见,人民城市理念倡导对于人民日常需求的尊重。

2 老旧社区的居民需求与行为活动分析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日常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映像,反映了琐细、平淡的生活细节和居民生活的原真性。通过观察、记录和研究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居民的需求,分析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帮助焕发空间生机,营造可生长、可持续的公共空间。

2.1 老旧社区中的居民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5个递进的需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承载着相同的5个要素[5]。

生理需求作为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感知与健康需求;安全需求保证人在公共空间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健康保障等,确保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正常进行;社交需求联结居民的情感与归属,公共空间触发居民之间的社交关系,建立亲密的社区邻里关系,帮助居民形成集体记忆,增强社区归属感;尊重需求作为较高层次的需求,表现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参与空间建设发挥个人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自我实现需求鞭策公共空间不断升级,达到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高级融合,包含居民在空间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快乐感、责任感、热情度和自身创造性等内驱力(图1)。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需要首先对居民的基本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挖掘针对性居民需求。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居民需求、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图

2.2 老旧社区中的居民行为活动分析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提到了户外活动的3种类型,分别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含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类型的活动,自发性活动则只有在人们有意愿,且于特定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发生,社会性活动由以上2类活动发展而来[6]。

根据对北京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空间中常见的必要性活动有上班上学、收取快递、外卖配送、生活购物、等候、处理生活垃圾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基本满足必要性活动,但随着诸如外卖配送和收取快递等新生活方式的兴起,公共空间的功能和特性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老旧社区中最具魅力和矛盾性的户外活动往往是自发性活动。通过对自发性活动的研究,分析居民如何通过重新定义和占据空间能够帮助理解现状空间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社会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类似,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由于自发性活动的重要性深刻影响着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表1记录了北京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几种发生频率较高的自发性活动,包括积极的空间活动和消极的空间行为。其中,积极的居民活动包括晾晒、晒太阳、棋牌活动、聊天、游戏、种植、健身和停车等,消极的居民行为有杂物或垃圾堆放和私搭乱建等。对2类居民活动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正向疏通空间,基于居民需求合理分配空间功能,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并消除空间中的不良行为,提升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品质。

表1 北京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自发性活动

3 居民需求导向的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

3.1 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挖掘

随着年轻小区的不断兴起,老旧小区的原有优势不断地被削弱,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兴小区,老旧小区的胜势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通过挖掘逐步被淡化和遗忘的老旧小区历史文脉与“社区精神”,为户外公共空间注入小区的“文化性”和“在地性”,寻求被弱化的邻里关系。不同历史建设时期的老旧小区具有不同的人文基础,如单位大院与市场经济时期的商品房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老旧小区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特征,完成空间的转译,形成特有的空间场所精神,促进公共空间再生。

公共空间的历史与文化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的原真性,关注不同人群的日常活动需求与居民自发活动,尊重空间环境使用上的习惯或生活规范,激活消极空间,体现居民的生活印记[7]。此外,塑造平常景观空间,采用一些低造价、低维护成本的景观材料与植物配置,辅助以“生活美学”和“平民景观艺术”理念帮助居民建立审美认知与水平,激发居民的自我更新意识[8]。

3.2 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由于历史建设的局限性和居民使用方式的改变,现状空间存在着一部分碎片空间,分散性强、面积小、辐射范围集中,或闲置或居民活动行为丰富。通过关注老旧社区中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空间,挖掘空间特征和居民行为活动特点,丰富和补充现有公共空间网络[6]。

在一个较大尺度和维度中,基于对社区整体资源分布的观察,梳理公共空间中功能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识别空间中不足的部分,选取具有更新价值潜力的碎片化空间,针灸式介入空间,以小触大,带动社区整体空间品质的提升。对碎片化空间的整合利用,其特点是投入资金小、微干预、成效快、辐射范围广且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原真性,弥补老旧社区空间功能和资源短缺的局限性。

3.3 社区触媒介入激活

社区触媒介入激活的方式如“催化剂”一般,利用非常规性的设计方式促进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反应,可以是一种个人的空间体验感,也可以是交流交往,其目的是通过空间这一“容器”激发居民在空间的创造性以及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试图融合居民活动与空间之间的矛盾性,塑造居民之间相识、相知的可能性,营造社区归属感。

