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教师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启示

2021-05-11石娟尹盈欢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教师队伍建设

石娟 尹盈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方法论为思想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与观点,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逻辑体系。习近平教师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彰显了鲜明的理论逻辑,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關键词:习近平教师观;科学内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10-0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专业发展,关心教师队伍建设。他站在全局的高度,紧扣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问题,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与观点,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逻辑体系,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习近平教师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彰显了鲜明的理论逻辑,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教师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教师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观点与认识的完整体系,具体包括教师的价值、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标准与素质、教师的职责等内容。习近平教师观内涵深刻,具有严密的内在关系。

(一)关于教师的价值

教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方面,对学校、对国家、对民族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价值的论述包含了个体、学校、国家三个层面,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第一,教师引领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内在的充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锻炼、品格养成等均具有引领作用,换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生命的充盈与内在的完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好老师更能运用教育智慧卓有成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第二,教师承担学校发展的职责与任务。“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1],教师是学校发展与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人力保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于学校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肩负教育强国的社会使命。“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2],当今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一大批素质过硬的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肩负着教育强国的社会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关于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身份体现,它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习近平教师观从民族发展、学生成长、教育扶贫的角度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与中华民族的筑梦人。璀璨的人类文明需要代代薪火相传,教师作为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承担着知识传承与创造的使命,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延续的纽带。教师在为下一代传承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将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等内容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在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上,教师是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通过自己的才智为祖国输送时代英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为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奠基。

其次,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与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视角,将教师与学生灵魂塑造有机统整。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学生认知的发生进程与灵魂的启动和层序紧密相关,灵魂的内在性结构即认知机制结构,灵魂之机能的展开恰是认知推进,灵魂结构与认识结构也是同构的[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品格锤炼、知识获得、思维发展及能力养成引路。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与成长的引路人,说明作为正在社会化的学生,其成长成才是师塑和自塑的“合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引路人的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因条件,促进内因的良好转化。

再次,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奋进者与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区域社会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扶贫先扶智”的教育扶贫是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途径与方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写到:“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扎根西部……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4]贫困地区的教师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实施者,肩负着教育脱贫的时代重任,承担着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文化振兴的使命,将自己的学识与当地教育现状相结合对教育教学进行创造性地改革,做到因地适宜、因材施教,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撑起了一片天。

(三)关于教师的标准与素质

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质的专业框定,教师素质是教师标准的落实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 [5]“四个统一”[6]等思想均对教师素质进行了深入论述;“四有好老师”的思想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7]。将“四有好老师”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专业参照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理论引领作用。鉴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素质观与标准观的系统阐释及教师标准与教师素质的内在关联,故本文将教师标准与教师素质进行统整性论述。

1.理想信念是方向指引

理想信念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具有激励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教育是一种基于理想信念的活动,理想信念是教师教育行为的指向灯,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它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投入度,而且能够考量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教师应树立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担当与教育使命。

2.道德情操是核心要旨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道德情操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育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人格引领、道德感化、情操示范等方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扎实学识是必备基础

扎实学识主要体现于教师拥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能有效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生动讲解,能智慧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教师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拓展与提升自己,做智慧型教师,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机智引导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4.仁爱之心是情怀彰显

仁爱之心是教师教育情怀的彰显,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为爱学生、爱岗位的小爱,更体现为爱祖国、爱民族、爱人类的大爱。小爱与大爱都以教育责任和使命的形式体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用关爱、平等、尊重等方式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榜样示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教师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开展因材施教。教师以严慈并济的方式,智慧地、真情地滋润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亲其师,信其道”。

5.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应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评价观,以智慧启迪学生,陶冶化育,引导学生“成人”与“成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积极探索适合班级的教学模式改革,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推动学校教育创新,挖掘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6.终身学习是专业保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8]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教师教育类书籍、人文及自然科学经典著作等,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游刃有余,灵活应对。

(四)关于教师的职责

教师职责涵盖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9]。在我国,“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职责的传统论述,“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通俗表达。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三传播、三塑造”的职责观指出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是对传统教师职责观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体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首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书”层面的职责。教師的首要职责是向下一代传播人类文明,是通俗意义上“教书”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传播”是对教师“教书”职责的继承与发展,扩充了教师职责内涵与使命担当,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传播人类文明的思想与真理。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有语言的交流,有眼神的交汇,更有思想的碰撞。其次,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是“育人”层面的职责。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这是通俗意义上“育人”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塑造”是对“三传播”的进一步深化,道明了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思想与真理的过程中,也有自我的认知、有心灵的涤荡、有生命的升华。

