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在中国的研究述评
2021-05-11何朝辉
何朝辉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1946—)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作家。从1980年发表处女作《伦敦郊区》以来,巴恩斯在创作领域耕耘逾四十载;迄今为止,已出版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3部,非虚构类作品7部,译著1部。他获得过英、法、美、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颁发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大奖,2011年的布克文学奖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国内外的巴恩斯研究成果似乎无法与其巨大的声誉相匹配。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巴恩斯研究成果相对更少,发展更为缓慢,巴恩斯其人其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2011年,巴恩斯凭借小说《终结的意义》获得了布克文学奖;由此,他的文学声誉达到了高峰,国内外学界也掀起了研究其作品的热潮。此后,可以检索到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明显增多,巴恩斯研究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鉴于此,有必要梳理总结一下已有研究成果,为巴恩斯作品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国内学界对巴恩斯作品研究的不同角度,即主题研究和文体研究等方面梳理和探究巴恩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学界还需继续挖掘其作品中的不同主题,拓展理论视角,加强整体性研究,以促进巴恩斯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一、朱利安·巴恩斯主题研究概观
主题研究在国内的巴恩斯研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巴恩斯研究的论文主要关注了其作品中的历史书写、英国性和记忆书写等主题。
对历史本质和历史真实的探寻是巴恩斯作品的一个重要面向,其写作中常常出现对历史真实的不尽追寻、对传统史观和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质疑与改写、对小写历史和他者历史的深度挖掘等内容,因而其作品中弥漫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反思。《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1/2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是最早分析巴恩斯作品中历史问题的论文。文章指出,巴恩斯从后现代语境出发考察了历史、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认为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不再是对真实的记录,艺术所再现的并非本真的真实”[1],历史的真实主要“取决于话语权力的操作者和话语的阐释者”[1]。论文《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探究了巴恩斯作品中的历史观,认为巴恩斯通过追寻福楼拜的“历史真实”质疑了传统史观,拷问了历史知识的性质,同时指出巴恩斯的写作“并不否认文本之外客观的历史真实的存在”,它批判的是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历史怀疑论和语言论[2]。论文《论朱利安·巴恩斯<101/2卷人的历史>中的历史观》具体梳理了这部小说中的历史观,认为巴恩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即“历史是一种叙述”,小历史叙述具有颠覆性和历史的阐释具有多样性等特征;论文也肯定了巴恩斯对重构真实历史之可能性的认同,认为其历史书写在挑战传统史观的同时,巧妙地避开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3]。
其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巴恩斯作品中的历史主题。张秀丽在《记忆·历史·真实——论<终结的感觉>的历史书写》中指出,巴恩斯的小说“借助于书写平庸人物的真实心理发展历程”[4],考察了记忆、历史、真实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对终结之后找寻历史真实的意义,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后现代历史主义的新视角”[4]。谭敏在论文《悖论中的真实——编史元小说<亚瑟与乔治>的主题探析》中认为,《亚瑟与乔治》是一部将历史叙事、文学书写和理论阐释进行有机融合的编史元小说,其中“渗透着异质性和多样性话语”[5],借由它们,小说探讨了英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论文进一步指出,这一问题“与全球化时代构建和平、和谐的多元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它关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5]。论文《“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论<福楼拜的鹦鹉>对历史真实的质疑和反思》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巴恩斯对历史真实的反思,指出通过对“福楼拜的鹦鹉”之真实性的质疑和探寻,巴恩斯的小说探讨了福楼拜形象的多元建构和福楼拜的传记书写中历史文本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等问题,进而上升到对“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即如何认识和把握过去(历史)的后现代思考[6]。还有学者认识到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理论高度。论文《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哲学论纲”》比较了巴恩斯作品中的历史话语与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巴恩斯的写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和论证了后现代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并在对个人小历史的挖掘中“拓宽了当代历史反思的维度”[7]。综上可知,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主题进行了审视和研究,取得了较多较好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个出生于白人中产阶级的英国作家,巴恩斯的作品对英国文化中的英国(属)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多部作品都书写了英国(属)性这一文化主题。王一平在《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当代“英国性”建构与书写模式》中认为,巴恩斯在多部小说中刻画了属于中产阶级的英国白人市民群体的形象,他们构成了全球化的扩张中“英国性”的应激反应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巴恩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绘彰显了“英国性”的具体特征[8]。论文《作为“他者”的“自我”——“他者”观照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英国性”书写》指出,巴恩斯的小说借助国族的“他者”来展开“自我”的审视和反观,在与“他者”的矛盾关系中丰富了对“英国性”的建构与塑型,从而表现出当代的“英国性”在观照“他者”、更新“自我”时的开放与包容的态度[9]。赵胜杰在《<英格兰,英格兰>的寓言叙事与虚幻的英国性》中强调,巴恩斯在小说中采用寓言叙事这一“非写实叙事模式”探讨“英国性的虚幻本质和试图建构恒久不变的英国民族形象的徒劳”,其目的是讽喻新千年之际英国国民通过种种努力去重构“荣耀的”历史传统以应对英国国际地位没落的社会现象[10]。
