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佛教偏爱黄金?

2021-05-11大生

视野 2021年8期
关键词:佛陀金色比喻

大生

1

古老文明,几乎都有热爱黄金的传统,并且都把黄金作为财富、美好的象征。

原因倒也简单:一来,黄金比较容易冶炼,方便加工制作,色泽美丽,不易磨损、不易生锈;二来,黄金也非常稀缺——但是不至于稀缺到见不到的地步。这些条件综合决定,只有黄金,是最适合成为天然货币、可以和财富画等号的贵重金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玛雅、巴比伦,还是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他们的宗教和神话里,都有大量对黄金的描写和赞美。

其中,古代印度尤其热爱黄金。佛教产生于印度,自然因袭这个传统,也表现出对黄金的特殊情感。黄金作为“七宝之首”,被广泛运用到佛教的各个方面。

2

有人可能会比较好奇:佛教不是主张无我、离欲吗?不应该对黄金抱有特殊情感才对啊。

实际上,这个可能只是片面的认知。要理解佛教和黄金的密切关系,还得先从佛教的教义来入手。

原始佛教重点弘扬四圣谛,强调解脱、寂灭为乐,关于佛的形象,更多是“法身、化身”说。此时的佛身,更像是宇宙真理、自然法则的代称,因此不能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示,大多用法轮、菩提树,来象征佛身,象征佛陀的智慧。

可是对于大众而言,如果只有“虚无缥缈”的智慧,是很难建立信仰的。所以,随着佛教的发展,尤其是大乘经典的弘扬,人们开始探讨作为皈依对象、圆满人格的佛陀,除了有圆满的智慧之外,他的形体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法身、化身之外,就出现了“报身”一说。报身,就是成佛以后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应该是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遗憾的。

有了完满的报身,也就有了塑像的可能。因此到了一世纪,佛陀的塑像也开始大量出现了。

3

法、报二身都是圆满的——这成了佛教后世的基本教义之一。

那么,想要法身圆满,需要修学空性及一切智慧;报身怎么圆满呢?就是行广大善行、度化更多的众生。

可是对于众生来说,耽迷于世俗享乐,怎么样才能让人相信佛陀的智慧是正确的呢?

还得回归到人性上来。既然世俗看重财富,那么利用财富去帮助众生,利用财富来协助建立佛教信仰,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所以,在佛教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不仅要精于佛教义理、实践修行,还要勤修福报资粮,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善事。

故而,在这个层面上,佛教并非我们一般所想象的那样:只能是修苦行、贫穷的生活、青灯古佛……而是主张福报、智慧缺一不可,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福慧双修”的含义。

只是在具体实践层面,情况更复杂。就像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一样,不同的修行人,为了对治不同的病,也要进行不同的修行。

假如一个人财富积累足够了,但是智慧不足,那么就应该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佛教思想上,甚至修习苦行,来断除对财富的欲望;但是假如一个人智慧很高,可是财富威德不足,因此缺乏接引众生的机缘,甚至影响到学习,那不妨多积累福报资粮,以求最终的圆满。

4

因此,佛教从教义上,并不反对丰盈的财富——这只是度化众生的手段需要。因此,在寺塔、佛像、壁画等层面,佛教都做到极力辉煌威严。

于是,作为世俗最为贵重的宝物——金、银、琉璃、宝石、砗磲、珊瑚、琥珀等等,也就是佛教常说的“七宝”,就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点缀和材料。

而黄金,以其便于提炼、锻造,便于工艺制作,且色泽广明、不易氧化等特点,成为佛教艺术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贵金属,被称作“七宝之首”。最常见的,诸如给寺庙贴金、佛像贴金、泥金抄经,天人、菩萨的首饰、头饰等配饰,乃至用纯金打造佛像、佛塔、佛龛,等等。

对于世俗身份为王公贵族、富商巨贾的佛教徒而言,他们很少能深入佛教义理,但是为了表达虔诚,更会不惜成本布置佛堂、供养寺庙僧侣。所以历代皇家寺庙、贵族的私人庙宇、富豪家中的佛堂,用黄金来布置和装饰,更是随处可见了。