设计介入的方式常常体现了社区营造的过程,介入方式较为多元,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设计”,也表现为临时性的装置、景观事件、公示与展览等[9]。随着中青年人口向新兴商品房的转移,老旧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复杂的人口结构意味着丰富活动的必然性,蕴含着不同人群产生交集的可能性,通过策划一系列“景观艺术事件”作为空间的媒介,融入老旧小区的历史文化线索,设计有趣的活动形式能够引发居民对场所的关注,增加居民之间互动的概率。场景式的空间将重组成新的关系网,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文化”内涵。通过在空间中融入景观互动装置、互动游戏、动态展览、科普教育活动、移动式花园、景观市集等多种形式,作为空间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粘结剂,唤醒和构建人们对空间的记忆。

3.4 参与式设计营造

参与式设计营造包含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共建和设计后期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体制,是社区营造在景观微更新中的人文体现。传统的设计方案是直接由专业团队经过调研与居民访谈后,根据设计师的专业认知素养进行场地的把握和预判,继而主导设计,形成最终设计方案。参与式设计则是以更深入的组织方式,如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居民参与场地的设计工作。设计团队与居民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感知对方的设计认知磁场与相互的信息反馈,促进设计方案的高效进行,保证空间设计最大化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参与式设计过程使居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参与者而不是形式上的建议者与反馈者,促使居民真心参与社区建设,并展现其真实的空间活动需求。

居民的参与式设计不是空间更新的最终目标,参与式空间营建与后期维护管理机制有助于实现居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创新型的项目施工工作由施工单位统一实施转为多元参与共建的方式。由于景观微更新强调介入的轻微性,场地的建设除了必要的专业施工团队介入,部分极具安全性的建造工作鼓励居民踊跃参与,如景观墙绘、花池砌筑、认知牌制作与花卉种植等营建活动。

4 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实践

4.1 参与式需求调研

常营小微绿地更新实践通过现场观察法、体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得地基现状认知和居民需求认知。

基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常营福第社区6~7号楼间,是社区公共空间的一处小微绿地,面积约为1 300 m2。绿地毗邻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与北辰福第幼儿园,社区内绿地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公共空间中针对中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完善,儿童活动设施相对薄弱。基地主要承担社区绿地观赏和晾晒功能,四周较为封闭,空间可达性差,辨识度弱;绿地内种植着物业用于增补绿化的月季花,植物种类较为单一,种植层次较弱;地形缺乏变化,空间关系较差(图2)。

2. 基地调研信息

不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居民对空间的使用需求产生矛盾。绿地中的晾晒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数量不足与落叶污染等问题;居民常常选择绿地边界外的空间晒太阳,或在绿地前的楼道下棋与交流。根据调研报告分析得出居民对绿地改造的意愿强烈,晾晒、聊天、休憩、儿童娱乐是居民迫切的功能需求(图3)。

3. 问卷调查部分数据统计

4.2 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参与式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又称合作设计或者协同设计。与传统的设计工作机制不同,常营小微绿地更新是一个参与式设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举办了多次“参与式设计工作坊”,邀请大小居民朋友们参与花园的设计,居民在设计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对空间的需求和对初步方案的建议与意见(图4)。

4. 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参与式设计工作坊,一方面提升居民对社区空间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空间更新的方向。经过方案整合和转译,最终确定了“玫瑰童话花园”的功能设计,包含玫瑰花园、体育健身、儿童游乐、社区小课堂、艺术墙绘、昆虫旅馆和艺术晾晒等。多方参与的方式使设计以更加全面的空间对小区各个年龄段居民开放,打造适老化、无障碍,儿童友好型的活动空间(图5)。

5“.玫瑰童话花园”建成效果图

4.3 参与式共建和维护

社区空间的优化提升需要满足生态、艺术、宜居和可持续等要求,参与式营造需要依托恰当的空间创新模式实现社区共治。对于社区更新而言,社区参与式设计营造的对象和内容的确定非常重要。“玫瑰童话花园”参与式共建延续了“参与式”设计理念,从花园开工到建设,迎来了很多社区居民朋友们的参与。营建活动包含画瓶子、铺草皮、砌花池、共筑“福”字、画墙绘等,居民们以自己的力量建设着属于他们的“玫瑰童话花园”,展现着个人责任感与社区的凝聚力(图6)。

6. 参与式共建照片

5 总结与展望

随着老旧社区更新逐渐向精细化管理和品质提升转变,民众的社会价值和空间价值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行为出发,了解公共空间中居民日常的活动特征和规律,有助于保留生活的原真性,体现并挖掘老旧社区的特点。同时,参与式的景观微更新通过小规模、低影响和低造价的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改造,符合社区未来的发展,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猜你喜欢

绿地居民景观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