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以江苏省为例

2021-05-12

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建营造技艺

王 翔 朱 凯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园林特色、高质量推进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传统园林营造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状况下,以江苏省为例,积极探索实践保护和传承的方法途径,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园林建设,创建融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当代精品园林景观,为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提供有益思路和方法。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探索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园林体系。为此,江苏省高度重视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规划建设之中,进一步提升江苏传统园林保护水平以及城乡空间文化特色与功能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与社区美好生活的共同缔造,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共享的园林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宜居生活。

1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1 营造特征

传统园林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包含各类古典建筑,其中亭(图1)、台、楼、阁、堂、轩、榭、廊、桥(图2)、舫等是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形式[2-3]。其独特的造园要素包括叠山理水(图3)、景观建筑、植物小品、园路铺地、匾额楹联(图4)、花墙水岸、石刻雕塑等;其建筑主要技法包括木作、瓦作、石作、假山、街砌、油漆、彩绘、雕刻等。所有这些构建了传统园林的建设要素,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还有文化艺术,传统园林营造技法至今仍影响着我国园林的设计与建设。

1. 蠡园四季妙亭

2. 狮子林接驾桥及紫藤架

3. 狮子林临池假山

4. 个园匾额楹联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最早始于春秋吴苑,由最初皇家活动场地发展到宅园一体私家园林,与人居环境共融,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工巧匠奠定了江南园林的建造基础,并形成独特的传统造园技艺。明代造园家计成撰写的《园冶》是我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将园林创造实践总结凝练,并提升到理论层面,计成设计建造了代表作扬州影园;清末营造专家姚承祖撰写《营造法原》,记述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并建造苏州怡园;明代建筑匠师蒯祥,作为江南杰出的工匠代表,是故宫、天安门城楼的主要设计、建造者,苏州“香山帮”的创始人[4]。史书记载“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2009年“香山帮”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 保护与传承意义

传统园林反映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名片。江苏苏州、扬州已在海外建造20余个作品,包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洛杉矶“流芳园”、新加坡“蕴秀园”、加拿大温哥华“逸园”等佳作,它们成为展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园林的文化特色。而现代园林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创新,需要从传统园林中汲取养分和灵感[5]。

保护与传承传统园林营造技艺是维护中国园林文化之根本。传统园林营造技艺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完善的体系和独特性,其技艺复杂、工种繁多,失去传统园林营造技艺,将失去古典园林,失去中国园林文化底蕴。

1.3 传承困境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以往主要靠优秀工匠通过“师传口授、师徒相传”的方式予以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建筑体系的发展,传统营造技艺日渐式微,工匠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6]。传统园林建筑熟练工匠愈来愈少,高水平工匠逐渐老化,营造技艺面临失传。其主要原因有:(1)现代公园的发展使园林走向公共化,园林功能内涵及服务对象在转变,园林的建设风格在转变,传统园林的市场趋小。(2)现代建筑材料、设备、工艺对传统建筑技法产生冲击,钢筋水泥替代传统建材,机械化代替手工,使得古建园林“仿制品”泛滥。(3)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学习难度与劳动强度较大。其营造方式体现在“技”与“艺”的融合,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化人才多年的历练,如过去“香山帮”学徒时间要3~5年。同时传统建筑营造为体力劳动,工作艰苦,收入低下,现代年轻人大多难以坚守。目前江苏大多数建筑与园林企业缺乏古建工种,优秀工匠越来越少,而且80%古建工匠在60岁以上,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其中古建雕刻工、石工、假山工等已近失传。

2 江苏省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2.1 应对策略

江苏近年来积极开展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将传承古典建筑与传统园林营造技艺列入江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省政府制定发布《江苏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苏办发〔2017〕63号),将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列为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六大工程之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江苏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的实施意见》[7],明确提出具体目标,梳理出一批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特色工艺,建立了一批从事研究、教学和培训的专业基地,优化完善一批制度标准,培养造就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

据此,江苏开展传统园林营造技艺调查研究,了解古建园林企业、技术工匠、优秀技艺传人以及古建工程情况。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江苏传统建筑特色调查和传承研究》《江苏传统建造技艺调查》两个课题研究,调查完成江苏13个省辖市的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研究[8],并委托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等,参与组织实施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才培训,着力培育园林行业的当代工匠队伍,助力提高江苏传统园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传统园林在现代社会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园林汲取传统营造智慧,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以更优的园林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进一步提升江苏传统建筑和园林保护水平以及城乡空间文化特色与功能品质。江苏传统园林朴素的“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美”的造园理念,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思想,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诸多可借鉴之处。

2.2 实践探索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传承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延续传统脉络,原真记录与当代传承并重;丰富当代内涵,加强保护与活化应用并重;多力推动发展,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并重”的“三个并重”原则,从技、人、物3个层面来推动园林技艺的当代传承和活化,积极探索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实践[9]。

