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提高脑瘫儿童骨盆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2021-05-12马枝容
马枝容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引起的综合征,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按照病理类型可划分为共济失调型、不随意运动型、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混合型,其中以痉挛型为主,以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受限为典型临床特征,不仅会使患儿饱受病痛折磨,还会引起儿童运动功能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针对脑瘫临床尚无有效根治措施,多通过早期功能训练,改善患儿肢体功能,从而促进患儿的身体康复和成长发育[1]。悬吊训练,是指将患儿部分身体悬吊于绳索上,使其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核心肌群平衡训练,以增强患儿机体控制能力,改善其肌力,从而改善运动协调性,提高患儿运动和生活能力。基于此,本文对脑瘫患儿分别实施常规运动训练和悬吊训练,对比分析两种训练方式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4 月,将104 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儿最大年龄值为8 岁,最小年龄值为1 岁,平均年龄(3.8±0.4)岁;其中男患儿32 例,女患儿20 例;病程最短为37 天,最长为12 个月,平均病程为(6.8±1.5)个月;病理类型:混合型14 例,动作迟缓型20 例,脑瘫痉挛型18 例。试验组患儿最大年龄值为9 岁,最小年龄值为2 岁,平均年龄(3.5±0.6)岁;其中男患儿30 例,女患儿22 例;病程最短为35 天,最长为10 个月,平均病程为(6.6±1.7)个月;病理类型:混合型12 例,动作迟缓型22 例,脑瘫痉挛型18 例。两组患儿上述资料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未接受手术治疗;(2)所有患儿均未服用过影响肌力的药物;(3)所有患儿对训练均不存在太大的抵触情绪[2]。
1.2 方法
给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康复训练,首先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或者将其头部后仰,随后指导患儿进行膝盖支撑训练和手部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坐姿习惯,并不断训练患儿上肢力量,转移患儿重心;同时进行肌肉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其次可指导患儿做游戏、脱衣服和手工作业,提高患儿动手能力[3,4]。
给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悬吊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1)起蹲训练。首先让患者保持双手抱胸的姿势,并将其健康脚踝部置于悬吊带中悬吊,对患肢进行屈膝和伸肢运动。(2)蹬踏训练。将患儿患足置于悬吊带上踏板上,让其双手握紧悬吊绳子,双足进行蹬踏训练。(3)伸髋肌群训练。将患儿躯干置于悬吊带上,协助患儿取俯卧位,指导其下肢进行抬臀、伸膝、伸髋等训练,训练过程中,需固定好患儿骨盆,以免躯干代偿。(4)盆骨旋转训练。首先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将一侧膝关节置于悬吊带上,并使用悬吊带对患儿腰部进行支持,另一侧不悬吊,指导患儿进行抬臀、伸膝、旋转骨盆等运动训练,训练过程中必须将患儿双腿分开。上述训练项目每次练习30min,每日一次,连续训练3 个月[5,6]。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利用粗大功能测试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共分为翻身与卧位功能区、坐位功能区、站立位功能区、跪位与爬行功能区等。观察两组患儿肌张力,主要利用MMT 量表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5 分之间,评分等级共有6 级,分值越高,代表患儿肌力越强,患儿训练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软件对悬吊训练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运动功能和肌力采用(±s)描述,t 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值检验;若P<0.05 则代表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训练方式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力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肌力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试验组患儿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不同训练方式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力变化对比(±s)
表1 不同训练方式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力变化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2 3.55±0.44 2.04±0.34试验组 52 3.49±0.55 1.03±0.33 t-0.6143 15.3715 P-0.5404 0.0000
2.2 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并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P<0.05。详情见表2。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变化对比(±s)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变化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2 30.99±10.98 47.78±6.49试验组 52 29.87±11.54 41.48±5.04 t-0.5070 5.5287 P-0.6132 0.0000
3 讨论
脑瘫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运动障碍,多伴有患肢运动功能障碍,会使患儿的功能能力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7]。目前针对脑瘫并无有效治愈方式,只能不断强化脑瘫训练,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其中吊悬训练是基于现代健康理论最新研发的训练技术,初期用作适合肌肉骨骼疾病,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应用于脑瘫肢体训练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维持核心功能稳定性,使得脊柱和骨盆维持稳定状态,从而保障人体中心的平衡,对患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在患儿肢体训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得将患肢向健康那侧进行翻转,并注重观察患处是否出现假性缩短现象,一经发现,及时予以针对性措施纠正,以免患儿发生脊柱侧弯,影响患儿正常生长[8]。
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患儿肌力和运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对此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表明,在脑瘫患儿肢体训练过程中实施悬吊训练,能够增加患儿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将悬吊技术应用于脑瘫患儿训练过程中,能够增加患儿肌力,增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