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历程、趋势与内涵
2021-05-11丁友刚吴玮琼刘阳程婉夏
丁友刚 吴玮琼 刘阳 程婉夏
【摘 要】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财务核算,还是预算管理、决算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过去30年不断驱动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会计电算化”“财务网络化”“财务集成化”“财务智能化”。把握高校财务信息化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内涵,对于掌握和了解高校财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文章通过回顾基本理论和经典文献,结合政策分析、新兴技术学习、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内涵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针对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高校财务; 财务信息化; 财务集成化; 财务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116-09
财务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无论是财务核算,还是预算管理、决算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水平越高,高校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大,高校财务工作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会计电算化,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经历不断的蜕变和升华,未来还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变化。把握高校财务信息化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内涵,对于掌握和了解高校财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开始,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年左右开始的会计电算化阶段,2000年开始的财务网络化建设阶段,2006年开始的财务集成化建设阶段,以及2017年开始的财务智能化建设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界限,更多的是彼此交替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建设阶段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1994年,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发布,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的起点,为后来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阶段主要是单机版核算软件的应用,即在一些会计工作的关键节点上使用单机版的核算软件代替手工操作,提升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单机版的核算软件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款核算、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等核算功能模块。在这个阶段,还未建立起预算管理模块,更没有将预算、核算和决算模块联成一个整体,因此,还没有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二、财务网络化建设阶段
(一)财务网络化阶段的建设内涵
伴随着教育科研网(CERNET)在高校的全面普及,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财务网络化建设不仅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注重财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及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财务信息系統产生的数据资源建设,以及师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交互层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早期的局域网建设拓展到互联网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从原来只注重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单机版会计核算软件,转变为将预算、核算、决算和财务分析模块联成整体的财务网络化系统,同时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网络联结,实现了单位内部信息资源的连通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系统架构初步形成(见图1),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和人机交互层。
在这个阶段,财务网络化建设的结果最终不仅形成了财务网络化系统架构,而且形成了由内到外四个方面的网络联结,主要包括师生用户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财务子系统之间的网络联结、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和外部关联方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
(二)师生用户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
师生用户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主要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面向师生用户提供网上报账、线上缴费、经费数据实时查询等功能,从而提升财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线下报账流程是:师生取得发票等原始凭证之后,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奔波才能完成整个报账工作,包括整理粘贴票据;到财务处报账大厅填写报账单;找到经费负责人审批;到报账大厅审核岗现场排队等候报账;到出纳岗等候领取支票;到银行兑换支票。这些过程费时费力。
网上报账系统大大简化了师生线下报账的工作量,整个报账过程具体简化为网上填报、财务审核和网银结算三个环节。师生在网上报账系统填写报销单,线上分级审批后可通过24小时自助投递进行网报单投递;财务收到单据后进行审核及复核,通过网银结算实现无现金支付。
网上报账系统实现报销流程的线上处理与跟进,提高了高校财务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大节省了师生排队等候的报账时间,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
(三)财务子系统之间的网络联结
