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邂逅,相伴一生

2021-05-11邓公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编者按〕本期“创刊20年”的分享嘉宾是邓公明老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与他相伴19年了。上大学时,他初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杂志助他在实习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作后,杂志成为他心理课教学和咨询工作中的助手,为他答疑解困,并让他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心理教师的信念。如今,他在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上越走越顺畅,并有多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两次受邀成为杂志封面人物。2017年,邓老师被破格评为重庆市首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名师,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他所任教的学校也成功入选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他的成长经验是:阅读专业书籍和杂志,不要停下学习和探索的脚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成长;创刊20周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76-04

一、有缘相识,助我坚定选择心育之路

2002年,作为文科毕业生的我,被西南师范大学(后并入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是吃惊不已。一是因为此前我对心理学专业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兴趣,之所以报名,都是班主任的建议;二是心理学一直是理科生才能填报的专业,在2002年是文理兼收,但招生名额少得可怜;三是心理学专业的录取分一直都偏高,考上不是那么容易。或许是命中注定吧,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迈进了心理学的门槛,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

开学后,领导和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学习和钻研,并特别建议我们多去图书馆逛逛,阅读专业的书刊,感受心理学“大咖”们的风采,找到开启心理学宝藏之门的钥匙。唯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者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你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去当心理教师,一定要主动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些话,让我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我在第一时间便将其付诸实践。学校那个略显陈旧的图书馆,我曾经多次从那里路过,却没有进去过。于是,在一个空闲的上午,我带着笔记本和笔,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一探究竟。结果发现,一楼到四楼都是藏书室,而五樓才是报刊阅览室。在阅览室里,我看到了无数的专业学术报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让我特别惊喜、如获至宝的是,我发现了一本名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杂志。之所以欣喜,是因为这本杂志的内容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密切相关,而且文章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来自一线的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那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浙江的钟志农老师,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位真正来自一线的实践型专家。

从那以后,杂志的每期文章,我都没有错过。即使因为放寒暑假返家,我也会在下学期开学的时候,第一时间去图书馆补上。读大一的时候,对于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和体会。直到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社区援助中心执教分队和心理协会,每个月都有机会去一些学校上心理课和做心理咨询。在这样低频率但真实可贵的实践中,我尝试将杂志上的一些方法用在平时的实习心理课教学和心理咨询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就这样,坚持阅读每期杂志,坚持学以致用,我在上心理课和做心理咨询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让我坚定了毕业后做专职心理教师的想法。2006年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为重庆市一所区县重点高中的专职心理教师。平心而论,其实那时候的自己,完全可以去大城市的名校,但是,我认准了这所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离自己的老家不远,便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

二、有幸熟识,助我不断实现专业成长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我作为专职的心理教师,第一次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时,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提供给我的上课资料,只有一本薄薄的教材而已。我拿着教材,按照教材上编排的内容开始上课。刚开始,学生还有点新鲜劲,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很快,学生厌倦了,我也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做测试,再来看案例,最后给出方法。静下心来分析,我发现这本教材的主题和内容陈旧,案例和主旨揭示都有些生硬,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远。如何才能突破这个困境呢?我向学校一个年长的前辈求助,得到的答案是:自己发挥。自己发挥?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向其他学校的同行求助?但那时很多学校都没配置专职的心理教师,更不用说开设心理课了。忽然,就在一瞬间,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何不求助于它呢?它可是专门针对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心育工作而创办的呀。于是,我立即跑到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寻找它的踪迹,却空手而回,学校根本就没有订阅这本杂志。于是,我便自费在邮局订阅了2007年的杂志。订了以后才发现,它从2007年开始由月刊变成了半月刊,上半月是教师版,下半月是学生版。

当我满怀期待地等来2007年第1期杂志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要知道,虽然在大学时已经无数次读过它,但那时我实际工作做得少,对它体验不深。而现在,当将散发着墨香的杂志拿在手中的时候,我知道,它现在是属于我的。

此时的我,遭遇了心理课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双重困境,还遭遇了是否坚守心理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困惑。那之前,我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席间,大家都在吐槽自己的收入。我当时没吱声,因为专职心理教师的待遇在学校教师群体中较低,尤其是在纯高中学校,非考试科目教师的待遇一直都不理想。听完同学的吐槽后,我才知道他们的收入已经比我高出太多,不管在政府做公务员,还是在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我沉默了,内心也无比失落。与此同时,我对自己选择做专职心理教师的决定产生了动摇。

