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价值评估
2021-05-12晁增华徐吉洪华朝朗杨忠兴罗怀秀龚纯伟
李 晋,晁增华,徐吉洪,华朝朗,陶 晶,杨忠兴,罗怀秀,俞 瑶,龚纯伟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2.昆明麦普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1)
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大部分国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自然保护地的重要资源保护、生态空间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资源特征、发展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高吉喜等从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空间保护和保护机制3个方面概述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2]。栗海军等分析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我国森林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及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等内容[3]。张婧雅等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资源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4]。章伟成等分析了丽水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5]。赵金发等从政策、管理、资金、人才与技术、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发展措施,助推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6]。
云南省有10种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370处,保护地内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物种和景观资源,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201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8]。2020年3月,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71号函部署要求,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部署推进2020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本文分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概况及其资源现状,并就其保护价值进行评估,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和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自然保护地概况
目前,云南省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石漠)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国家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10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370处,面积共556.58万hm2,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14.51%。其中:自然保护区164处,面积286.74万hm2;风景名胜区66处,批复或上报面积(下同)201.33万hm2;森林公园57处,面积17.96万hm2;湿地公园19处,面积5.97万hm2;地质公园13处,面积27.35万hm2;沙漠(石漠)公园5处,面积1.07万hm2;矿山公园1处,面积2.38万hm2;水利风景区23处,有面积数据的18处,面积4.48万hm2;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处,面积3.28万hm2;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1处,面积6.02万hm2。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共370处,空间分布为滇西北24处、滇中83处、滇东北62处、滇西72处、滇西南66处、滇东南67处,其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5个自然保护地跨州(市)分布,跨州(市)保护地每个州(市)统计数量为1,总数相应核减。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的州(市)是大理州,共49处,分布最少的是迪庆州,共7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州(市)国土面积比例最大的是怒江州,占比最小的是普洱市。
2 自然保护地资源现状
采用云南省国土三调行政界线,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进行统计,得到保护地矢量面积为474.76万hm2。
2.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分类指标,保护地内林地面积364.40万hm2,占保护地总面积的76.75%,是自然保护地土地利用主要类型。由于历史遗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内耕地面积27.83万hm2,占保护地总面积的5.8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3.98万hm2,占5.05%,住宅用地1.97万hm2,占0.41%。这些区域存在人类活动频繁,无主要保护对象,保护价值低等问题。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土地利用现状见图1。
图1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土地利用现状Fig.1 Land use status of nature reserves in Yunnan Province
2.2 森林起源和类别
现有保护地森林按起源分为天然林342.75万hm2、人工林47.04万hm2,分别占保护地森林总面积的93.78%和6.22%。按森林类别划分为公益林333.04万hm2、商品林56.75万hm2,分别占保护地森林总面积的85.44%和14.56%。保护地内人工林和商品林占一定比例,人为活动较频繁,保护价值低,不利于保护地保护管理和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现有保护地森林按起源和森林类别统计见表1。
表1 现有保护地森林按起源和森林类别统计
2.3 生态系统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与环境之间、森林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统一体系,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稀树灌木草丛等12种类型,面积为397.26万hm2,其中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为124.10万hm2,热带季雨林面积最小,为 5 878 hm2。保护地原始林面积129.9万hm2,在保育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科学研究、药用及经济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全省有15.56万hm2湿地在各类保护地中得到有效保护[10]。草原生态系统面积为7.50万hm2。
2.4 重要物种
根据云南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共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点 16 017 个,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 1 523 个,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 6 186 个,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 7 918 个,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点390个。全省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1 235 种,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1 101 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134种。分布于现有自然保护地的分布点有 6 547 个,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686个,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 1 961 个,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点 2 801 个,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点199个。其余均分布于现有自然保护地外,亟需对其栖息地和生境进行保护(图2)。
图2 野生保护物种分布点及受保护状况Fig.2 Distribution and protected status of wild protected species
调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1 101 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91种,极小种群野生动物10种(大部分种类与国家级保护物种重叠,下同)。分布在自然保护地内的重点保护动物786种,占调查动物的71.3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0种,极小种群9种。其余均分布于现有自然保护地外,亟需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及其受保护情况统计见表2。
表2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查及其受保护情况统计
调查重点保护植物物种13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1种,省级保护植物13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24种。分布在自然保护地内重要保护植物111种,占调查植物的82.84%,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8种。其余均分布于现有自然保护地外,亟需对其生境进行保护。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及其受保护情况统计见表3。
表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及其受保护情况统计
2.5 景观资源
保护地内的景观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其中自然景观资源以生物景观为主体,还包括地文、水域、天象与气候景观。现有保护地内地文景观主要包括溶洞、喀斯特、峡谷、雪山、古生物化石、矿山等,如石林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水域景观包括江、河、湖泊、瀑布、温泉等,如九大高原湖泊、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等。生物景观包括原始林、草甸、候鸟迁徙景观、竹林等,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天象与气候景观包括朝霞夕阳、云雾、雨景、星空等。