财务系统的预算系统、核算系统和决算系统之间实现了网络联结,不仅大大提高财务信息内部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形成了闭环式的预算管理系统,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如图2所示,各预算单位在预算系统进行预算申报,财务部门下达预算额度后,在核算系统设置预算控制信息;用户提交网报单后,财务部门在核算系统进行审核、复核、稽核、结算、记账并反馈预算执行进度到预算系统。年末结账后,财务部门根据核算系统的年度基础数据在决策分析系统进行数据整理与汇总、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撰写决算分析报告及决策分析报告。预算系统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策分析报告进行绩效评价,对以后年度的预算申报进行优化和调整,财务子系统之间形成完整的财务信息化闭环联结。
(四)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
校内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通过网络联结,初步实现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传递与共享。例如:人事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实现薪酬数据的自动推送;学生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学宿费、奖助金等信息的获取;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核算和决算数据的交换;采购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实现网上商城采购的集中结算;教务系统、后勤系统等都逐步实现与财务系统的网络联结。几个典型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联结包括科研系统、采购系统和校园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联结。
1.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联结
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连接如图3所示。项目负责人收到项目主管部门立项通知书后,进入校内科研系统进行项目信息登记备案,科研系统推送项目信息、预算信息到财务系统,财务系统进行经费入账、会计核算、发票开具等,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反馈给科研系统,实现过程监控。
科研项目经费的立项、执行、结题全生命周期内的数据在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中实现对接,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的“业财融合”。
2.采购系统与财务系统联结
低值品、耗材和小型设备采购单位价值低、交易数量大,在高校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以往的做法是师生在市场上采购后再用发票去报销,过程烦琐。
學校建立网络采购平台后,将采购平台与财务系统进行联结,可以大大提高采购的效率和内控水平。具体如图4所示。
师生在采购平台上发起采购;商城送货后,师生进行验收;学校财务与商家进行定期批量结算。采购只需线上办理,无需师生再单独报账;同时集中结算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智能生成凭证,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达到高效结算的目的,形成了采购业务的“业财融合”。
3.校园卡系统与财务系统联结
校园卡系统与财务系统联通,可以实现充值、消费、报账和入账自动化,具体见图5。
校内师生通过使用支付宝、微信、现金、银行卡等方式充值后进行刷卡消费,校园卡系统自动进行资金的清分,财务系统接收校园卡系统信息后,进行内部结算和划账报账。
(五)外部关联方与财务系统之间实现网络联结
在财务网络化阶段,高校财务系统也逐渐开始与外部关联方系统实现联结,例如与财政系统互联,能实现财政资金支付及电子票据的实时管理;通过银校互联,实现转账结算、账户查询、在线缴费等实时操作。
1.财政授权支付流程
以往为了完成财政资金支付工作,需在学校财务系统和政府财政系统中分别录入一次支付信息,获取支付凭证号之后,再录入到学校财务系统,最后发送给银行,其中涉及大量重复工作,也容易出错。
如图6所示,实现网络化联结之后的财政授权支付流程,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标准接口调用,通过银校互联平台将高校财务系统、财政支付系统和银行系统之间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学校基本户、国库账户的直接网上转账,显著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2.电子票据管理系统
在网络时代,随着网银、移动支付等应用的兴起,在线缴费在高校收费业务中逐渐成为主流,电子票据应运而生,给传统的票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如图7所示,财务人员只需要在财务系统中添加需交费的人员名单、项目、金额,缴费人员即可通过各种在线渠道完成缴费。缴费信息会即时传递到高校财务系统,票据系统会根据缴费信息自动开具电子票据,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票据发送给缴费人员。电子票据系统的启用,不仅给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三、财务集成化建设阶段
(一)财务集成化阶段的建设内涵
自2006年起,高校信息化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建设,高校财务信息化也逐步从网络化步入了集成化发展阶段。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201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会〔2011〕19号),2013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201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这些文件不仅细致描述了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覆盖范围、人才建设机制,而且反复强调财务信息化在数据共享、业财融合、内外部互联互通和防止信息孤岛方面的发展方向。
财务集成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层的集成;第二,数据资源层的集成;第三,应用支撑层的集成;第四,业务应用层的集成;第五,人机交互层的集成。
财务集成化的核心是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中与融合,实现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整合。
财务集成化架构如图8所示,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人机交互层。
(二)基础设施层集成
基础设施层包括云计算平台、网络设施、容灾备份、网络安全等。
原有的基础设施层缺乏统一管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存在较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通过基础设施层的集成,可以对基础设施进行统筹管理,集中建设和运维;利用云计算和存储技术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安全防护体系,达到等级保护要求。
(三)数据资源层集成
