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
2021-05-11陈深贵
陈深贵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地方标准;广州
摘 要:通借通还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条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DB4401/T96-2020)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地方标准之一,该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释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意义、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3-0038-05
通借通还服务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读者凭借在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办理的可以通用的借书证,在成员馆中借阅图书,所借阅的图书可以到通还的公共图书馆还书[1]。具体而言,就是在特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读者可在提供服务的任一成员馆或服务网点,按照统一的借阅规则借还文献,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实现最大效能地利用文献资源的服务方式。从2009年起,在广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广州图书馆牵头构建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2010年,白云、荔湾和南沙3个区率先加入服务体系,2011年海珠、天河等4个区县加入,2012年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黄埔区等5个区县馆全部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基本建立。2016年,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规定,广州图书馆启动市、区两级通借通还物流运营服务项目,各区域总馆也随即初步建立区域总分馆体系内图书物流保障体系,使全市通借通还业务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广州市通借通还外借文献册数持续增长,在全市总外借册次中的比例不断提升。
2018年11月,受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现文化广电旅游局)委托,广州市标准化协会联合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起草单位,共同启动广州市地方标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标准”)起草工作。2020年9月,《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DB4401/T96-2020)由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2]。笔者在CNKI以“通借通还”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未发现国内有同类标准发布,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为此,笔者将介绍该标准制定的背景、意义、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亮点,以期夯实基础服务能力,对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以及规范通借通还服务方面有所帮助,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 标准出台背景
1.1 法规政策为标准制定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5年5月1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和第四十条分别规定:“中心馆(即广州图书馆)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负责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区域总馆(即各区图书馆)负责本馆和所属分馆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编目和物流配送”“中心馆、区域总馆及其分馆应当在2020年前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通借通还”。自2009年启动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建设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广州市行政区域为读者提供不受地域限制、全城任一公共图书馆无差别通借通还图书的便利服务,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均等化、便捷化服务,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合理、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服务要求,并不断通过法律和政府决策等方式加以强化,从行业自觉层面提升到法律法规保障层面。
1.2 服务体系建设为标准制定提供现实需求
自2009年启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建设开始,至2012年12月,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为标志,全市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城域网骨干网络基本建成。尤其是自2015年《条例》实施以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加入通借通还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由2015年的87家增加到2019年的433家[3],对通借通还服务的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广州图书馆为推进市、区两级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而制定的《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条形码管理细则》《广州地区读者证IC卡分区规范标准》等管理规则,已经不能满足通借通还服务全流程的标准化需求,需要进一步补充、更新和完善。利用统一标志、统一平台、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物流保障向读者提供便捷服务,通过推进标准化促进服务的均等化,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1.3 通借通还服务深化要求推进标准化建设
伴随服务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从“N+2”到“30”,通借通还借阅规则也在持续优化调整:2013年之前,在不打破各图书馆原有借阅规则的基础上,读者可通借通还其他成员馆2册普通中文图书(N+2);2015年6月1日,读者可借阅其他成员馆图书5册,并开通少儿图书外借(N+5);2016年12月28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统一借阅规则》不再单独设置通借通还服务规则,即默认所有普通借阅证均是通借通还读者证,可借文献统一调整为15册/件;2019年2月1日可借文献提升为20册;2020年4月23日进一步提升到30册。但通借通还服务仍存在不统一之处,在读者服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扰工作人员和读者的问题,如:各成员馆参与通借通还的借书证类型、可借图书类型不统一、物流保障力度不同,降低了读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不便于对服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利于读者服务和业务管理,因此制定更高层次的统一服务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
