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法的高校边缘空间评价
——以华东交通大学校园为例
2021-05-12施青峰
施青峰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高校也在不断扩张蔓延,但大部分高校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只单向考虑了高校内部空间,忽视了高校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即对高等学校边缘空间的忽视。高校的文化、景观等是良好的社会公共资源,却难以被周边居民所利用;高校成果也难以结合社会环境转化为实际;学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难以得到足够的社会锻炼[1]。生硬单一的边缘空间界面,例如在高校边缘筑起的大片围墙,导致边缘土地利用率不高,还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品质。高校边缘空间的研究对高校的全面规划建设,形成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具备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高校边缘空间的研究文献主要为综合论述,其中有部分研究从环境心理学出发,对高校边缘的景观设计进行研究[2];还有将心理边界与物理环境边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校边缘空间特征[3-4]。本文是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运用SD环境语意分化法,对比分析因子分析法等,通过学生对高校边缘空间的描述参量进行评定分析,进一步定量地得到研究对象的主要影响因子。
2 研究对象介绍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华东交通大学双港东大街两侧的校园边缘空间(图1)。
学校被双港东大街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分布理工科专业;北区主要分布文科专业。南北两区边缘空间有较大差异,南区边缘分布着商业居民楼、校门、绿地景观、科创中心等功能的空间(图2,3);北区分布着教学区、居民区等功能的边缘空间(图4)。
3 调研方法
3.1 SD法
SD法,又称Semantic Differential法。这种方法是1957年由C.E.奥斯顾德(C.E.Osgood)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运用于建筑领域的SD法是为了研究人群对目标空间的各个环境因素特性的心理感受,并依据这些心理感受制定出“建筑语意”上的尺度,而后将这些参量进行评定分析,以此来准确描述目标空间的概念和构造[5]。
3.2 评价因子
针对高校边缘公共空间评价,选取了20组词汇(正反义词)来评价华东交通大学与双港东大街边缘公共空间。
3.3 评价方法
评价设置为7级,以0作为中心,从左往右分别为:非常(3分),比较(2分),一般(1分),两可(0分),一般(-1分),比较(-2分),非常(-3分)(图5)。
图5 SD问卷调查表
4 调研采集
此次问卷分发对象为在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包含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问卷分发对象分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为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非专业组的问卷分别在南北两区随机发放并一对一收集。发放问卷50分,有效收回49份。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问卷回收情况
5 调研结果
汇总49份有效问卷的20个因子平均值,根据不同分类绘制折线统计图,分别得到综合评价时态图(图7),专业与非专业组评价时态图(图8),文理科学生评价时态图(图9)。
其中平均值结果大于0的表示该因子评价较高,小于0的表示该因子评价较低。
6 结果分析
6.1 综合评价分析
从综合评价时态图中(图7)可以看出,平均值大于0的因子有15个,从大到小依次为:“光明的”(0.65306),“开敞的”(0.6122),“容易找到的”和“有高校气质的”(0.5306),“植被多的”和“传统的”(0.4898),“有秩序的”(0.4286),“管理严格的”(0.3878),“安全的”和“整洁的”(0.3469),“交通便捷的”(0.3061),“方便的”(0.2449),“热闹的”(0.2245),“指示标牌完善的”(0.2041),“美的”(0.0816);平均值小于0的因子有5个,从小到大依次为:“新的”(-0.9796),“有趣的”(-0.6122),“变化丰富的”(-0.4694),“有吸引力的”(-0.3878),“设施完善的”(-0.1633)。其中“传统的——现代的”为中性词组。
图7 综合评价时态分析图
由以上平均值可看出,学生对学校边缘空间的评价主要为正面的,但正面评价小于1分,说明学生对于校园边缘空间持肯定态度但认可度不高。毗邻干道两旁的行道树生长繁茂,致使亮度和开敞程度因子分值不高。学校出入口停放共享单车,对于秩序感,管理程度,安全感和整洁程度指标有较大影响。因为线型的交通空间缺乏景观节点和交互空间,所以空间吸引力不足,气氛较为冷清。调研期间,学校正在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和围栏与原来的在样式,颜色等方面相距不大,导致新旧程度因子的平均评价为陈旧。边缘空间主要为人行道,界限为围栏,空间缺乏层次感,变化感和吸引力。周边设施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路灯被树冠遮挡,夜晚亮度不够和垃圾箱没有按照实际需求投放等。
6.2 专业与非专业评价分析
由图8可得,除了“容易找到的”这一因子外,专业组因子评价都低于非专业组评价,主要原因是专业学生受过专业学习,有专业思维的影响,对于空间的品质、变化、气氛等要求严格;非专业学生对部分词汇的理解不如专业组深刻,对导致了部分因子差异较大,例如:“有秩序的”,“有高校气氛的”,“交通便捷的”等。对于直观可见的因子,专业与非专业组差异不大,例如:“整洁的”,“新的”,“容易找到的”等。
6.3 文理科学生评价分析
由图9可得,文科生在热闹程度、美感和空间氛围等方面评价高于理科生评价,理科生在安全感和方便程度等方面的评价高于文科生评价,可以得出,文科生对空间、意象感知和艺术感更为敏感;理科生在一些可量化的因子中,比如指示牌数量,设备数量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这种现象源于受教育过程中因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思维差异。理科生对于数字更为敏感,思维更注重逻辑性;文科生偏向感性,想象力更为丰富,看待事物容易带入情感色彩。
图8 专业与非专业评价时态图
图9 文理学科差异评价时态图
7 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
7.1 数据处理过程
对数据spss 19.0版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 和 Bartlett的检验表格(表1),解释的总方差图(表2),旋转成份矩阵图(表3)。
从表1可知,调查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786>0.7,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2可知,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以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一共有5个,5个公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72.624%。
?