数据资源层包括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数据交换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等。
在网络化阶段,数据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在各系统分散存放,教师和学生需要面向每个业务系统提供重复的信息,很难保证每个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资产权责不清;未建立高质量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数据安全难以保障;数据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集成化阶段,学校按照统一标准建立校级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数据质量,推动数据共享,集中存储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明确数据资产权责;建立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覆盖数据的治理和发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立数据技术保障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建立数据资源分析利用机制。
通过数据资源的集成,可以达到数据标准统一,统筹管理,全面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过程及结果的数据。
(四)应用支撑层集成
应用支撑层用于协调、联通业务应用层和数据资源层,为上层应用提供坚实的运行基础,实现完善的业务管理和灵活的用户服务,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网上服务大厅、开放接口平台以及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
在网络化阶段,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缺乏规划,不同的业务系统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基于不同的开发语言和技术框架进行开发,技术架构混乱,形成众多的异构系统,难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更;异构系统缺乏接口平台,无法进行通信交互;异构系统之间大量基础功能重复开发;不同异构系统之间的用户身份管理混乱。
在集成化阶段,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为业务和应用层的设计、规划和开发提供统一、规范技术架构;构建接口平台,通过开放的接口平台,统一数据标准,促进异构系统间和系统与数据资源层间的有效交互,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加强对师生及其他各类人员的统一管理,规范人员信息编码,对账号密码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理;通过建立网上服务大厅平台,支撑业务与应用层中面向师生服务的办事流程。
应用支撑层的建设目标在于降低业务与应用层的建设难度,提升持续开发能力,降低投资成本。
(五)业务应用层集成
业务应用层涵盖财务核心系统(预算、核算、决算及决策分析系统),财务的外部关联系统(银校互联、财政税务、电商平台和电子支付平台等)、学校内部业务系统(人事、教务、科研、采购、后勤、校园卡)。
在网络化阶段,跨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各个业务系统所产生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相对独立生成,需要依靠数据推送进行互联互通,这样就会出现时滞,难以确保动态数据的及时性。
在集成化阶段,学校梳理分散在各个异构业务系统的流程节点,进行提取和再造,建立跨部门流程;财务流程嵌入整个业务流程,在业务发生的同时,适时获取相应的财务信息,完成财务处理过程。这样可以做到师生在办理业务时,利用网上服务大厅线上一次提交。
用户在办理任何业务流程时,系统根据登录账号关联个人信息,自动填入表格;系统也会保存用户每次的填表数据,用于其他事项办理,减轻了用户的填表工作量。通过以上手段,可以优化学校分部门管理阶段出现流程割裂、流程分离、环节冗余的问题,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效率,改善师生办事体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网络化阶段的教师教学绩效发放流程如图9所示。
在网络化阶段,教师绩效发放流流程需要以下步骤:教师在教务系统确认任课信息;教师在科研系统录入科研信息,包括发表文章、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信息;学生管理系统(本科学生管理系统和研究生管理系统)录入学生指导或班主任工作量信息等;人事系统通过各业务系统数据推送或线下数据传递,生成教师绩效;财务系统获取到人事系统相关数据后,做绩效发放。
以上流程涉及4—6个业务系统,数据的交换共享是由数据中心来调度的,数据中心不具备与数据配合的能力,数据的流通与业务流程脱节,导致业务与数据不同步[1]。
在集成化阶段,通过业务流程引擎来控制这一流程,引导数据有序传递。集成化阶段,绩效发放流程如图10所示。
管理人员在网上服务大厅发起绩效发放申请;业务流程引擎从教务系统读取任课信息,提示教师进行确认或补录;从科研系统读取科研信息,提示教师进行确认或补录;从学生管理系统读取学生指导或班主任工作量信息,提示教师进行确认或补录;触发人事系统根据教务、科研、学生管理数据生成教师绩效;触发财务系统从人事系统读取绩效应发数;财务系统薪酬模块生成绩效实发数;财务系统核算模块生成财务凭证;财务人员审核、复核后进行线上绩效发放。
财务流程节点作为重要核心要素,融合到服务流程中,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实现实时传递。
(六)人机交互层集成
人机交互层是财务人员、教师、学生在智能终端或PC端,通过信息门户、财务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等与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交流、交互的平台层。
在网络化阶段,人机交互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各个业务系统都有自己的系统界面和入口,各个业务系统界面设计风格不统一,入口众多分散,每个入口用户登录的账号、密码和操作方式也不相同。这就导致老师和同学要适应不同的入口界面操作模式,增加很多操作性的困扰。同时网络化阶段,不同业务系统对浏览器的兼容性也存在差异。为达到系统的最佳显示和操作效果,用户在使用各类业务系统时需切换不同浏览器。
交互层集成改造时可以通过聚合入口,使用统一界面设计风格和操作系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以改善师生使用体验,确保人机交互便捷易用。
四、财务智能化阶段
(一)财务智能化阶段的建设内涵
2015年以来,财政部已关注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深刻影响会計改革和发展,并对应用新技术持开放支持的态度。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会〔2016〕19号)里提到: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同样也给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从财务服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个方面提升财务信息系统的效能。
(二)财务服务智能化
