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30 例*
2021-05-12孙海洋刘源香
孙海洋,刘源香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可独立发生或伴发于其他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眩晕病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其患病率20%~30%,年患病率 5%,年发病率 1.4%[1]。KERBER 等[2]报道显示,一般人群中12 个月内头晕或平衡障碍患病率约为14.8%,其中女性63.9%,男性36.1%,以45~64岁年龄组患病率较高,且症状表现类型多种多样,如表现为眩晕、头晕、平衡障碍等[3]。西医学中,眩晕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全身疾病导致的眩晕、原因不明性眩晕等[4]。目前西医多以口服降压药物及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药物治疗。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涉及到的现代医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可表现为头重、头昏沉等[5]。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提出“无虚不作眩”[6]。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气血两虚型眩晕占有较大比例[7],中老年人体质较弱,气血亏少,上下俱虚。定眩汤具有补虚泄浊、安神定眩之功效。本研究采用定眩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30 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在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的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5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 例,对照组28 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 17 例;年龄 23~82 岁,平均(50.18±6.39)岁;病程1 h~6年,平均(4.26±1.75)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6~83岁,平均(50.43±6.56)岁;病程 1 h~7 年,平均(4.37±1.8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第7版)[8]相关诊断标准制定:1)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2)临床上按眩晕的性质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前者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后者仅有一般的晕动感而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3)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前者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后者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9]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具体制定: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气血两虚证主症:气短,乏力,神疲,脉虚,心悸,头晕眼花,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次症:自汗,懒言,舌淡,手足麻木,胸闷,善思多虑不解。具备以上主症4 项、次症2项,参照舌脉,即可辨证为气血两虚证。
1.3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能接受并按时服用中药汤剂者;3)在接受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或接受其他方法干预本病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排除:1)智力障碍,精神、神志障碍者;2)酗酒或吸毒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5)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严重损害及并发症或合并症者;6)不能坚持本研究治疗方案或治疗过程中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
1.5 剔除标准剔除: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无法继续治疗者;2)未遵循医嘱服用药物,从而无法判定疗效者;3)自行或因其他突发事件终止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1)观察组予以中药定眩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甘草6 g,白芍12 g,枳实9 g,当归12 g,川芎12 g,柴胡9 g,半夏9 g,陈皮9 g,泽泻20 g,荷叶15 g,龙骨30 g,牡蛎30 g。随症加减:眩晕较重者,加石决明24 g、珍珠母30 g;兼痰浊者,加竹茹15 g、制天南星9 g;兼心烦甚者,加焦栀子15 g、淡豆豉15 g;兼肾亏较甚者,加巴戟天15 g、酒肉苁蓉15 g;兼视物昏花者,加菊花15 g、蝉蜕15 g。中药饮片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统一由中药房煎煮,每剂水煎服400 mL,每日1 剂,早晚分服,每次200 mL,连用4 周。2)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商品名:敏使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片]口服,每次6 mg,每日3 次,连用4 周。两组在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1.7 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积分[11],DHI 量表通过观察眩晕对躯体、情绪、功能3个方面的影响,评估头晕和平衡障碍的严重程度及眩晕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共包含25 个条目问题,总分100分。分级标准: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 分为中等障碍;61~100 分为严重障碍。2)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主症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次症轻度记1分,中度记2 分,重度记3 分。舌脉具体描述,不记分。3)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以白纸上一条10 cm的横线衡量患者对症状的不适程度,让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在横线上做记号,评分越高,说明眩晕程度越严重,0 表示患者自我感受无不适,10 表示患者自我感受不适程度难以忍受。
1.8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拟定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经过治疗后,眩晕和并发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经过治疗后,眩晕和并发症状明显改善,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及生活。有效:经过治疗后,眩晕和并发症状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无效:经过治疗后,眩晕和并发症状均无明显改变。
1.9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4 例,显效12 例,有效 10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6.67%(26/3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7.86%(19/2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DHI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程度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
表1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4周36.93±3.79*#59.50±3.29*例数30 28治疗前74.00±2.61 73.43±2.08治疗1周68.00±2.61 68.93±3.05治疗2周56.93±3.20 63.50±3.0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4周15.20±5.05*#25.25±6.34*例数30 28治疗前51.00±7.54 50.50±7.03治疗1周39.60±7.10 39.17±6.82治疗2周28.20±6.41 31.07±6.6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4周1.23±1.13*#4.85±1.77*例数30 28治疗前8.50±2.67 9.21±2.89治疗1周5.80±2.65 8.00±2.68治疗2周3.31±2.16 6.07±2.27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中医对于“眩晕”的认识,早在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疾王旋”“旋有疾亡”的描述[13]。而以眼花、头眩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14],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谓:“上虚作眩”,《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15],以上论述均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近人将“眩晕”注解为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五脏俱虚,脾肾为重,气血亏损,易为外风、情志及饮食劳倦所伤,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或脑窍失养,或成痰成瘀,均可致眩晕发生,究其病因,总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16-17]。清代叶天士《景岳全书发挥·眩运》则论述:“此言邪之所凑,皆因不足而袭之……乘虚侵入而为耳鸣、目眩等证。”[18]指出“本虚作眩”。
定眩汤为山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吕同杰教授多年来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经验方,本方由“六君子汤”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党参可提高红细胞携氧运输的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善脑部缺血缺氧情况[19-20];茯苓交通心肾而健脾渗湿;川芎、当归补血养肝,并能活血;白芍性苦味酸,入肝经,抑木扶土,乃养血柔肝熄风之要药[21];半夏、陈皮、荷叶祛湿化痰,兼升清泄浊。同时,白术甘苦,补脾则痰不生,泽泻甘咸,入肾则饮不蓄[22]。二药相伍取泽泻汤之旨。现代研究表明二药具有利尿、降脂和辅助降低血压作用[23]。龙骨、牡蛎,《名医别录》云之:“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24]。柴胡与白芍相合,调达解郁,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条畅中焦气机。甘草可治气液不足之证,并能调和诸药,功兼佐使。纵观全方具有补气血,健脾胃,升清气,调阴阳之功效,且补中寓通,温中与降逆并施,升不助逆,降不伐气,补泻兼施。现代药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25],本方能够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流灌注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定眩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定眩汤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DHI 评分两组比较,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躯体症状、情感障碍和生理功能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治疗后观察组气短、乏力、神疲、心悸、头晕眼花、失眠、自汗、懒言等症状积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定眩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病疗效显著,且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