《金刚经》里,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大富豪须达长者,用黄金铺地的代价,买来舍卫国祗陀太子的花园,贡献给佛陀做精舍讲法用的。所以,86版《西游记》中,还有玄奘等人到了舍卫国,讲了这个故事,而后猪八戒在地上找黄金的一幕。

5

以上,还只是具体层面的体现。佛教和黄金的关系,远不止此。

我们知道,“比喻”是文明肇始以来就有的思维方式。尤其在传递不易理解的事物、增强说服力上,比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逻辑学——因明学,就深入研究了比喻,比喻成为论证观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佛教在传法过程中,也有大量比喻的传统,甚至出现了一个小的宗派,擅讲各种比喻,用来阐释佛教义理,这些人被称作“譬喻师”,著名的有马鸣菩萨、童受菩萨等。汉传三藏有一部经典,叫《大庄严论经》,就是譬喻师的一部经典。著名的还有《百喻经》《贤愚经》《菩萨百缘经》等,也都充满了比喻。

甚至在《大般涅槃经》中,还专门讲了八种比喻: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

比喻的喻体,一定得是耳熟能详的事物。而黄金作为贵金属、通行货币,人人对它都熟悉不过,自然在佛教中大量出现,被用做各种比喻。

6

最常见的,是用黄金的珍贵属性,比喻佛法、人身等各种珍贵事物。

比如,在佛教看来人身难得,如果不用人身修学佛法,就太浪费了,因此讲一个比喻,如果拥有人身而不去学习佛法,却造作各种恶业,就好比用黄金桶去装垃圾。

在经文中,描述美好的景象——诸如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世界等,也都是黄金铺道、黄金宫殿,用世间最珍贵的黄金,来表示极乐世界的美好。

佛教常见一个词“金屑”,是比喻对宝贵的佛教义理一知半解,只了解一点皮毛的状态。

当然宝贵的东西,如果运用不当,也是有害无益的。佛教讲对症下药、因机说法、随缘修行,所以又有“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的著名说法——金屑虽然贵重,但是如果位置不对,放在眼睛里,那也是祸害啊。

7

由于黄金是从金砂、石矿中冶炼而来,这很像人经过修行、锻炼,然后获得修行果位一样。因此,在佛经中,常见用金矿和金子,比喻凡夫和成圣的关系,强调修炼过程要下功夫、经历烈火的淬炼。

以此为基点,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比喻。

金子一旦被提炼出来,就可以被做成各种器皿装饰,用做各种用途。这个是比喻什么呢?比喻圣者菩萨可以千变万化,随缘显现各种形象,以度化凡夫。

当然,黄金一旦被提炼出来,就再也变不回金矿的状态了,顶多有些灰尘、一点氧化,稍经打磨,即刻光彩如初,和矿石有天壤之别——这个特点,被用来比喻圣者菩萨一旦证悟空性,即便有退转,也不可能再和凡夫一样无明愚痴了。

8

黄金经过打磨后,会有非常悦目的光泽,也非常美妙。

因此,佛的身体被称作“金色身”——即用黄金的颜色,比喻佛身的光辉。比如《大般涅盘经》里说:“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以真金手,却身所著僧伽梨衣,顯出紫磨黄金师子胸臆,普示大众告言汝等一切天人大众,应当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尔时四众一切瞻仰大觉世尊真金色身,目不暂舍悉皆快乐。”

不仅佛陀是金色身,十方世界所有佛都是金色身,比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还有《法华经》里说的“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

经典中用金色来形容佛的身体,所以在现实中,最直接的做法,自然就是给佛像贴金,或者用纯金来打造佛像了。

(摘自《艺术商业》)

猜你喜欢

佛陀金色比喻
金色十月
金色七夕节
春·遇见
金色十年
比喻最爱
到佛陀的国度旅游
什么是比喻
当 下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