财务服务智能化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完成财务服务工作,不受形式、时间和地点约束,并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财务服务水平,具体包括智能财务咨询和智能财务报账。
1.智能财务咨询
高校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面向广大师生提供各种财务咨询服务,包括具体的财务制度、报销指南、薪酬发放、学费缴纳、科研经费等各方面的政策和业务咨询。
以往财务部门通过电话、微信群、QQ群、网站留言板、公众号推文等手段解决师生们的各种咨询问题。这个过程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需要不厌其烦地回答诸多同样的问题,往往由于回答不及时,影响师生对财务服务的满意度。
智能咨询是应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识别等技术,建立全天候在线智能财务咨询平台。智能财务咨询平台可自动识别用户的模糊问题,准确搜索用户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有利于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实现精细化财务咨询服务。同时财务人员可以对咨询业务进行后台数据监测及分析,对财务知识库进行持续完善和优化,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财务咨询服务。
2.智能财务报账
通常进行财务报销的第一步是需要对大量的原始发票进行贴票,耗时耗力,贴完发票后在网上报账系统填写网报单,项目负责人审批后交原始发票和网报单至财务处,原始发票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丢失的风险。财务审核人员收到网报单后,需要对大量的发票进行人工核对、计算、验真等,极大地影响了财务工作效率。
在智能财务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特别是对发票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不断提升财务报账的服务水平。智能财务报账的具体过程是,师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原始发票进行拍照,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可对发票进行智能识别,基于大数据的发票池实现对发票全票面信息的获取,如发票金额、供应商、发票各类明细项目等;财务系统与国家税务电子发票系统关联,实现票据一键认证;通过预置的发票项目和财务科目映射关系,自动生成网报单,同时涵盖所需的金额、费用小类等其他信息。网报单经项目负责人线上审批后,财务审核人员可触发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完成登账工作,提升了财务核算效率;相关费用通过银行网转的方式转入报销人的账户,师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报账工作。
(三)财务会计智能化
财务集成化阶段注重财务和业务信息的融合,财务智能化阶段则主要关注降低信息处理的人工参与,进一步提高各类业务的办理效率和办理质量。例如利用RPA和机器学习,实现财务处理的全流程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s Process Automation,RPA)是一款自动化软件,自动化地完成可重复的、规则导向、结构化和逻辑性强的财务会计工作。它可以替代人工,大幅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将财务人员从低附加值、烦琐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具有下列特征的财务会计工作,可应用RPA技术来代替人工进行处理。
结构化的、可重复的财务会计工作,如财务报账的流程管理和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基于规则预定义的工作任务,如往来款管理,暂付款超期提醒。跨平台、多系统进行的工作任务,如集中采购统一月结时通过RPA技术在财务系统提取出对账清单,与采购平台中订单的金额和状态进行核对,核对完后生成相应记账凭证,最后进行支付。数据查询、收集、核对的工作任务,如经费到账提醒、发票验证。其他具有逻辑性强的工作任务等,如报表编制中有规律的合并数据和汇总统计[2]。
(四)管理会计智能化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智能预算管理、智能风险管控、智能决策分析三方面来分析智能财务如何切实地促进了管理会计智能化的发展。
1.智能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高校智能预算管理,对高校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升级,做到全面预算的事前精准预测和测算、事中有效监督和控制、事后客观考核和评价。
在预算编制方面,运用大数据的动态智能搜索、智能匹配等技术,做到预算编制的精准化和标准化。比如,在资产系统中核查存量资产,进行智能匹配,规避重复购置;跟踪历史数据,对预算执行差异进行智能分析,制定出更加准确的预算方案;在政策法规库中进行智能检索,做好合规性检查,制定符合国家政策标准的预算方案;根据智能动态市场数据,实现与外部市场的询价、比价,确保预算编制的精准。
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预算执行智能监控系统,对项目执行进度、资金支付进度、绩效目标达成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多维数据展示。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探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反馈。同时对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偏差的因素,确定预算调整的重点和范围,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3]。
在预算绩效评价方面,建立客观、完善的预算评价体系,根據系统预设的考核体系和目标体系,自动生成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同时,也可以通过绩效报告来衡量当年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调整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从而实现智能预算的持续性管理。
2.智能风险管控
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和学科的发展,学校的部门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复杂,如何对这些部门、院系、校区、资产、收支、人员进行风险管控,以确保学校的战略决策科学合理。
高校智能财务风险管控是指利用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实现对学校内部制度、流程、岗位进行智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在总体设计理念上,将高校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嵌入业务及财务信息系统中,建立学校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数据的智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由“经验性的人治管理”向“数据化的智能管理”转变。
