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课本这么有趣啊
2021-05-11陈思呈
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走动消食,我在手机推送上看到一句话,就随口念出来,大意是说,感情靠不住,只有钱才靠得住。
娃在旁边听到,突然好像很感慨似的,说:“其实钱也靠不住啊。彭德怀年轻时曾经赚了点钱,后来换了军阀,那些钱全变成废纸了。”
我问他在哪里看来的,他说是《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是他们这学期的课外必读书目,于是我把书拿过来,翻到相关片段,确实有这个细节。彭德怀年轻时脾气坏,差点要被族人溺死。逃出家庭后,他干过矿工拉风箱,当过鞋匠、烧碱工,修过水渠,攒了一些钱,但换了军阀,原来的纸币全变成废纸。
从此之后我就魔怔似的,一想起钱,就想起彭德怀。真没想到必读书目还有这样的作用。
去年冬天去北方旅行的时候见到积雪,我建议娃尝一尝。他说:“妈妈,你是衍太太吗?让我吃冰!”
这联想来自鲁迅《朝花夕拾》里的《琐记》。里面写到,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小孩们爱吃冰,沈四太太看了就大声说“莫吃呀,要肚子疼”,害得孩子们被父母骂。但衍太太却和蔼地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貌似一个很有童心、很能理解孩子的大人。
我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跟衍太太这个并不光彩的形象扯上关系。不过我觉得仅仅这个联想,娃的书就没有白读。
其实,他的语文成绩很差,有一年甚至还要补考。我之所以不着急,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这样闲聊。闲聊中我知道,他能运用读的书,哪怕就是这样极为微小极为无厘头的运用。他有他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总有一天能达到这本书更深的地方。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读过鲁迅的书。那时候实在不喜欢鲁迅,猜不透与他有关的题目的答案。而老师们给出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很难。因为当时的我,没有拥有自己的路径,也无法运用老师给出的路径。
如果穿越回去,我想提醒那个愁眉苦脸的小孩,让她注意衍太太鼓励孩子吃冰这样的细节,我想,这起码可以让她觉得,对一本书的阅读角度有很多。
继续说《朝花夕拾》。有一次我跟娃翻旧账,说起他以前的某件错事。他很生气我旧事重提,说:“妈妈,过去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朝花夕拾?”
他这么一说,我的愤怒一下子转移了,注意力来到这个成语的特殊运用上。我注意到这个成语的运用在这里有很奇妙的效果,它与“秋后算账”之类的说法不同,因为诗意而减轻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性质。同时,也正因为他的运用并不准确,歪打正着地减轻了母子间对立的力量,成为我们对话的润滑剂。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课本是可以很有趣的。
之前我看到一些批判中小学教材的文章,说现在的课程编选很有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去年娃读《射雕英雄传》时,看到黄蓉设计的名菜“廿四桥明月夜”,这道菜用了火腿这个材料,他说,这不是金庸瞎说。因为那一学期的历史课本上有“衣食住行”这么个栏目,里面恰好提到北宋时期火腿刚发明出来。黄蓉的时代,火腿产生了,正好被有品位的人所喜爱,这一切就对上了。
那么,是因为我娃特别会活读活用嗎?负责任地说,并不是。
节假日的时候,我最喜欢让娃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的聊天经常让我乐不可支。
有一次,是俊俊他们来我们家,我让他们读一下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背诵的时候,我把“过雨看松色”中的“看”字背成了“见”字。他们指了出来,我灵机一动问他们,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澄澄说,看是仔细地看,见只是看见。俊俊说,看是主动的,见是被动的。在这个讨论中,他们忘记了我背错的事实,而我因为这个讨论记得更牢了。我觉得这是孩子教会我的。
还有一次,是董董在我家。他们在背诵课本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想逗他们多说点话,便问,你们最喜欢其中哪一句?董董说他最喜欢第一句。我问为什么,他说:“按逻辑讲,应该是客路青山上,但这句诗里说客路青山外,这个‘外字很特别,写出那种云雾缭绕的感觉;本来应该是行舟绿水上,这里说行舟绿水前,这个‘前字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是在绿水前,可能是俯视效果。所以这两句很特别。”
当时,董董只是十岁,但我觉得他说的这一段,几乎可以是一篇诗歌鉴赏的雏形。
我把这些孩子们无意聊到的,关于课本也好、课外书也好的一切灵光妙语记录下来,想等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提醒他们:你们曾经多么有趣,能让一切貌似乏味的东西点石成金。
(年糕摘自微信公众号“闫红和陈思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