巴恩斯小说中有关记忆或记忆书写的主题也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青睐。张迎迎的论文《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与身份问题》探讨了小说中记忆和身份的关系,指出记忆具有虚构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记忆建构身份的同时解构了对身份的认知,从而引发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11]。刘智欢、杨金才在《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书写特征》中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记忆的不可靠性,认为基于记忆的自我认知和个人历史真假难辨,但通过找寻证据、担负起记忆的责任,探讨真实和意义并非是不可能的[12]。论文《论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历史与生存焦虑》指出,小说《终结的感觉》通过对(个人)记忆与历史之不确定性的追寻和探究,对人类的生存现实进行了解构,进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犬儒主义生存状态下无法舒缓的生存焦虑[13]。陈博在《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叙事伦理》中认为,小说以片段记忆作为叙事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异质性重复的叙事技巧再现了主人公片段记忆的动态运作进程,这一叙事进程构成了主人公的伦理性言说,构成他在记忆的反复的编码与再编码中不断呈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的履责行为[14]。李婧璇的《论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中的历史记忆展演》研究了小说中关于历史记忆的内容、功能和传承方式,认为权力、经济、消费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和传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5]。记忆叙事或记忆书写是巴恩斯中后期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上述论文以记忆为研究对象或以记忆为切入点,结合身份、历史、伦理叙事等内容对巴恩斯的作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凸显了巴恩斯作品中的记忆关切,使国内巴恩斯研究中主题意蕴的内容更为丰富与厚重。
综合看来,国内学者对巴恩斯作品中的主题内容探讨得较为深入,涉及人类经验的各个领域,对其中的历史书写、英国性和记忆叙事的关注尤为密切,发表了较多较高水平的论文,提升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的质量,推动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的发展。
二、朱利安·巴恩斯文体研究探析
一直以来,朱利安·巴恩斯都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的大师,其文体风格变幻多端,独具特色。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指出巴恩斯承继了“由伍尔夫和乔伊斯等现代派经典作家所开创的实验主义传统”“他的作品突破了小说的传统,不落前人窠臼”“他拒绝遵守正统的小说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规则”“他编织寓言、讲述笑话、连缀故事、聚集观念,进行各种形式实验”[16]。
就文体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主要对巴恩斯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叙述方法或表现手法等展开了研究。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对巴恩斯的小说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巴恩斯研究的一大热点。论文《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从“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两个方面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认为巴恩斯的写作颠覆了人们对记忆(叙事)的既定认知,巴恩斯解构式的记忆书写使小说实现了叙事技巧与主题意蕴的完美统一:记忆既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也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事主线[17]。论文《<终结的感觉>的叙事策略解读》指出,巴恩斯以“固定式内聚焦”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并巧妙地利用“叙事时间的双重性”,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之间的差异设置悬念,营造叙事张力,表现出时间、记忆和历史的虚无特征[18]。赵胜杰在《<亚瑟与乔治>的叙事艺术》中认为,巴恩斯通过“交替的人物视角”、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等凸显人物意识的话语表现形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了写实的描写,但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这一书写策略消解了小说叙事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从而引领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19]。该学者在另一篇论文《<福楼拜的鹦鹉>的自反叙事策略》中指出,巴恩斯大胆地进行自反美学实验,在该小说中采用了叙事越界、文类越界和戏仿人物传记等自反性的叙事策略,体现了革新文学写作传统的创新意识,“向读者建构出一个真假难辨的文本意义空间”,从而使历史人物福楼拜的真实面目难以被人看清[20]。
巴恩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或表现手法也受到国内学界关注,涉及的主要创作方法有戏仿、反讽、元小说策略和杂糅手法等。有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巴恩斯作品中的戏仿手法。徐颖颖的《从<福楼拜的鹦鹉>看人物传记的真实戏仿》考察了《福楼拜的鹦鹉》对历史真实的后现代戏仿,认为小说从悖论式的矛盾、权威的消亡和重建、表现手法的拼凑以及真实与虚构杂糅等方面戏仿了人物传记,使之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文学色彩[21]。王瑾、张海榕在《忠诚抑或背叛——评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福楼拜的鹦鹉>中的戏仿》中分析指出,该小说不但戏仿了福楼拜的生平,而且戏仿了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体现了巴恩斯“对前文本的继承和疏离,既展示出一个具有更为广阔视野的后现代叙事过程和独具匠心的文本叙事策略,又表达了他对婚姻、历史、文学批评和艺术创作等问题独特的艺术思考”[22]。论文《试论<亚瑟与乔治>中的戏仿》剖析了小说对一般传记写作、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和有关亚瑟王的骑士文学的戏仿,认为巴恩斯的戏仿写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当今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的深思与反省[23]。论文《重复与颠覆——浅析<101/2章世界史>中的戏仿》认为,戏仿是该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巴恩斯“通过戏仿重复了之前的文本与话语,同时又颠覆了它们”,以此探索历史书写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展现出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多元沉思”[24]。
