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看古人的“光盘行动”

2021-05-11丽儿

学与玩 2021年2期
关键词:监督员聚餐小宇

丽儿

小读者们还记得2020年《学与玩》第10期上的《“光盘行动”一起来》一文吗?文章中的小宇在自助餐厅了解了“光盘行动”的意义,还认识了一位“光盘”监督员老爷爷。他记得老爷爷说过,清朝雍正皇帝就提出了“光盘行动”。那么,在这之前的古代中国人,他们爱惜粮食吗?趁着放寒假,小宇又去了这家餐厅,请“光盘”监督员老爷爷讲一讲古代的“光盘行动”。

司马光倡导限量取餐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从小就听说过吧?长大后的司写光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是朝廷重臣,却很节俭。他曾经组织了一个有13位朝中退体老臣参加的‘洛阳耆英会饭局。为了这个饭局,他亲自定下会约,太致意思是聚餐时煮菜不超过五种,至于蜜饯、哥果、水果、小吃、点心,总数不能超过20盘。如果菜没了,酒没喝完,就只能喝汤,汤可以不限量。”老爷爷娓娓道来。

“可真够严格的。”小宇惊叹。

“是的。为了能贯彻执行这个会约,司马光还制定了几条惩罚措施。比如说谁菜点多了,就要罚他喝一大杯酒。这种聚会被司马光称为‘真率会,就是率真、不客套、不虚荣、不‘打肿脸充胖子的 意思。这给当时的人和现在的我们都做了很好的表率。”

苏轼写诗为打包

“咱们现在总说‘打包。其实,关于打包这件事,著名诗人苏东坡还写过一首诗呢:‘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说的是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位朋友‘拾掇起来,带回家给孩子吃。”老爷爷又说起了苏轼的故事。

“我知道苏东坡是位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出来的,没想到他还这么爱惜粮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小宇再次表现了对古人的佩服,又有了新问题,“我很好奇,打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好像没听说过。”

“这个打包的历史啊,要从很久以前说起。”老爷爷又拿出了讲故事的架势。

古人的打包史

“最早的打包记录还要从春秋时候开始。在当时的一次宴会上,郑国的大夫颍考叔,指着面前的肉问郑庄公:‘我母亲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能不能允许我把它打包带回家,让母亲尝一尝?郑庄公听后,觉得他很孝顺,欣然同意了。”

“这之后,打包大多是为了孝顺父母,或者是为了给家人尝个新鲜。唐朝时,无论是参加大的宴会,还是好朋友聚会,士大夫们都习惯打包,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老爷爷卖了个“关子”,在小宇的请求下才继续讲了起来。

“有一次,唐宣宗请大臣吃饭。散席之后,这些大臣起身告辞。突然,不少人的袖管里‘噼里啪啦地掉出了许多水果、小点心。唐宣宗不知道怎么回事,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些大臣赶紧解释说,这些食物呀,是打包准备给家人吃的。唐宣宗这时候才明白过来,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说,今后再举行这样的大宴会,都给文武官员多准备两份儿——一份儿给参加宴会人的父母,另外一份儿给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用手帕包起来带走。用手帕打包既方便又文明,后来不光在皇宫中流行,在民间也流行起来了。”

那些平时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大臣,竟然在袖 子里揣着那么多 好吃的,还“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小宇想着这场面,不由哈哈大笑。

老爷爷和小宇正说得热闹,餐厅里一下子进来了很多人,看样子是一群中学生来这儿聚餐了。老爷爷急忙说:“小朋友,我作为‘光盘监督员,要上岗了,有空咱们再聊吧!”

这时候,小宇也发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他一边对老爷爷表示感谢,一边端着盘子向冒着香气的食物走去,心里还想着:古人都有这么强的节约粮食的意,识,我也不能落后,一定要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监督员聚餐小宇
猜猜我是谁⑨
猜猜我是谁⑤
济公与飞来峰
聚餐
猜猜我是谁
枣庄市中:多措并举提高人民监督员监督力度
过年聚餐 要健康不要“大肚”
护眼监督员
老友聚餐
卫生监督员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