二、习近平教师观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观所形成的严谨的思想体系结构,在继往开来中彰显出鲜明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具体体现为外在保障与内在师德师风建设相统一、教师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相统一、关注普遍性与关注特殊性相统一。

(一)外在与内在相统一

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外在的社会支持,更离不开内在的教师自我提升。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研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当教师”,是给予教师更多的社会保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是从经济层面给予教师足够的经济保障;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是对教师发展给予标准的专业保障。

人无德不立,师德乃教师之本。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一方面,教师需要做有德性涵养的人,引领垂范,有德性涵养的教师以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与率先垂范的示范行为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成才”的同时,更应“成人”,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与目标。

外在保障与内在师德师风建设均是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出发为教师发展出谋划策,教师发展是其旨归。外在保障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与社会支持,师德师风建设能促进教师外在保障机制的进一步落实。两者互为辩证关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个体与群体相统一

教师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观的论述既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也关涉教师群体发展,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个体性与群体性的有机整合。

于教师个体发展而言,教师个体在职前教育阶段不断淬炼自己的意志品性,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初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师德的正确认知,积累扎实的学识,锻炼自我的专业能力,为步入教师岗位奠定了专业基础与情感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是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通过终身学习与团体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境与难题,以“三传播、三塑造”的职责引领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于教师群体发展而言,教师群体是教师个体的集合概念,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发展表征着教师群体的良好发展。在教师个体发展符合教师标准与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群体形成发展共同体,协同共进,互惠互利,发挥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力的整合效应,以教师群体发展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普遍与特殊相统一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体现了普遍与特殊的高度统一。

就普遍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教师的价值、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标准与素质及教师的职责等,这些深入的系统论述适合于所有教师,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可用于指导教师个体发展,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参照习近平教师观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自我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群体的凝聚力与协同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良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首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11],是深入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观的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带有普遍性的建设建议与路径策略。就特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以“扶贫先扶智”的教育扶贫理念为先导,给予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更多的倾斜政策与保障支持体系,赋予他们特有的角色——“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授予他们特别的职责与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乡村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教育者的国家使命与时代担当,全力以赴奋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将对乡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特殊倾斜政策,吸引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三、习近平教师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继承与创新中全面系统阐释了教师观的科学内涵,对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尊师重教是从社会层面彰显教师主体价值,凸显教师社会地位,是对教师价值的接纳、理解与尊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是历史上彰显教师价值的直观体现,赋予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印证了尊师重教与社会氛围的相互关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观的系统论述,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师以生为本、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突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使教师以宽、厚、精、新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能力为国家发展培养有用之材。在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过程中,构筑教育价值共识的和谐局面,鼓励教育共同利益群体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系统内外部协同有序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风尚。

(二)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应常抓不懈。我国素有重视师德师风的传统,进入新時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师德“一票否决制”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落实,广大教师应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研习思想政治理论著作,并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同行协同奋进,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讨解决教育困惑,构建积极正向的教师文化。教师给予学生理解、尊重与关爱,帮助学生明智明德,增长知识才干,提升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国家认同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师德师风建设关涉正向的教师文化的构建,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一项统揽教师队伍建设全局的工作。

(三)重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我修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师德、教育信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教师应树立高尚的师德,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爱生爱教,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对学生与周围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秉持坚定的教育信念,发自内心的爱着学生与教育事业,树立教育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的意识,用坚定的教育信念从事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彰显博大的教育情怀,激发其工作激情与工作投入度,增强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担当感;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互联网的时代,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已成为可能,教师需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与同行相互研讨交流、与学生相互沟通,不断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拓展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个体发展不断推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不断带动教师个体发展,形成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链,使教师成为自带光芒的职业。

參考文献:

[1][2][7][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3]黄传根.亚里士多德“灵魂-认知”理论研究[J].哲学研究,2017(1):74-79.

[4]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2015-09-09)http://www.xinhuanet.com.

[5]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01).

[6][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9]田国秀,刘海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论述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特征[J].教育研究,2019(8):8-12.

[10]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1]高慧斌.担当好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J].教育研究,2018(9):20-23.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Xi Jinpings View on Teacher andPractical Enlightenment

Shi Juan,Yin Ying-hu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guided by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methodolog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deas and viewpoint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hus forming a complete ideological logic system of Xi Jinpings view on teacher. Xi Jinpings view on teacher has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profou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shows distinct theoretical logic. Xi Jinpings view on teacher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s view on teacher;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教师队伍建设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依据及当代价值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