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至今仍记得2007年第1期杂志上刊登的杨新春老师的文章《教师,守住一颗平常心》。文章中写道:“教师需要守住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守住我们的事业,守住我们的灵魂,守住我们的幸福和梦想。”这篇文章让我瞬间恍然大悟。是啊,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要像著名诗人汪国真所说的那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告诉自己,这辈子就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

奔著这个目标,我开始孜孜不倦地学习。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之外,还精心研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每期的“活动设计”栏目,看看优秀的同行们是如何用心去构思一节优质的心理课的。之后,我便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把杂志上的心理课设计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我发现,教学效果虽然有一些改善,但是,离理想的状态还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后来,我才发现,是自己照抄照搬的痕迹太重,没完全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的生源构成十分复杂,成绩水平和家庭条件参差不齐。复杂的生源状况,势必会影响心理课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开始注重把所学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2008年,我申报了铜梁县(2014年铜梁撤县设区)的规划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研究”。通过课题的方式,探索如何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课设计。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编撰了学校第一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并在全校推广。此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心理课上的表现更加积极,参与度更高,满意度更高。每次学生在教室外老远看到我,都喜欢叫我“老邓”“公明哥”,让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因为他们从心里真正接纳了我、认可了我。

通过不断锤炼,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赛课中先后获得区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我的课还被评为“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得益于坚持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2017年开始,杂志改为旬刊,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多优秀的教学设计及探究心理活动课的论文。在我探索的路上,它成了我每次备课时的好帮手。

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往往更大。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最初作为一名新手,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常常是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突破。常听到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是没用”,学生常满脸愁容而来,又满心失望而去。那种挫败感和无助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

如何破解呢?答案是:学习。虽然我考了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可是,有证不等于可以做好心理咨询。现实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的学生会试探你的能力,先说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然后再根据你的反应决定是否说出内心的真实烦恼;有的学生会对你抱着很高的期待,希望你能对他的问题立即给出灵丹妙药;有的学生会用不信任的态度和你交流,让你觉得不管你说啥,对他而言都是不适合的……对此,除了再去翻看专业的心理咨询书籍,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咨询方略”与“辅导个案”栏目文章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这些文章分析到位、实操性极强。2008年第24期上刊登的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志刚老师的文章《心理咨询中的倾听与观察》,细致地阐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来访者进行倾听和观察,从而精准地把握他们的内心状态,促进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类似这样的文章,不胜枚举。渐渐地,我学会了面对学生的问题表象,如何抽丝剥茧、独辟蹊径,从而找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当我看着学生心情沉重地来到心理咨询室,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时,抑或收到学生的感谢信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当然,心理教师也要看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如果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超出我的咨询能力,我会及时地将其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心理治疗机构。14年来,我接待前来求助的学生超过5000人次。学校心理咨询室在2015年被评为铜梁区优秀心理咨询室,学校也在2017年成功入选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三、有情深交,助我屡屡斩获累累硕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在成为杂志忠实读者的同时,我也尝试把自己变成杂志的作者。2007年,我的处女作《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刊)发表。看着自己的文字在自己钟爱的杂志上变成了铅字,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久久难以忘记。后来,我笔耕不辍,坚持投稿,先后发表了十余篇文章。2016年和2018年还两次受邀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并在2018年为“心育名师”栏目撰稿,2017年受聘为杂志的特约编辑。以上所有这些成绩,都要衷心感谢杂志社编辑们对我的厚爱。在投稿的过程中,我与编辑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常常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他们,以促进杂志办得越来越好。

2017年,我被破格评为重庆市首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名师。2019年,被聘为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且成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唯一的专职心理教师。2020年,被聘为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已经陪伴我走过了19年。我也从当初的青涩变得更加成熟,从新手变成了熟手。在成长过程中,也历经了不少辛酸和无奈,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与挫败,但是,我都挺了过来,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一定要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全力以赴。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如今,我仍然像以前那样,不断坚持线上和线下学习,向前辈请教,与同行交流,提升专业能力,以求上好心理课,做好心理咨询,拓宽学校心育途径,开展好心育科研工作,物化心育优秀成果,也让自己迈上更加出色的新平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尤其是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进一步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我也将继续努力,不懈学习,坚持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坚持知行合一,力争真正成为一名心育名师。同时希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继续关注并深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助力广大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成长。

作者简介:邓公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市铜梁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重庆市首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名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重庆市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心理健康教育),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市妇女儿童心理服务团成员,铜梁区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理事长。主持主研省市级心育课题7项,主编参编心育著作(教材)10本,发表心育文章100余篇。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