巴恩斯小说中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和杂糅手法等也受到了关注,出现众多研究成果。瞿亚妮的《虚构与真实——从历史元小说角度解读<福楼拜的鹦鹉>》以后现代主义学者琳达·哈钦的历史元小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小说中的元小说和拼贴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指出巴恩斯质疑了真实、历史、客观、语言等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由此凸显历史的主观性和矛盾性等特征[25]。赵娟的《论朱利安·巴恩斯<101/2卷人的历史>中的杂糅手法》从叙述杂糅、话语杂糅、文体杂糅等三个方面考察了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杂糅风格,以此探讨巴恩斯对历史本质和历史真实所作的深刻思考,即历史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杂糅性等特征[26]。
还有学者以巴恩斯的多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文《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朱利安·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较有代表性。该文从元小说策略和互文性手法的角度分析了《福楼拜的鹦鹉》《101/2章世界史》和《画像师》等作品,指出巴恩斯的小说创作体现了虚构文本与非虚构文本并置、艺术创作与文学批评杂糅、跨艺术门类的自反性等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后现代小说艺术特征[27]。此外,国内学者还以文体分析、后现代主义特征、艺术美学特色、情节整一性、不可靠叙述、元叙事信号、新极简主义等为切入点,对巴恩斯作品的文体特征或创作风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丰富了国内巴恩斯研究中有关叙事特征或创作方法的内容。
总的来说,在文体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探讨戏仿、元小说、反讽和杂糅等体现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特征的创作方法在巴恩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对建构巴恩斯独特的叙事风格所起的作用。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挖掘出了巴恩斯作品中的后现代特质,凸显了巴恩斯在文学形式的审美建构中的高度自觉和挑战传统文学范式的创新意识。
三、国内朱利安·巴恩斯研究特点分析
国内巴恩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作家与作品介绍为主,到了9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撰文对巴恩斯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三十多年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更多年轻研究者的参与,经历了缓慢的发展之后,国内的巴恩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研究特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国内巴恩斯研究是在中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推动下开展的。它始于当代英国作家和英国文学的研究,瞿世镜、阮炜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是将巴恩斯其人其作纳入英国文学研究的范畴,以探讨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巴恩斯在英国文坛声名鹊起之后,巴恩斯其人其作才逐渐地被国内学界所认识并成为单一的研究对象。巴恩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的手法逐渐为国内学者所认同,巴恩斯作品中丰富的主题意蕴也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是国内巴恩斯研究中论文数量最多的两个领域。
其次,国内巴恩斯研究的起点较高,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在推动巴恩斯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性作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动态研究》等期刊多次刊发巴恩斯作品的介绍性文章和研究论文,这些核心期刊成了巴恩斯研究的重要阵地,对国内的巴恩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国内巴恩斯研究是研究与译介同步发展。在2011年之前,国内巴恩斯研究发展非常缓慢,相关研究论文只有18篇,同期内巴恩斯作品的中文译著也非常少,只有《福楼拜的鹦鹉》和《亚瑟与乔治》等作品被翻译出版。2011年巴恩斯获得布克文学奖之后,国内出版社加快了翻译出版其作品的速度,2012年至今,已翻译出版了巴恩斯其他的13部作品,是国内巴恩斯研究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多的时期。可以说,翻译作品的增加为巴恩斯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文本保障,促进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的发展。
四、结语
不可否认,国内巴恩斯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研究性论文的总量不多。至今可以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总数为161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3篇,专著1部。与巴恩斯如今的声誉相比,与巴恩斯同时期的英国作家的研究相比,这样的研究产量并不算多。第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挖掘和拓展。巴恩斯作品中的福楼拜情结、女性形象、传记书写、历史话语等重要的主题以及有关内心独白、意识流和互文性等表现手法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巴恩斯创作中的共性特征,诸如相似的叙事结构和书写模式,以及巴恩斯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等也鲜有研究,这些都是国内巴恩斯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第三,作品研究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通过检索可知,国内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福楼拜的鹦鹉》和《英格兰,英格兰》等作品,这些研究受到国外文学奖项和相关评论的影响,缺乏自主开拓的意识。这种不平衡性导致扎堆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致重复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整体性研究的论文极少。第四,部分研究者的学术功底薄弱,理论涵养欠缺,以致论文的学术水平偏低。以《终结的感觉》的54篇研究论文为例,篇幅为1至3页的论文有30多篇。除了篇幅较短之外,这些论文中还存在句子表达不通顺、文献引用不规范等问题。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相信,在国内前辈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研究者参与到朱利安·巴恩斯研究中来,对他的研究也将进入更快更好的发展阶段。
秦 云鹤纹