2 制定通借通還服务标准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开展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支撑,规范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的标准要求,完善通借通还服务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缓解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通借通还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平台层面的共享,更是文献资源、读者信息、数目数据的共建共享。通过通借通还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文献资源在服务体系内的快速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和服务保障水平,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高效能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信息及公共交流等相关文化活动的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2 以标准化提升业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进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标准建设,在制度设计层面解决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存在技术要求执行不到位、业务管理责任不明晰、物流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健全和优化中心馆与总分馆制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促进公共图书馆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发展,进而引领创新,将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推向更高水平。
2.3 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自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业务正式开通以来,通借通还服务量呈快速上升趋势,通借通还外借量占总流通量的比例不断提升。通借通还服务量从2011年的3.74万册次,增长到2015年的57.32万册次,再到2019年的365.63万册次[4],9年间增长了97.76倍。通借通还外借量占广州市总外借量的比例,由2011年的0.67%增长到2015年的4.17%,再到2019年的11.20%,突破总流通量的10%,通借通还文献外借量成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服务的重要增长点。随着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推进通借通还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的物流机制,形成有序、常态、全覆盖的图书物流保障体系,推进全市区域无缝便捷服务,将进一步激发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提升潜力。
3 标准编制过程
地方标准的编制有其政策指引和规定程序,《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的编制步骤见图1,笔者按照编制过程分别加以阐释。
3.1 项目申报
2018年12月前,广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广州市标准化协会、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单位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标准化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标准编制工作组。2019年3月至5月,在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标准编写组开展项目立项查新工作,收集和整理资料,充分阐述、论证项目的目的、意义、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同时深入调研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为项目申报做好技术储备。
3.2 项目立项
2019年5月,编制工作组按照规定要求完成标准项目立项准备,由广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向广州市市场监督局递交了标准立项申请;7月,标准立项申请顺利通过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立项专家评审答辩,并由其组织立项公示;8月项目正式通过标准立项审定,并由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下达标准制定任务。
3.3 起草标准
2019年4至10月,为加快项目进程,在前期申报立项的基础上,标准编写工作组在项目评审立项前就启动了标准起草工作。标准编写工作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针对标准技术难点和重点展开讨论,多次召开集中研讨会,并进行多次实地调研,组织技术力量初步完成标准草案基本框架。
3.4 征求意见
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标准编写工作组在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标准草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了各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图书馆、学界和业界专家的意见,并根据征集到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文本,形成《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20年5月,标准送审稿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挂网公开征求意见[5]。
3.5 审定
2020年6月11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对《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审定。送审稿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答辩,标准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3.6 发布
通过专家组审定后,标准编写工作组根据专家审定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报批稿)》,经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审核。2020年9月,《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DB4401/T96-2020)正式发布,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6]。
4 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1 标准的主要内容
此部分规定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图书馆管理系统、书目数据、文献馆藏标识、借阅规则、物流作业和数据统计等内容章节,基本覆盖了通借通还服务业务全流程。
4.1.1 术语和定义。此部分确立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包括通借通还、RFID标签、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心馆、区域总馆和成员馆等6个术语和定义,有利于各级成员馆在实践中准确理解、贯彻和执行该标准。
4.1.2 总则。此部分明确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总体要求,包括实行统一服务、统一标识、统一的管理平台、文献排列要求、文献所有权、文献馆藏编码规则等基本要求,是实现通借通还服务的基础条件。
4.1.3 图书馆管理系统。此部分明确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管理平台(图书馆管理系统)相关要求,包括系统的管理、系统安全及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根据《条例》和《规划》要求,标准再次强化了全市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规定。目前,我国总分馆管理运行模式不尽相同,发展阶段不一,体系整合程度也有深有浅,但基本采用统一管理系统。据笔者观察,异构系统的通借通还不仅技术实现难度大,管理成本也高,基本无法实现业务数据、服务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与共享,既提高了系统的维护成本,还容易出现读者服务端出錯的情况,整体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统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对图书馆业务管理而言是实现文献的统一采购、编目、配送的基础,对读者服务而言是实现统一标志、统一标准和统一服务的基础。
4.1.4 书目数据。此部分明确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建立的相关要求和书目数据共建共享的规则。系统成员馆图书编目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书目数据的质量,进而影响通借通还服务效率和质量。标准明确规定的书目数据必备字段和共建共享规则,规范了书目数据的下载源,要求各成员馆严格按照新标准开展图书编目工作,提高书目数据质量,降低编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通借通还服务的人为影响,确保全市书目数据质量的规范统一。
