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少年”对话金晖老师
2021-05-11
金晖,浙江温州人,温州中学语文教师,籀园文学社指导老师,作品散见于《钟山》《青年文学》《北方文学》《青春》《当代小说》《野草》《岁月》《浙江作家》等纯文学杂志,有小说、诗歌入选年度选本、排行榜,入选浙江省青年作家人才库。
前不久,编辑部请来温州中学的金晖老师,在“中学生天地”微信公众号上谈了他创作新书《果壳形状的悲伤》的“心路历程”,并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感悟和体会。不少热爱写作的文学少年在留言区分享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体验,并向金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关于文学创作,你有没有类似的困惑?既是语文教师又是写作者的金老师,又有何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玖儿.:写作如何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阅读有身临其境之感,实际上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和环境描写,试图去调动读者的生命体验和经历。在整个过程中,读者也应该不断驱动着自己去思考,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身临其境”。
呜呼啦呼:我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总是比较“真实”,不能写出特别有文采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不知道你理解的“有文采的文字”是什么樣的,其实,所谓语言的“文采”,不是华丽的、繁复的那种语言才叫有文采,过于华丽的语言会显得做作,读者读起来也很累,有时候反而会让人感觉以辞害意,适得其反。
文学是人之学,文学是要表达人物的情感的,一个作品如果情感真实,语言朴实一些也没什么不好。我觉得,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把想要表达的东西清楚、彻底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有文采的。
见一:如果在写作的时候,塑造出来的人物和自己最初想表达的内容有一点偏差,但是又不想修改整篇文章,有什么可以补救的办法?
有人说,一个作家的能力越大,对书中人物的掌控力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有时候觉得笔下的人物和自己的设想不一样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人物按照情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如果是,则不用担心;如果不是,那就改。
改动的地方,可以是人物的语言,也可以是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要注意的是,这一切要以符合人物性格逻辑为标准,好的小说里的人物,他说的话、做的事情,一定有连贯性和合理性。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定不能想当然,否则将引起读者质疑,从而使整个文章失去基础。如果真的需要改,我觉得改的地方一定要往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方向改,正如沈从文所说,要“贴着人物写”。
丽仙:说实话,我有很多good ideas,但是都没有真正把它们写下来,常常是当时觉得不错,过会儿又抛至九霄云外,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克服这种问题?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学会记录,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是非常勤快的人,有的作家甚至会对做过的梦也做记录,这必然需要时时刻刻地用心实践。我自己也喜欢记录平时生活中的事情。你可以准备一本用来记录灵感、收集素材的小型笔记本,也可以把临时想到的东西写在手机的备忘录里,这样很多灵感就可以第一时间留下来了。
苗福军: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别出心裁的文章呢?
好的文章肯定是有个性的文章,能让人读出“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别出心裁的?从具体的写作来说,文无定法,不能统论,形式实际上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你一定要传递出一种真挚的情感,然后为这种情感选择一种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