2.2.1 组织抢救性记录

(1)编撰《传统营造大师谈》。组织江苏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访谈与工作实景摄录,目前已完成29位设计大师和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实录资料,根据部分资料编撰完成的《传统营造大师谈Ⅰ》已于2018年5月正式出版。

(2)拍摄营造技艺分解短视频。组织拍摄“江苏传统建筑与园林营造技艺”的视频资料,尝试运用视频方式记录传统工艺操作技法,建立视频资料体系。将主要古建营造技艺如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街砌等拆分为若干节点,结合具体工程,请有经验的工匠现场操作,将每个实操知识点摄制成3~5 min的短视频。视频将真实记录传统营造技艺的形成,也可作为教学资料,初步计划拍60~80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门成立课题,委托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组织相关学校、企业合作,邀请专家工匠指导,2019年试拍完成3部,2020年拍摄15部,打算3~5年时间完成全系列教学视频制作。

(3)拍摄典型古建全流程建造、安装视频。尝试以一座古典建筑为例,记录建造全过程,完整体现营造技艺。目前已组织拍摄教学片《歇山方亭》。

(4)研究出版《江苏古典园林实录》。研究总结传统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收集优秀、具代表性园林资料,确定其特色、价值,并进行重点维护与宣传。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设研究课题,收集整理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实录资料。通过调查摸底,收集汇总江苏现存传统园林数量、历史沿革、保护管理等情况,将1911年前建造的324处古园林列入目录,明确挂牌保护,对其中62处经典园林实施重点保护[10]。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写《江苏古典园林实录》一书。

2.2.2 培育高水平工匠队伍

(1)建立实训基地。制定《江苏传统建筑与园林营造技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苏园协〔2019〕4号),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申办,要求每个工种必须配有优秀工匠担当教员,且具备足够的实操场地及工艺示范点,重点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实际操作知识和能力。

(2)创新匠师培训办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操教学为主的培训思路,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多元化分类培训。以短训为主,普及古建园林营建知识,培养懂专业的管理人员;以专业工种为主,培养实操技术工人;以1+X方式,结合职业技术学校学历教育,培养有专长的高级职业技术工人;采取“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技艺传承方式,培养高级工匠、传承人。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木工、瓦工等10余个班次古建园林技能工种培训,积累实训经验。

2.2.3 建立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1)园林古建工种列入省职业技能工种目录。省住建厅、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四部门联合颁发《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12],明确将园林古建相关工种列入江苏省职业技能工种目录,并对开展培训考核评价提出要求。

(2)确定省级职业技能评价机构。江苏省人社厅研究制定首批面向全省的职业资格评价机构目录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目录,改革技能人才评价、等级认定机制,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评价规范框架下,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由评价机构自主确定,促进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相衔接。研究确立省级社团第三方评价机构,经省人社厅考核,由行业协会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承担全省古建工种职业技能评价工作。

(3)制定《评价规范》。研究建立传统营造技艺人才评价体系,协会组织编制《古建工种(木工、瓦工、假山工、油漆工、彩绘工)职业技能评价规范》,经省人社厅审核通过并予发布。同时建立考题库,由主管部门备案。

(4)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师资和评价队伍。通过选拔培训建立职业技能评价队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健全培训制度,推动企业落实。通过提高师资和评价队伍建设,为下一步广泛开展培训考核工作奠定基础。

2.2.4 研究建立激励机制

(1)申报非遗传承人,挂牌匠师和优秀工匠工作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2名国家级、8名地方级非遗传人[11]的申报工作。完成《江苏省匠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江苏省优秀工匠管理办法》的研究编制工作,为匠师和优秀工匠工作室的申报和评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建立专项人才信息库、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企业库。针对传统营造技艺鲜明的地域特色,为进行更大范围的挖掘、保护、遴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和优秀传承企业,寻找散落在江苏省各地的传统营造技艺各工种传人,研究建立江苏省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传承人挖掘和保护制度,建立专业人才库和优秀园林古建企业库。

(3)研究扶持古建园林企业专项政策。如苏州市制定香山古建企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承接专项古建工程。

(4)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江苏省园林古建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园林古建行业高技能人才,带动各地普遍开展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

2.2.5 加强理论技术交流合作

(1)加强学术交流活动,传播园林艺术深厚底蕴,传承工匠精神,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苏州园林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研究苏州园林在设计、建造、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材料,保护传承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新苏式园林。“扬州园林与园林文化高峰论坛”基于扬州园林的论述,推进古典园林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同时通过建立院校与园林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助推园林人才的培养。

(2)培育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化。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苏州市成立“香山帮”营造协会的基础上,成立“香山工匠学院”“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与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的传承人以及相关企业链和院校的深入合作,架起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桥梁。

3 结语

江苏省的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处在初始阶段,近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一方面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园林文化,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园林建设中,有利于建设融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当代精品园林景观。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秉持着“人民城市”理念,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需要紧密结合,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的提升,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与社区美好生活共同缔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为人民留下更多绿色空间。

猜你喜欢

古建营造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古建军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古建抗震有绝招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