4.1.5 文献馆藏标识。此部分明确通借通还文献馆藏标识的相关要求,包括条形码和RFID标签的制作和粘贴要求。条形码和RFID标签是图书馆赋予某件馆藏的标识号,也记录着该馆藏书目数据和馆藏信息,相当于图书的身份证,不允许重复。标准对条形码的规范包括技术要求、条码结构(含结构组成、馆代码编号、流水编号和校验码)以及粘贴数量和位置进行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对RFID标签则明确规定了工作频率、数据字段的内容以及粘贴的数量和位置。
4.1.6 读者证。此部分明确读者证办理和制作等相关要求。读者证是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唯一身份标识,目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可直接使用身份证、市民卡注册成为图书馆读者,也可以向图书馆申请使用RFID标签或者IC读者卡,或者通过网络注册,生成二维码读者证借阅图书。除使用身份证、市民卡或二维码电子证外,标准对IC读者卡、RFID读者卡或条形码读者卡的工作频率、读者证号制作要求和编码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方便各成员馆按统一标准制作读者证。
4.1.7 借阅规则。此部分规定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文献的借阅规则及相关要求。普通中文图书和少儿图书均被纳入通借通还,实行统一的基础借阅规则,成员馆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决定纳入通借通还的文献类型,鼓励成员馆扩大通借通还的文献类型,提升可借文献册数。通借通还文献损毁、丢失,读者需按照文献财产归属,到所属馆办理相关手续,读者证退证、补办等手续也需要回开户馆办理。图书于公共图书馆而言是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资金来源不同,涉及图书资产的处置,标准仍然规定回图书资产所属馆加以处理。虽然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在当前财政体制下仍是相对妥当的处理方式。在区域总分馆体系下,任一成员馆可以处置总分馆体系内其他成员馆的图书资产,已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读者的便利性。
4.1.8 物流作业。此部分明确图书完成通借通还后,文献回流到原所属馆的物流配送要求,包括物流管理和作业流程等内容。在物流管理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中心馆、市级成员馆和区域总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建议通借通还物流的周期,各成员馆可根据实际进行协商处理。在作业流程方面,标准对物流作业全过程进行了细致而明确的规定,包括文献清点分类、馆藏状态修改、清单输出交接、文献包装和文献交接全过程。各成员馆只需对照执行,即可实现标准化的物流作业。
4.1.9 数据统计。此部分明确了图书馆通借通还数据统计的基本要求,要求中心馆负责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每月发布统计报表公布成员馆通借通还服务情况,并负责分析年度通借通还服务量、物流配送情况等,对通借通还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并向各成员馆公布。
4.2 标准的主要特点
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相关工作要求,为通借通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缓解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了业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效能,增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读者满意度。笔者认为标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实践,针对性强。标准依据《条例》《规划》要求,结合近年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实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建设,符合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要求,十分具有针对性。二是内容全面,操作性强。在标准编制过程中,标准编写团队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现行的部分行业规定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如: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标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共建共享规则》《条形码要求》《RFID标签》《IC读者卡要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物流作业任务交通单》等作为标准文档的规范性附录,使之从行业自律提升为地方标准,进一步明晰、细化了相关工作要求。该标准从总体要求、图书館管理系统、书目数据、文献馆藏标识、读者证、借阅规则、物流作业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全面明确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全过程,符合目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操作性。三是科学合理,具有创新性。“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如火如荼,通借通还服务成为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省、市一级层面,各地区实现通借通还服务的方式不尽相同,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亟须推进标准化建设。广州市制定的地方通借通还标准作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地方标准之一,对我国通借通还服务标准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5 结语
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服务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读者对便捷服务要求的提高,通借通还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中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广州市制定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标准是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大背景下,在系统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旨在通过标准的发布和实施,缓解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促进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当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涉及面广,随着实践的深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与挑战,标准也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寻求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岩.天津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优化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
[2]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公布《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规范》《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等2项广州市地方标准的通告[EB/OL].[2021-01-23].http://wglj.gz.gov.cn/xinlanmu/tzgg/gggs/content/post_6808024.html.
[3][4] 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2019[M].广州:广州出版社,2020:7.
[5] 关于征求广州市公共服务类地方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EB/OL].[2021-01-23].http://scjgj.gz.gov.cn/ztzl/bzhzt/gzsdfbzzqyj/content/post_5821188.html.
[6] 关于批准发布《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规范》等2项广州市地方标准的通告[EB/OL].[2021-01-23].http://scjgj.gz.gov.cn/ztzl/bzhzt/gzsdfbztg/content/post_654 7412.html.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