在具体技术路径上,基于智能搜索、模式识别、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智能性地发现流程中的风险问题,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具体经济业务上,建立围绕以预算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资产、合同、采购、基建项目管控体系,利用智能风险管控系统,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提高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经济运行的规范化。
3.智能决策分析
智能决策分析在高校财务应用上,是对原始数据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基于规则的财务专家系统和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使用预测和决策、计划与控制、财务分析与报告以及绩效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模型和方法,对学校运行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控、整合、挖掘、分析和展示[4],产出报表和决策方案,助力高校进行科学决策。
智能决策分析可以应用在高校的以下方面:学校总体办学成本、绩效和风险分析,师资队伍建设成本、绩效和风险分析,学科项目成本、绩效和风险分析,学生培养成本、学费和奖助情况分析,后勤管理成本、绩效和风险分析等等。
五、进一步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会计电算化阶段,用计算机软件代替手工操作,提升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财务网络化建设阶段,建立了面向师生的财务服务网络联结,大大改善了师生财务服务的体验、效率和质量。把预算、核算、决算系统联结成为一个闭环的预算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控制水平,也大大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效能。而将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外部关联方联结起来,提高了业务流转效率和质量。
财务集成化建设阶段,建立了以财务为核心的“业财融合”体系,解决异构系统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丰富多样和便捷易用的财务和业务信息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学校办学、管理和服务能力。
目前,高校财务正处在从网络化或集成化向智能化迈进的阶段,可以预计未来财务智能化会给学校带来以下成效:更多通过线上和人工智能协助方式,完成财务业务办理,减少人工参与,提升工作效率;借助于RPA、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技术,精确、高效、自动地处理财务工作;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重组财务流程,大大降低流程风险,有效防范各类财务风险;通过学校财务、业务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学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办学创造更多价值。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高校财务信息系统投入规模有限
与企业相比,高校数量总体有限,截至2020年,全国各类高校总计只有3 000多所,市场规模远远小于一般企业,整个行业缺少规模经济效应。高校自身规模也参差不齐,年度预算大多数在10—20亿元之内,中小规模高校居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投入的资金也相对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很难保证财务信息化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上因素制约了高校财务信息化的供应商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化整体落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水平。
2.高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缺乏
高校财务信息化人员主要从事的是财务信息化应用层面的技术指导和开发需求的对接,随着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对既懂财务,又懂信息化的高校财务信息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3.高校财务信息化顶层设计缺失
虽然各高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但大多数高校在施行过程中缺乏全面、统一、科学的规划。顶层设计的缺失,往往造成后期具体方案的实施性和操作性不足。主要表现在财务、科研、人事、教务、学工、招生及后勤等各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不重视与其他业务系统对接;各业务系统的建设进程不一致,也阻碍了业务与财务系统之间的集成与融合。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工作建议
1.大力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具备财务实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引进既懂财务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同时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的智能财务团队,为财务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高校内部大数据整合平台
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大数据整合平台的顶层建设,由统一信息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各业务线合力,共同推进大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解决业务孤岛、信息孤岛的问题,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和技术发展的特点,对各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形成可行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基本蓝图[5]。
【参考文献】
[1] 刘革平,钟剑,谢涛.基于流程驱动的高校智慧校园基础架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4):23-28.
[2] 贾小强,郝宇晓,卢闯.财务共享的智能化升级-业财税一体化的深度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18-120.
[3] 冯文轶,林爱梅.大数据下基于云会计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构建[J].财会月刊,2016(7):24-27.
[4] 劉勤,杨寅.智能财务的体系架构、实现路径和应用趋势探讨[J].管理会计研究,2018(7):84-90.
[5] 刘邦奇,孙曙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技术系统建设框架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