?
?
7.2 因子归纳分类分析
(1)表3为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表,各项指标符合预期要求,可将20个问题分类为5类因子,根据其特征可进行归纳分类。
(2)因子分类:在因子轴1中,“容易找到的”,“交通便捷的”,“方便的”“安全的”四个值负荷量较高,且四个因子与调研对象的可达性安全性有关,所以因子轴1可命名为安全便捷因子;在因子轴2中,“有高校气质的”“美的”“有秩序的”“设备完善的”四个值负荷量较高,对应着空间氛围,空间设计感受和空间细节等评价标准,所以因子轴2可命名为设计因子;在因子轴3中,“变化丰富的”,“吸引人的”,“新的”四个感知因子分值较高,且三个因子与调研对象的空间感知有关,所以因子轴3命名为感知因子;在因子轴4中,仅有“植被多的”,因此命名为绿化因子;在因子轴5中,“传统的”分值较高,因此命名为风格因子。
(3)共性因子分析:调研对象由这五组因子影响着,每个因子的贡献水平各不相同。
“安全便捷因子”(22.672%)占比最大,但因为可达性与城市交通有主要关系,所以边缘空间质量与便捷程度、亮度和安全感有较大联系。重要性第二的为“设计因子”(19.979%),在改善和增加边界空间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并把硬件设施与校园文化相联系以此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是“感知因子”(13.908%),其中空间丰富度,新旧程度对于空间吸引力有很大影响。“绿化因子”占比8.089%,植被覆盖率作为唯一的要素也具备较大作用。“风格因子”占比7.975%,说明高校风格对空间评价有一定影响,但要结合学校本身教学特色选择合适的风格[6]。
8 优化策略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对学校边缘空间持肯定态度但对其认可度不高。结合“安全便捷因子”,“设计因子”,“感知因子”这三个因子(‘环境因子’,‘风格因子’占比不高且综合评价分值较高。),针对目前学校边缘空间留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安全便捷方面
高校边缘空间是城市与高校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从城市到高校边缘再进入高校内部,可以通过增加指示的标志,设置具备引导性的文化墙,醒目的高校入口空间等方式来提高学校入口的可识别性。由于靠近东大街,城市干道两边都有城市路灯,但在晚上由于行道树的遮挡,学校边缘人行道较阴暗,可以沿着人行道增加地灯,或者沿着围栏的底部设置壁灯,增加亮度。
(2)边缘空间设计方面
围墙或者围栏是边缘空间中最常见的景观要素之一。调研对象主要用围栏作为分隔,与城市之间形成了视线交流,但形式单一(图10),可以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气氛,采取不同形式和材质的围栏或者用绿地和围栏相结合的形式(图12),来软化校园边界空间[7]。在当前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开放校园”的教育革新理念仍要贯彻。学习南区小吃街,把边缘地下空间用于商业或其他性质的公共空间,安全期间对外开放,疫情期间对校内服务。同时疫情期间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在直接对外的边缘空间(例如南区利通大厦,南区幼儿园次入口)增加缓冲绿地,不仅能减少与外界直接接触,还可以获得良好的自然环境。
图10 南区围栏
图11 改造策略
(3)在空间感知方面
南北区边缘空间较线性单一。在单纯线性空间增加点状的景观、小品或者面状的广场绿地(图13)。例如利用南北区边缘空间的两座山包,形成高校与城市接触的“口袋公园”(图14)。学校与外界隔离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可以在临近入口处用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学校风采或者在临近学校内部景观绿地处借鉴中国私家园林“ 透景, 夹景, 对景,障景, 框景,漏景,”等手法[8]。
图12 改造平面
图13 口袋公园
9 高校边缘空间改造意见
一,安全便捷方面:①根据实际需求完善高校边缘空间公共配置,例如,在商业性质的区域布置休闲桌椅,增加垃圾桶;提高学校出入口附近的亮度,同时考虑树木对于路灯的遮蔽因素,在不同的高度增加灯光。②在高校入口沿线适当布置导视系统,引导人流。③在校园边缘布置师生服务站点,小卖部,报刊亭,打印店等,及时向校内外提供紧急需求。
二,设计因子方面:①采用多种形式来划分校内外空间。用绿化,高差,围栏,水面等隔而透的形式展示校园文化,景观。②边缘的分隔不宜线性单一,根据功能性质变化形式,丰富层次性。③边缘商业空间可设置在地下或者在地面增加缓冲空间,减少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同时采用灵活的营业方式,在安全期对外营业,疫情期封锁关闭。
三,感知因子方面:①高校可适当与社会共享边界景观,建设“口袋公园”。②线性边缘空间适当增加点状景观或小品,面状的公园、广场和绿地等,丰富空间界面和层次。③使用新式材料和色彩。
10 结语
通过SD法对华东交通大学主要边缘空间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学生们对空间环境的喜好有所不同,但在空间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相近的使用需求。利用平均值对比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高校边缘空间评价差异,主要差异原因和影响高校边缘空间的五个因子,并也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和优化方法,希望对华东交通大学新建西大门周边的边缘空间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