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嘉庚:散尽家财,留下“富可敌国”的财富

2021-05-11

科教新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集美陈嘉庚厦大

4月6日,厦门大学,这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学府迎来了百岁生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弘扬嘉庚精神,奋进一流征程”,厦大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校庆主题标语,无不透露着这所百年学府在任何时候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坚定。1921年4月6日,“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当时校舍还未建成,厦大借集美学村的校舍开学。一个月后的5月9日,陈嘉庚为厦门大学的第一座主楼群举行奠基仪式。仪式上,陈嘉庚在厦门大学奠基石下,埋下了他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民心不死,國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陈嘉庚,是享誉世界的“橡胶大王”,他身为华侨巨富,却极尽节约、寒酸度日,散尽了一生的家产,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他创办和资助了118所学校,其中就有厦门大学。

白手起家成“橡胶大王”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1890年,16岁的陈嘉庚告别了饱受屈辱的祖国,投奔在新加坡经商的父亲。

后来父亲生意失败,欠下了数十万元的高额债务。为了生存下去,陈嘉庚开办了一家凤梨罐头厂,每天起早贪黑地辛苦劳动。生意刚有起色,他就做出“代父还债”的决定。

按照新加坡当时的法律,陈嘉庚不需要承担父亲的债务,但他“一诺千金”的举动,迅速传遍东南亚。

彼时,正值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导致橡胶需求飞速增长。陈嘉庚敏锐发现商机,他果断购买土地,种植橡胶树。

这个决定,让陈嘉庚用20年时间,成为南洋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制造商。他还开设了米、木材、冰糖、饼干、皮鞋等30多个大型加工厂,在世界各国设立分销店100多处,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亚华侨巨富。

虽身在南洋,但陈嘉庚一直心系祖国。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陈嘉庚更关注国家教育,在他看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宁可变卖家产,也要支持厦大

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拿出一笔笔资金,在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国学、农林等在内十多家学校,统称“集美学校”。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来读书,他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学宿费均免。”甚至师范生和水产航海的学生“学膳宿费用全免”。

1919年,陈嘉庚再次回到祖国,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家乡建一所大学。临行前他郑重宣布:“此后本人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除红花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其余所剩额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事业。”

陈嘉庚当即认捐400万元,100万元作为开办费,另300万元作12年支出。

在当时的校址上,怪石林立,荒冢遍布。陈嘉庚指挥工人清理坟墓、开采石条;他还亲自主持校园规划,参与建筑设计,打造了教学楼中西合璧的风格。

1921年,厦门大学终于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厦门大学海纳百川、广聘名师,鲁迅、林语堂、顾颉刚、孙伏园等著名学者纷纷南渡,应聘来厦门大学任教。

很多人走进陈嘉庚的公司,都会被他公司章程的眉头警语震撼:“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为本公司谋一分利益,即为国家多培养一个人才。”

20世纪30年代,陈嘉庚的生意遭受重创。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他仍举债维持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

陈嘉庚的亲友曾劝他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但陈嘉庚说:“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子,何必为此担心。”

公司最艰难时,英国某银行曾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向嘉庚公司注资,但条件是:不能再办集美学校,不能再办厦门大学。陈嘉庚断然拒绝,他回复说:“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

为了支撑办学的巨大开支,他贱卖自己的橡胶园,又卖了在新加坡的三幢豪华别墅,甚至跑去银行借款,不惜“毁家兴学”。

1937年,为了厦大有更好的发展,陈嘉庚给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写了一封信,信中反复强调办好厦大的重要性。就这样,他将付诸半生心血的厦门大学无偿捐给国民政府,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嘉庚义无反顾地担起了领导南洋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历史使命。

在抗战之初,国民党政府高层出现消极抗战、媚日求和的暗潮。尤其是作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多次公开发表与日和谈的言论,陈嘉庚先后三次发电报给汪精卫,规劝他坚持“抗战到底”。

在认清了汪的真面目后,陈嘉庚出离愤怒,1938年10月,正值“国民参政会”开幕,陈嘉庚向大会提案,言明:“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之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

1938年10月10日,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建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他在成立大会上沉痛而激昂地说:“悲观失望,见义不为,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的大不忠!”

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带领南侨总会为祖国募集巨款;他甚至在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然而,国际援助和海外华侨华人支援抗日的物资大多数都依靠滇缅公路运输。滇缅公路极为险峻,头上是日军轰炸的飞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让陈嘉庚焦急的是,中国会开车、会修车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大量物资运不进去,为国招募机工刻不容缓。国难当头,他又一次挺身而出,在南洋举行巡回集会,亲自登台发表动员演说,鼓励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到1939年,共有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号召,分十多批回到祖国参加抗日。

1940年,陈嘉庚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冒着战火亲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这次重庆之行让陈嘉庚深感失望:“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陈嘉庚看到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却过着腐败、奢靡的生活。

怀着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陈嘉庚冲破重重阻力,去了延安。在杨家岭的一口窑洞前,毛泽东用一只炖土鸡招待了陈嘉庚。毛泽东说:“这只鸡是邻居送的母鸡,还在生蛋。听说我有远方的贵客来,邻居特地送来,这个菜,是我自己种的菜。”

两人就坐在几块石头搭的小石桌旁,陈嘉庚听毛泽东描绘未来的中国。在延安考察了一周之后,陈嘉庚返回南洋,对所有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9年10月1日,陈嘉庚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位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殚精竭虑、苦苦探索的75岁老人,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又一次回到祖国怀抱的陈嘉庚再也没有离开他深爱的故土,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

上世纪50年代,年逾古稀的他回到家乡,亲自主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修复和扩建工程。他对厦大领导说:要让万吨、十万吨的国内外轮船从东海一进入厦门时,就看到新建的厦门大学,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

作为曾经的华侨巨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嘉庚的生活却“寒酸”到了极点:每月的生活费不超过15元,其余尽数捐出。

他的堂侄曾回忆说:他有一件黑色棉背心穿了十几年,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还舍不得丢掉。他每夜用来照明、写信的烛台,是一个倒扣的旧茶杯。

很多人劝他,奉献了一辈子了,不用这么节省,他却总说: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1961年8月12日,87岁的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最后的300多万元财产全部捐为集美校产。而他留给后人唯一的愿望是解决台湾问题,祖国早日统一!

在陈嘉庚的公祭仪式上,周恩来、朱德亲自执绋,送别这位为中华民族一生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87年,陈嘉庚的孙子、从未见过爷爷、一直生活在新加坡的陈君宝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

“当我第一次看到厦门大学的时候,真的很震撼。”那一天,陈君宝走在校园里,当人们知道他是陈嘉庚的孙子时,都激动地上前与他握手。他几次被感动到哽咽,那一刻,他也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爷爷。“没给子孙留下财产,却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虽然没有办法做得像祖父那么大,但一定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2019年9月25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在人民大会堂替爷爷接受了“最美奋斗者”荣誉勋章。如今,陈嘉庚的后人们早已不是大富大贵,但他们仍在尽自己所能,一点一滴捐资助学。

一百年来,厦门大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自创办以来,毕业生数万人,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都出自該校,集美学校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仅是香港,就有100多位船长,毕业于集美航海学校。

整整100年了,陈嘉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振奋人心,依然振奋中华!

(综合自北洋之家、《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集美陈嘉庚厦大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每月新词
新语
爱国华侨陈嘉庚
厦门大学:一场流动的圣洁
不朽的丰碑之集美解放纪念碑
执此长情
中国艺术家获2016集美·阿尔勒发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