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建筑、园景、遗址遗迹。现有保护地内建筑与园景主要包括古镇、原始村寨、原始民居、佛塔、佛寺、梯田、故居、石刻等,如建水风景名胜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等。遗址遗迹包括古建筑群、红色文化遗址、石器遗址、铁路遗址、茶马古道遗址等。
3 保护地保护价值评估
3.1 多样性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美誉,亦是世人瞩目的“生物基因库”。云南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的生物物种种类居全国之首。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自然保护地内森林生态系统种类有12种,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根据云南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共分布有重要野生动物物种 1 201 种,重要野生植物物种195种,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 1 101 种,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物种146种,保护地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和植物物种受保护率为71.39%和82.84%。保护地内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遗传资源和不同纬度不同气候类型千余种观赏植物,是重要种质资源基因库。保护地内景观资源丰富各具特色,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和天象与气候景观4大类19类。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建筑、园景和遗址遗迹两大类13类。有些保护地内景观资源保护价值极高,达到国际水平,其中有3处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4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处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保护了90%的典型生态系统、27.61%的湿地生态系统[10]、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重要的地质遗迹、自然风景资源。
3.2 典型性和脆弱性
云南省分布有15个典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内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地内分布有雪山、冰川、峡谷、高原湖泊、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壮美的自然景观,涵盖了全省重要的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如:“三江并流”奇观、云南省最高峰——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丹霞地貌、怒江大峡谷、滇池、洱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罗平峰林、澄江动物化石群、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石林。这些重要自然景观在各类保护地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由于受其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具有脆弱性。(1)保护地内大面积连片的同一植被气候带很少,生物物种呈零星点状分布,每一生物资源存量小,而且分布十分零散,生态适应能力低,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极大;(2)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影响,如滇西北、滇东北海拔高、气候冷凉、山高坡陡、山地贫瘠,滇东南片区自然保护地内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生态环境极其脆弱[9];(3)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地处相对偏僻区域,部分位于高山、亚高山生态脆弱带、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带和热带森林生态脆弱带,一旦破坏则难以恢复。
3.3 稀有性和特有性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0种,极小种群野生动物9种,受保护率分别达87.50%、76.92%、90.00%。自然保护地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8种,受保护率分别达82.93%、82.72%、75.00%。自然保护地为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植物、极小种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境,各级别珍稀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均达75%以上,保护成效显著。
云南特有种及极小种群包括巧家五针松(Pinussquamata)、鹿角蕨(Platyceriumwallichii)、富源杜鹃(Rhododendronfuyuanense)、波叶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var.crispa)、元江山柑(Cappariswui)、中甸叶须鱼(Ptychobarbuschungtienensis)、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长臂猿(Hylobatidaespp.)、亚洲象(Elephasmaximus)、黑颈鹤(Grusnigricollis)、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苏铁(Cycasrevoluta)、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赤斑羚(Naemorhedusbaileyi)、珙桐(Davidiainvolucrata)、华盖木(manglietiastrumsinicum)等,均作为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地得到保护,种群数量稳定,滇金丝猴、亚洲象、黑颈鹤等数量得到较快的恢复。
3.4 自然性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内天然林生态系统面积为342.75万hm2,占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86.04%。(1)保护地内地带性次生林生态系统面积180.25万hm2,植被类型多样,植被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较为完整而典型。植被水平分布包括热带植被和季雨林植被,暖热性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暖性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植被垂直分布包括热带山地植被和亚热带山地植被。(2)保护地内原始林面积129.9万hm2,受人为干扰极少,均保持着原始状态,为野生动物提供原真的栖息环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随之增加,导致保护地内人为活动较多,干扰明显,同时自然保护地内存在耕地、水利设施、住宅等,约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这些区域受人为活动干扰亦明显,自然性差,不利于保护地保护管理。
3.5 潜在保护价值
自然保护地具有维持生态环境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或文化遗产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开展和实施低碳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资源[7]。(1)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其类别多样、结构复杂,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之一。(2)滇西北、滇西、滇东南、西双版纳等区域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属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分布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丰富多样构成了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在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极大的价值。(4)云南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水源涵养、调蓄洪水和保持水土等功能,为中下游提供水资源,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减少河道泥沙的淤积,保障中下游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构成长江、珠江中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多条国际河流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
4 结论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经过云南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保护与管理,90%的典型生态系统、27.61%的湿地生态系统、57.90%的原始林,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重要的地质遗迹、自然风景资源在保护地内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地主要表现出多样性、典型性和脆弱性、稀有性和特有性、自然性等特点,自然保护地内植被类型多样,植被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较为完整而典型。云南特有种及极小种群包括巧家五针松、富源杜鹃、中甸叶须鱼、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等均作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在保护地内,保护成效显著,种群数量得到稳定。同时由于受云南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保护地内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也难以恢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随之增加,导致保护地内人为活动较多,干扰明显,同时保护地内存在耕地、住宅用地、人工林及商品林等,这些区域亦存在人类活动频繁、保护价值低等问题,不利于保护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云南省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工作,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价值评估分析将对云南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